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联考语文知识(地理)200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GCT联考语文知识(地理)(一)来源:考试大2007/5/11【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1.1.1.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1)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所有天体都是物质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有各自的特点。除以上自然天体外,还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2)恒性。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它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质量巨大、能自己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主要组成成分是氢和氦。3)星云。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它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成分是氢。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4)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人们把天球分为若干个区域,这些区域叫做星座。根据国际上规定,全天共分成88个星座。每个恒星都有它所属于的一个星座,星座中所包括的主要亮星,构成各自独特的图形。如大熊星座的七颗亮星构成勺子形(中国称其为北斗七星)。(2)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是宇宙间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形成的系统。2)天体系统的层次表:太阳地球———月球太阳系行星和卫星其他八大行星和卫星小行星银河系彗星流星体(陨星)总星系行星际物质恒星世界(包括其他恒星、星云;星际物质)恒星世界(包括其他恒星、星云;星际物质)河外星系2.太阳和太阳系。(1)太阳。1)太阳概况。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即一个天文单位。太阳的半径约为700000千米,是地球半径的109倍多。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的平均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4。太阳的质量为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太阳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8倍。2)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当太阳上的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短波无线电通信受阻甚至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产生极光。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被地球磁场捕获,与两极地区上空的高层大气相撞而产生的发光现象。4)太阳能量的来源。在太阳中心的高温(1500万度)、高压(2.5×1016帕)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在此过程中太阳要消耗一部分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2)太阳系及其成员。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2)太阳系的其他成员。①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九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②小行星:太阳系中沿椭圆轨道绕日运行的小天体。众多小行星运行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形成小行星带。③卫星:绕行星公转的天体。水星和金星无卫星,土星的卫星最多。④彗星:沿扁长轨道绕日运行、质量很小的云雾状天体。它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接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升华形成彗发,其气体和微小尘埃受太阳风排斥,在背向太阳的一方形成彗尾,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变长,远离太阳时彗尾变短。哈雷彗星的回归周期为76年。⑤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埃和固体小块。沿相同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叫流星群。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称为流星现象。在短时间内天空中出现大量的流星,叫流星雨。它在天空中出现时,是从天空中的某一点辐射出来,这点叫做流星雨的辐射点。流星雨以辐射点所在的星座命名,如仙女座流星雨、狮子座流星雨等。没有燃尽而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叫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和陨铁。⑥行星际物质:分布于行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气体和极少量的尘埃。(3)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1)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九大行星绕日公转时: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为共面性;公转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即为同向性;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即为近圆性。2)九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分类比较表(表2—1)。表2—1项目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包括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质量和体积小大中等(冥王星除外)平均密度大小中等表面温度较高低最低化学组成中心为金属元素氢、氦、氖氢、甲烷卫星多少少或无多较多或有有无光环无有有(冥王星除外)(4)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经过漫长的大气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以氮和氧为主、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随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海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从恒星际空间来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从行星际空间来看,行星际空间的稳定与安全,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3.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1千米;极半径为6356.8千米。(2)地球仪。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3)赤道:地面上距离南北两极各有90°的大圆。地球赤道面过地心,垂直于地轴,是纬度的起算面。赤道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4)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纬线。(地球上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正圆),也叫纬线圈。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纬度,是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给纬线标有的度数。一个地点的纬度,是指该地点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赤道是0°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为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为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北极为90°N,南极为90°S.一个纬度间的距离即1纬距约为111km.下表是几条特殊的纬线(表9—2)。表9—2几条特殊的纬线名称度数意义北回归线23°26′N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南回归线23°26′S太阳直射点的最南界线、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北极圈66°34′N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北温带与北寒带的分界线南极圈66°34′S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南温带与南寒带的分界线5)经线与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地球上一切通过地轴平面的同地面相割而成的正圆,称为“经线圈”。经度,是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给经线标有的度数。实际上经度是两条经线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国际上规定,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中心线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度各分为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为代号。6)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这两条相对的经线将地球分成东、西两半球。从20°W向东,过0°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从20°W向西,过180°经线到160°E,为西半球。8)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纬度0°~30°。中纬度:纬度30°~60°。高纬度:纬度60°~90°。9)经纬网及其意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的网格,就是经纬网。建立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第3章.地理知识3.1.自然地理3.1.2.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见表9—5)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表9—5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组成作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冲淡氧气,减弱氧化等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有氧化和助燃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地球上生物免于伤害。水汽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气温有调节作用。尘埃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见表9—6)。根据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表9—6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大气分层高度位置主要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备注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其高度因纬度而异,8~18千米高度。1.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1.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大气平稳,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距地22~27千米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2.垂直对流运动强烈。该层有“高空对流层”之称。热层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外层热层顶以上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又称为“散逸层”电离层距地面60~800千米高度范围的大气,因受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的氧和氮分子被分散为离子,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这一范围被称做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有利于地面长距离短波无线电通迅。2.大气的热状况。(1)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意义。1)太阳辐射和太阳常数: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其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由于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0.4~0.76微米),约占总能量的50%。因而也被称为“短波辐射”。2)太阳辐射强度及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强度:在1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上,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做太阳辐射强度。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此外,天空中的云量、云层的厚度、海拔高度等都对太阳辐射强度有影响。(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太阳辐射在经过大气时,其中的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如果把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作为100%,其中仅有约19%被大气直接吸收。大气将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热能,用于自身增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可透过大气直接射到地面上来。2)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此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这就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时,将发生有选择性的散射。由于空气分子的直径较小,这时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当太阳辐射遇到微小尘埃时,将发生无选择性的散射。由于尘埃颗粒直径较大,这时可见光各波长的光都能被散射,散射光看上去是白光。因而当大气中尘埃、烟雾较多时,天空呈白色。3)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可把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这就是反射作用。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