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研究大家好,今天上午我给各位一起来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就是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背后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我们从对子孙后代生存发展负责的角度,对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秉承着高度自觉和警醒,中国绝不能走西方国家走的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老路。而要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的新道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那么生态文明就是针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战略思想战略任务。江苏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个率先模范作用,那么在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今天上午的讲课内容主要是分这么四个部分:第一,我们想谈一谈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第二,从全国的层面谈我们国家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第三,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挑战。第四,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策行动。人类自出现以来,对环境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是产生的欢迎公害,或者是大规模的公害却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特别是最近的一百年里。尤其著名的是八大环境公害,其中伦敦的烟雾事件影响非常的深远,在五天时间里边就有四千多人死去。在随后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又有八千多人死去。伦敦烟雾事件给全世界的工业发展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美国也发生了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特别是宾州的多诺拉城所导致的,硫酸厂的排放所导致的二氧化硫的危害。虽然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只有十七人,但是受影响的人却有一万四千多人。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世界八大环境公害里面占据了四个,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是日本雄本县的水俣镇,由于汞的污染所导致的水俣病。汞污染最初没有被人发现,首先出现的是发病的鱼,猫吃了这个受到汞污染的鱼而出现这种疯狂的情况,纷纷跳海自杀,然后又纷纷发现了与猫的症状相类似的病人,那么这些病人也出现了跳海自杀的这种事,水吴病这个问题对我们国家目前的环境形式仍然具有警示作用。水吴病的影响也不仅仅是当代人,有些婴儿,那个时代出生的婴儿也受到汞污染的持续危害。有些人到现在为止还在与日本的环保厅打着官司,另外一个日本的重要的一个环境公害1事件,就是铬污染,那么由于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水有含有铬,那么铬污染了土壤,进而污染了这个土壤中生长的水稻。人吃了受铬污染的水稻,铬在体内取代了钙,从而导致骨质的软化,骨痛病等等一系列的症状。这种骨痛病也有的地方把它翻译成叫痛痛病,病人潜伏期两到八年,有的长达十到三十年,骨骼变形,身体缩短,痛不欲生。从1931年到1972年,共有280多名患者死亡了30多人。日本的这种环境污染事件对我们国家当前的环境形势具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那么这些都应该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这种环境公害。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又爆发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环境公害,那么就是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大概有900多万人受到这次事故的这样的一个影响,先后有四千多人死亡。00:05:10这张图片上是体现了,有的记者拍摄了在事故之后一些出生残疾儿童的合照,非常令人触目惊心。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对于环境污染事件不是非常的重视,因为我们认为这个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性的表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大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1972年的3月,北京发生了新中国第一次环境污染事件,那么是在北京市场上出售的鲜鱼有异味,吃了这些鱼的人们感到全身无力,类似于食物中毒的症状。当初开始还认为可能是有人投毒,但是周总理在看到这个报告之后指示,国家建委(音)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的结果发现,是这些鱼来自于北京的官厅水库,官厅水库受到了污染,同而使得鱼中毒,进而影响到了人的健康。那么官厅水库的污染源来自于它的上头,来自于宣化地区,来自于张家口,来自于大同。那么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官厅水库上游的污染很快就得到了治理。但是官厅水库鱼的中毒从而导致人身体受到影响的这种情况,对咱们国家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作用。也就是在这一年的6月5号,联合国决定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那么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鉴于我们三月份刚刚发生的这种污染事件,那么周总理就指示中国组团参加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由于国际上的环境运动刚刚兴起,那么许多国家以及一些环保组织,在这次会议上都组织了大量的图片展览,那么我们的代表团对照中国的情况,结合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显现出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我们国家实际上在大气、水、固体废物,以及生态环境方面都已经遭受到了一些破坏,有些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2所以代表团回来之后就向国务院汇报,国务院决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会议,对于全国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审议,并且做出一些重要的部署。所以1973年8月,国务院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我们国家也相应的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局,并且逐步的升格,把它升格为环保总局,以至于国家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的重要的工作部门。那么我们江苏省在1978年召开了全省的第一次环保会议,在1979年的4月就将原来的环保办升格为省环境保护局,成为省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那么回顾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的四十年的时间我们看到,我们虽然也吸取了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教训,我们力图也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这样的老路,但是根据解振华副主任的这样一个介绍,我们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走了这些道路,还是走了一些歪路。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保护会上也专门提出来说,我们国家最近的这样一个环境总体的形势是呈现一个恶化的趋势,我们的压力还在逐步的加大,那么发达国家在一两百年逐步显现的环境问题,在我们国家三四十年间是集中的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压缩性和符合性的特点。所以针对我们国家目前的形势,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说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00:10:02这体现了我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主动与觉醒。那么生态文明这样的一个理念和过去的环境保护相比,我们说它是一个更加具有高度的这样一种思想,或者是更加高度的一种战略。从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实际上已经走过了三种文明形态。第一种,是原始文明。在这个时期,大约相当于我们的石器时代,人类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从自然界中获得食物、狩猎、采集、捕鱼等等。那么这样一个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只是自然界的被动的适应者。第二个阶段,是农业文明时期。由于农具铁器的出现,特别是人类对于作物的改良,对于动物的驯化,使得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获得了一个质的飞跃。但是这个时候,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仅仅是局限于农业的生产,仅仅呈现于是一个点状的分布。第三个阶段,是工业文明时期。起始点是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那么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的新纪元。人类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的能力,以及范围都空前的强大与广泛。工业文明时期的这样一些工业的成果,也使得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冲昏了某些人的头脑,从而提出人有3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定胜天的这么一些错误的思想。那么工业文明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经过了三百年的工业革命这样一个累计的效果,我们看到人类对于自然改造所导致的生态灾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是点状个案,而成为一个向全球蔓延的这种状态。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八大环境公害,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仍然是一些,还仅仅局限于是一个本国的案例,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影响的后果已经呈现一个全球化的蔓延趋势。比如说大家非常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全球变暖问题在很多方面已经得到了验证。比如说这是在三十年间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顶的同一个季节的照片的对比。在三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积雪的范围不断的在缩小。有人预计2015年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积雪就将全部消亡掉。为什么大家对这个乞力马扎罗山非常的关注?因为这是一个号称一大自然奇迹。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是唯一的在赤道上空,终年有积雪的这样一个高山,到2015年它可能就由于全球变暖,山顶上的积雪就消亡掉了,那么这一世界奇迹也可能就消亡掉。另外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那么就是北极熊,北极熊是在海冰上捕食猎物的这样一种动物。那么由于全球变暖,北极上的冰面逐渐的缩小,北极熊生存的范围就在逐渐的减少,那么它的捕食就会越来越困难。有人预计可能北极熊是我们所熟知的物种中,受到全球变暖而最先一个消亡掉的这种著名的物种。我们也有一些比较科学研究的这样一些照片,就是北极熊生存的海滨的面积逐渐在缩小,现在已经发现了北极熊由于食物短缺,而杀死幼崽的这样一些图片,对我们的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印证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对我们的影响。那么全球变暖,我们所讲的全球变暖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人类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增多,或者是温室气体增多而带来的全球变暖。因为在地球的历史上,曾经也有很多的时期比现在要温暖,二氧化碳浓度也比现在要高,但是科学研究发现证明,在工业革命之后所导致的二氧化碳的上升是远远超过了地球的自然变暖。00:15:18在最近的两百年间,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超过了最近六十五万年间的极高值。在本世纪初的时候,二氧化碳的浓度是380PPM,到2010年地球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经上升到了392PPM,已经超过了我们能够观察到了数据里边的极限值最高值。所以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被大多数的学者和政府机构所接纳,因此人们已经转向了对于全球是否变暖,从全球是否变暖这样的一个争论转向了如何防范这个变暖,以及其后果。虽4然对于全球变暖所引发的后续的连续效应,或者是我们全球变暖的幅度还存在争论,但是对于全球变暖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已经转到了行动的方案上来。所以在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就颁给了对于全球变暖的宣传和全球变暖的度量,以及全球变化的这种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IPCC组织和美国的前副总统戈尔。全球性的这种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已经没有办法来支撑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这种后果,或者说这些现象也表明我们必须开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未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我们国家所提出来的生态文明,以体现对过去工业文明的一种修定和人类的自觉与警醒。那么人类是否有这种能力来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全球性的问题。那么我们这里也找了几个案例,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或者是解决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的成功范例。首先一个是全球性的问题。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臭氧层里面出现了破洞,特别是在南极上空,在冬季的时候出现了扩大的趋势。后来研究发现,是由于人类所排放的含氯氟烃导致的臭氧层的破坏。在全球各国,以及一些组织这样的一个共同努力下,我们减少了破坏臭氧层气体的这样一个排放,一些物质的排放,找到了一些替代的物质。我们现在发现,南极上空的这样一个臭氧洞在逐渐的缩小,它臭氧洞正在逐渐的恢复。虽然恢复的时间可能要长达几十年,但是恢复已经是一个比较好转的趋势。那么这个案例说明,我们全球人只要共同努力,是可以解决好我们一些全球性的问题的,或者是能够解决好我们所面临的环境的挑战的。另外一个就是区域性的案例,是欧洲人治理莱茵河的案例。莱茵河全长1300多公里,流经欧洲的九个国家,流域面积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在得到面积最大,达到了十万平方公里。莱茵河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的时候,还是被称为是欧洲的下水道,欧洲的公共厕所,那么河流两岸浓烟滚滚,河流里边的水是污水横流。但是经过欧洲人这样的一个共同努力,现在的莱茵河两岸是水草丰美,并且在莱茵河底也出现了回流产卵的大马哈鱼。大马哈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的严格,那么大马哈鱼的回游恰恰说明了莱茵河水质的好转。在莱茵河底也出现了大量的健康生长的贝类。那么莱茵河如何从一个污水沟变成了一个清水沟呢?莱茵河成功的一个典范,或者是成功的这样一个示范意义又在哪里呢。这主要是归功于莱茵河管委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在成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莱茵河国际委员会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它的委员会的主席由各国的部长轮流担任。这个莱茵河的国际委员会总共只有12个人,治理了这样流经9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