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与场所精神解读目录一.场所与建筑现象学1.现象学基本观点2.场所与空间解读3.场所的形成4.场所精神5.场所与建筑设计二.建筑现象学与空间感知1.知觉论2.感知建筑3.建筑作品分析一.场所与建筑现象学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历史起源现象学由19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意为研究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最早主要研究人类(地理)经验与“存在于世”的关系,强调身体和记忆在建筑感知中的重要性,反对我们普遍采用的学习、理解建筑的方法分析法。分析法将整体环境简化为所谓的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抽象的分析范畴,人为割裂和失去了场所环境可见的、具体的性质,我们经过严格的训练、艰苦的学习之后却忘了对建筑最原生最本质的体验。胡塞尔认为:为了描述人“生活的世界”,就必须排除一切自然地观点、科学的观点及经验的观点,以达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在这种基础上,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现象学赞扬人最基本、最本质的日常“生活的世界”,人的行为和体验。与现代主义造成的人际关系淡漠相比,现象学是一种更积极的人本主义思想。现象学的基本观点两个领域现象学根据研究的侧重分为两个领域:帕拉斯玛和霍尔的知觉建筑现象学诺伯格-舒尔茨和西蒙等人的场所现象学以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从建筑和空间知觉入手。“现象区”是他建筑设计的主要对象,就是通过那些被人们知觉所感知到的建筑现象(透视空间、光影、色彩、触觉等具体的因素)的复杂综合。以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建筑的纯学术的理论研究。舒尔茨提出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应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真实、最根本的经验。场所与空间解读场所(Land)场所有界,空间无限。空间无处不在,场所则不是。”空间“比”场所“更为抽象。当人们面对一个新的地方时,周围环境没有区别,没有特征的空间,当人们逐渐认识并赋予其价值后,它便成为”场所”。对一个场所的真正感受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的,它是长时间日常生活和经验的积累。人们有关建筑的感情和在建筑中所感受到的定居和居住感觉对于人们有关建筑的体验比之于建筑所提供的信息要更为本质。场所与空间解读场所的鲜明特点:安全感: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特征的城市都处在一个十分独特的场所中,而且这些城市中的空间的存在有赖于那个独特的场所的存在。一个人从小生活在自给自足山清水秀的小镇,突然置身于繁华的大都市,可能会感觉到开放没有节制很陌生的空间。所以对很多人来说是场所的地方对有些人来说不是。场所会给人一种熟悉安全的感觉。稳定性:英国小说家JT.LeRoy对比欧美城市空间欧洲的城市空间的感觉是被是已知的,是在掌握之中的。而美国城市则具有一种“神秘”性质,因为它的城市空间好似能够消失。美国城市“距离”无处不在,那种主导欧洲城市生活的整体、统一、凝聚、向心的“城市性”在美国城市中也存在但是却虚无缥缈。美国城市中的“距离感”实际上表现了美式城市所具有的空间和空旷性,它具有空间感,但缺少场所感。而欧洲城市的尺度表现出它的文化性和强烈的场所感。场所的形成场所分为人工与自然两种自然场所:就是人眼中的自然,而非离开人意识的客观自然。人工场所: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对自然和空间进行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所选择的地点变成“场所”,在这个过程中“定居”活动十分重要。定居存在于世当我们选定了一个场所,我们就选定了自己存在于世的方式。定居意味着人与选定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有意义的关系。场所的形成定居活动包含两个环境心理和认识活动a.定向:人辨别方向,明确自己同场所的关系。b.认同:指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与环境世界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即通过对物与环境的理解获得世界。为了获得在自然环境中的那个立足点,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中为自己定向,知道自己位于哪里,还需要将自己与环境进行认同。人有将环境象征化的倾向。人们对熟悉的场景和环境会有一种不由自主认同感和亲切感。例如秦始皇陵的布局反映了古代宇宙和秦咸阳附近地理环境的象征。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地上或者庭院的里快乐的玩耍,听着鸟语花香感受着微风习习,孩子们便记住了自然,记住了家乡。当他们身处和这样类似的场景,就会寒气她们对这种熟悉的感觉,就会找到一种场所的感觉,就会对这个场所进行认同。场所的形成场所需要创造与经营场所是生活经历发生的主要地方公园里的孩子们通过游戏、玩耍来经营场所、熟悉场所,将这些以存在的场所赋予其新的意义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长廊里人们在这里休息、交流,它是公共的开放的空间,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使得场所有了意义,将场所转化为自己的场所。场所精神场所精神(spiritofplace)就是场所的特性与意义场所具有吸纳不同内容和活动的能力,它能为人提供一个具体的空间。场所精神特性有普遍和具体的概念:一方面意味着更为普遍、综合和整体的气氛另一方面是具体的、实在的形式及限定空间元素的实质树、小院、围墙构成了北京胡同所形成的场所氛围墙体限定了住宅的范围,这座房子是一个场所,它容纳了里面的欢乐、悲、容纳私密和公共活动的内容,它具有了场所的“精神”场所与建筑设计场所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尽管像耶鲁大学大学哈里斯、佐治亚州立大学的赫维以及盖里·斯蒂文斯等人都就场所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做出了贡献,但只有斯蒂文·霍尔才将它们运用于实际建筑中。他的早期著作《锚固》就主要讲的是如何将建筑建筑植根与锚固在独特的场所中。虽然这是一个小型的建筑,但是却极其重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现象关系,并结合传统美国民间的建筑形式,给人一种亲切使人们对这个建筑所营造的场所进行认同。它是一座长廊式的海滩住宅,位于海边的山坡上,建筑师将它抬起以保持海滩建筑的传统,并随山坡的坡度逐级下降,而住宅顶部保持同一水平上,在这里建筑与场所的融合使人感受到场所与经验。场所与建筑设计锚固法将理智的外在感知和感觉的内在知觉结合对空间、光线和材料赋予秩序。材料选用灰色的木头能更好地与这一地区相呼应。外廊与丰富的结构变化产生对称、纵深、丰富的阴影。这些光影的变换、细部的处理,都将霍尔这种对独特场所的气氛与特性的追求。二.建筑现象学与空间感知知觉论知觉论前面第一部分讲到了建筑想象学两个领域中的场所想象学,这一部分主要讲建筑知觉想象学。梅洛·庞蒂的知觉论引起了建筑师们对建筑知觉、建筑体验的重视。梅洛·庞蒂受胡塞尔“生活的世界”的观念影响很深,他把“生活的世界”改造为“知觉世界”,身体是感知、体验和知觉的机器。他认为“存在”有两种意义:人作为物体存在,或者作为意识存在。例如用手抚摸一块布料,就会立马有一种感觉呈现出来,那种感觉是不可言说的,是绝对真实的,饱满的知觉。但当我把这种感觉与抚摸其它布料的感觉进行比较后,当我在心里用语言来描述这种感觉后,那种感觉便已经经过了我们意识的改造,被赋予了规定性,可描述性——它已经不是原来那种真实饱满的知觉了,而是被抽象化为近乎单调的概念。所以他认为知觉是先于一时的。感知建筑知觉建筑现象学强调人们对建筑的知体验与真实的感受与经历。建筑是人造环境延伸到自然的领域,它为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世界提供了场地。事实上对每一种建筑的体验与感知都是多种感觉混合而成并且对它们的感觉也不相同。建筑的营造需要根据人类的多种本能来协调完成,在人们生活的早期的发展阶段,感知与体验是非常普遍的活动,在当代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很少有建筑能为人们提供知觉体验。霍尔认为建筑与其他艺术相比更能全面地将人们的知觉引入时间、光影与透明度的变化中,色彩、现象、质感、西部均加入到全部的体验中去,这就是建筑知觉的复杂性。对建筑知觉的感知与体验很很多种,主要有一下几种:透视空间视觉听觉触觉(细部)光与影水感知建筑视觉与触觉体验古城墙上的砖的视觉与触觉体验木雕的视觉与触觉体验砖雕的视觉与触觉体验在古时候人们还没有在“视觉领域”与“视觉世界”之间惊醒区分。那时人们对事物的描绘与刻画是根据历届的和感觉到的真实事物的比例,而非使用透视法来绘制的。感知建筑听觉体验某些建筑和空间能够聚揽微妙的宇宙声息,从而使处在其中的人们体验到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以及广袤宇宙的寂静与深远。空间之音。聆听!室内如同放大的乐器,聚集声音,将它穿逼到其他地方······那种我们将其与特定场所联系起来声音总是最先陷入我头脑的声音,母亲在厨房里弄出的声响。这些声音使我快乐。——彼得卒姆托感知建筑听觉体验流水别墅,在其中居住会听到流水潺潺呼吸到周围清新的空气和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时,会感知到这个建筑特有的场所魅力,水入深谭和微风习习的宇宙的声音会让意识与记忆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神秘气质。梅雨时节江南城镇中的那种细雨无声所带来的慵懒以及船只划动流水的声音所体现的那种节奏缓慢的生活感觉,这种声音的形象会充满整个空间。感知建筑触觉(细部)人情化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这几的玛利亚别墅,顾忌到北方寒冷的天气,如果使用较多冰冷的直线条和冰冷的家具时会对人的心理以及触感造成不温暖的感觉。所以他做了一些处理。弧面的入口设计,据说是芬兰拥有较多湖泊而启发的。在室内设计中,冰冷的家具外面都包裹着柔软的织物。感知建筑水路易斯·康在他的设计索尔克生物研究楼时中间是一条狭窄的水面,水静静地穿过这两栋楼,仿佛是一条时间轴给人一种深邃,万物生生不息的感觉。这是成都来福士广场的中庭,上面是浅水面,天空的云朵会倒映在水中,池水纹路会在顶棚上面不断变化,会给人一种体验环境体验建筑的美妙感觉。感知建筑透视空间索尔克生物研究楼是康的代表作,将透视空间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对建筑的知觉总是与实体,空间,天空与街道相连的,这种透视空间会使人产生对建筑的共鸣,与宇宙的共鸣。感知建筑光与影右边这幅图是卒姆托的瓦尔斯温泉浴场的室内光线照射进来的图,下图是安藤的光之教堂,这两幅图都是用集中的光线来表达物体的形式、肌理,创造一种闭合空间的迷人特征。感知建筑光与影光与影是一对共生体,阴雨绵绵的天气与强烈光影的天气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右图是康的建筑中的强烈光影的一个角度的表现,可以感受到光影产生的这种场所特性与意义。左边这幅图是霍尔的sanlgnatius教堂,迷人的光影作为一种气氛、一种效果、一种情绪,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给人以心灵和精神上的冲击。建筑作品分析斯蒂文霍尔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人物霍尔重视场所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对场地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的经验与知觉是建筑设计的源泉,同时也是建筑最终要获得的。根据他的设计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锚固”代表建筑是伯克维兹住宅第二阶段:“纠缠”代表建筑是赫尔辛基美术馆第三阶段:《视差》代表建筑是成都来福士广场建筑作品分析锚固在这一阶段他的设计思维有很大一部分根植于存在现象学有关“定居(定向与认同)”的思想。重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现象关系,并用民间建筑中的丰富类型去建立、发展及强化建筑与场所之间的现象关系,使得每件作品投射出一种对人类生存境界的深刻理解,体现出对人、建筑、场所关系的本质把握。这是一长廊式的海滩住宅,结合当地传统将地板抬起,并随山坡逐级下降。在这里建筑与场所的融合使人感受到真实的自然与生活经验。伯克维兹住宅建筑作品分析纠缠在这一阶段他的设计思维转向知觉想象学,这一时期多为城市建筑,“纠缠”是这一时期的表现特征。所以他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形式语言、建筑要素与空间知觉感受的探索和研究中。大量使用线、面、体的“原型要素”采用开放的语言和构成,开创了精致的、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新现代主义的发展方向。美术馆的设计主题是“卡斯玛”意思就是交错搭接。它包括城市与景观的几何形态与建筑质量的纠缠,并且各自都在建筑形态中得到反映。建筑作品分析纠缠赫尔辛基美术馆的设计中,一条文化轴将美术馆与芬兰会堂连接起来,另一条自然轴使建筑与背后的景观及图罗湾公园海岸线相关联。两条轴线相互交错。美术馆正面为矩形,与赫尔辛基的棋盘式城市布局相吻合,背面的弧形金属壳体与图罗湾公园海岸线及列车场相协调。建筑作品分析视差北京当代MOMA的设计理念LINKEDHYBRID,即连接复合体。充分发掘城市空间的价值,将城市空间从平面,竖向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为立体的城市空间。考虑到未来城市的生活模式,引入了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