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Foodpoisoningandprevention一、食源性疾病:(foodbornedisease)(一)概念: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基本要素: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病原物是食物中的病原因子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或感染性表现第一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二)范畴食物中毒(沙门菌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肠道传染病(伤寒、甲肝)食源性寄生虫病(猪囊尾蚴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退行性疾病营养不平衡慢性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有害污染物美国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最完善、有关食源性疾病资料报道最多、最完整的国家,其监测数据表明,美国每年估计有7600万人患食源性疾病,其中3215万人因此住院,5000人因此死亡,约1400万病例由已知的病原体引起,6200个病例病原不明。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轻度自愈性疾病,但这类疾病发生极其频繁,给社会及其卫生系统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在1997年的美国,单单是由主要病原体所致疾病,其产生的医疗费用和经济损失就高达350亿美元。病原物:1.生物性2.化学性污染有害化学物质有机磷农药、重金属油脂聚合物加工、贮存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多环芳烃亚硝酸盐桐油、矿物油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工业猪油工业酒精3.物理性:131I、90Sr、89Sr、、137Cs1.生物性病原物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1)细菌及其毒素人类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2)病毒: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口蹄疫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3)真菌及其毒素禾谷镰刀菌、黄曲霉菌(4)寄生虫及其卵鱼、贝类蘑菇(5)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苦杏仁、木薯棉籽油菜豆、鲜黄花菜(6)动植物贮藏时产生的毒性物质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二、食物中毒(一)概念:1.食物中毒(Foodpoisoning):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区别于:暴饮暴食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慢性中毒性疾病有毒有害污染物食源性寄生虫病2.中毒食品(1)细菌性(2)真菌性(3)动物性(4)植物性(5)化学性3.发病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爆发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发病曲线呈突然上升趋势。(2)食物中毒发病与食物有关(3)所有中毒病人临床表现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性细菌性食物中毒集中在5~10月份2.地区性肉毒梭菌西北副溶血性弧菌沿海霉变甘蔗北方3.中毒食品种类分布动物性食物:畜禽肉水产品其他植物性食物:果蔬类4.原因分布97~98年微生物化学性动植物性2001年化学性微生物动植物性(三)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2.真菌及毒素食物中毒3.动物性食物中毒4.有毒植物中毒5.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指因摄入细菌性中毒食品(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沙门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最常见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一、概述(一)流行病学特点(epidemiology)1.发病率高,病死率因病原而异2.5~10月发病率高,尤其是7~9月3.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畜肉>禽肉、鱼、奶、蛋(二)中毒原因1.污染2.高温存放3.未煮熟4.煮熟再污染(三)发病机制(pathogenesis)1.感染型:摄入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造成消化道感染而引起的中毒病原菌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释放内毒素发热2.毒素型:摄入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外毒素: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cyclase)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cyclase)改变细胞分泌(Cl-、Na+、水)→腹泻→急性胃肠炎3.混合型:病原菌侵袭和外毒素协同作用(四)临床表现(clinicalsymptom)感染型:潜伏期16~48h毒素型:潜伏期1~6h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五)诊断(diagnosis)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2.临床表现: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3.实验室诊断资料中毒食品或有关物品或病人的样品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动物实验(检测细菌毒素)(六)鉴别诊断非细菌性食物中毒潜伏期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发热,以多次呕吐为主,神经症状较明显病死率较高二.沙门菌(salmonella)食物中毒(一)病原学特点1.分类A~F9组,少数致病人:伤寒、副伤寒甲沙门菌、副伤寒乙沙门菌人和动物: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2.特性(1)不耐热100℃立即死亡,70℃5分钟死亡(2)不分解蛋白质:污染食品后无感官性状的变化(3)有菌毛(4)产生内毒素、肠毒素(二)流行病特点1.季节性:多见于夏秋季2.中毒食物:动物性食品为主,尤其是畜肉及制品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3.进入食物途径乳类污染蛋类污染熟制食品污染4.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发病率较高,受活菌数量、菌型、个体易感性的影响2×105食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三)发病机制1.感染型中毒侵袭肠粘膜:急性胃肠炎释放内毒素:急性胃肠炎、体温升高2.毒素型中毒产生肠毒素:Na+、Cl-、水肠腔潴留腹泻(三)临床表现胃肠炎型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38~40℃,重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败血症型一日数次至十余次,或数十次,主要为水样便,少数带有粘液或血(四)诊断和治疗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短时间内同时发病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肉类最常见2.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症状、发热3.实验室诊断(1)细菌分离培养:鉴定菌型(2)血清学鉴定: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3)比较血清凝集效价:恢复期比早期明显升高(五)预防1.防止食品污染(1)宰前检验(2)宰后检验(3)储藏、运输、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卫生特别是熟肉制品2.控制繁殖(1)低温贮存(2)短时储存3.食前彻底加热肉块深部温度≥80℃,12min肉块≤1kg,持续煮沸2.5~3小时控制感染病畜肉类流入市场加工冷荤熟肉要生熟分开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病原1.病原菌(1)嗜盐在含3.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佳(2)不耐热56℃,5分钟死亡(3)不耐酸:1%食醋,5分钟死亡(4)溶血:神奈川(Kanagava)试验阳性与致病力平行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能使人或家兔红细胞发生溶血,使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β-溶血带2.耐热型直接溶血素和相关溶血素耐热:100℃10分钟不破坏(1)溶血(2)肠毒素作用(3)心脏毒性(二)流行病学特点1.流行地区和季节分布:沿海地区多发,夏秋季多发(30~37℃)2.引起中毒的食品:海产品和盐渍食物3.进入食品的途径(1)近海海水污染海产品(2)带菌者直接污染食品(3)生熟不分间接污染食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三)发病机制1.感染型中毒:侵袭肠粘膜2.毒素型中毒:肠粘膜细胞毒性作用(四)临床表现1.腹痛:上腹部、脐部阵发性绞痛2.腹泻:多为水样、血水样、粘液或脓血便3.很少有里急后重4.体温升高(37.7~39.5℃)5.回盲部明显压痛粘膜充血、出血,肠液潴留(五)诊断及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中毒食品季节2.临床表现3.实验室诊断:细菌学检验(六)预防措施1.防止污染2.控制繁殖:低温储存(<10℃,<2天)3.杀灭细菌:加热到100℃,30分钟灭活食醋浸泡,10分钟灭活(凉拌菜)四、李斯特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a.有侵袭性b.产生毒素c.产生李斯特菌溶血素性质:①耐低温:5℃也可生长②不耐热:58~59℃10分钟死亡③不耐酸(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性:夏秋季多发2.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奶、肉、水产品植物性食品:蔬菜、水果3.进入食品的途径污染源:粪便消毒牛奶:污染率为21%左右肉及肉制品:污染率为30%(三)中毒机制感染型:侵袭肠粘膜另外也与李斯特菌溶血素有关(四)临床机制1.侵袭型:胃肠炎症状,败血症,脑膜炎孕妇、新生儿、免疫缺陷易感2.腹泻型:胃肠炎症状(五)诊断及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中毒食品:奶、肉、水产品、蔬菜、水果(冷藏)2.临床表现(特有)侵袭型:潜伏期长,死亡率高2-6周腹泻型:潜伏期短8-24小时3.实验室检验细菌学检验:单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学检验:血清凝集效价(六)预防和治疗治疗:对症治疗支持治疗抗生素:氨苄西林预防:1.防止污染,尤其是冰箱冷藏的熟食品和乳品2.食前的彻底加热,煮透也能吃五.大肠埃希氏菌(E.coli)食物中毒(一)病原学特点1.性质:在自然界生活能力强有鞭毛、菌毛有的产生肠毒素2.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2)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结肠粘膜(3)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侵袭小肠粘膜(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产生志贺样毒素(二)流行病学1.流行季节:夏秋季多发2.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熟肉、蛋类3.进入食品的途径:粪便→水源、土壤、手→食物(三)中毒机制及临床表现1.毒素型中毒(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机制:产生肠毒素(耐热、不耐热)表现:急性胃肠炎----恶性水样腹泻、腹痛、恶心、发热38~40℃(2)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机制:产生志贺样毒素,肠溶血毒素(O157)表现:出血性结肠炎----严重的腹痛、便血,重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症死亡率3-5%2.感染型中毒(1)侵袭性大肠杆菌机制:侵袭结肠粘膜----炎性反应和溃疡表现:血性腹泻,发热(类似痢疾)(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机制:侵袭小肠粘膜----炎性反应表现:水样腹泻,腹痛大肠杆菌(四)诊断及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动物性食品2.临床表现:(1)急性胃肠炎型(2)急性痢疾型(3)出血性肠炎3.实验室诊断(1)细菌学检验(2)豚鼠角膜试验,肠毒性测定4.判定原则(1)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2)符合实验室检验(1)、(2)结果七、变形杆菌(Proteus)食物中毒(一)病原学特点:引起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性质:1.不耐热,55℃1小时灭活2.产生肠毒素:抗原性3.不分解蛋白质(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分布夏秋季多发,尤其是7~9月(25~30℃)2.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熟肉、内脏制品(被污染后无感官变化)3.进入食品的途径(1)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2)生熟不分,交叉污染(三)中毒机制感染型:侵袭肠粘膜(四)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痛(上腹、脐周阵发性剧烈绞痛)腹泻(水样便)发热(37.8~40℃)(五)诊断与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中毒食品发病呈爆发性(发病率高,潜伏期短)2.临床表现3.实验室诊断(1)细菌学检查(2)血清学鉴定:比较血清凝集效价(六)预防1.防止污染,尤其是熟食品2.控制繁殖变形杆菌属于低温菌,4~7℃可以繁殖3.食前彻底加热变形杆菌不耐热九.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学特点1.病原菌(1)耐盐(2)耐干燥(3)耐热,70℃1小时灭活2.肠毒素(enterotoxin):污染食物可引起食物中毒耐热,100℃30分钟灭活(二)流行病学特点1.季节分布夏秋季多发2.中毒食品动物性食品:奶、肉含淀粉的食品:剩饭、米糕等3.进入食品途径:人和动物化脓感染灶→食品(三)中毒机制毒素型肠粘膜:炎症,水电解质紊乱肠毒素迷走神经内脏分支呕吐(四)临床表现潜伏期短,2~4小时胃肠炎症状:恶心,剧烈而频繁的呕吐腹痛,水样便腹泻(五)诊断与治疗1.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急,病程短中毒食品2.临床表现3.实验室诊断:以毒素鉴定为主(六)预防措施1.防止葡萄球菌污染食物2.防止肠毒素形成(1)低温贮藏(2)通风良好3.食前彻底加热十、肉毒梭菌(C.botulinum)食物中毒(一)病原1.病原菌肉毒梭菌(1)厌氧(2)形成芽胞耐热,121℃30分钟灭活2.肉毒毒素(botulinumtoxin)强烈的神经毒素,致死量0.1ug小肠胞浆内毒素前体神经毒素+非毒素部分(无毒,不耐热)高pH(二)流行病学1.季节性及地区分布四季均可发

1 / 8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