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二篇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导入新课,5分钟;讲授新课,70分钟;课堂小结、展示重点、复习巩固,10分钟;布置作业、自学提示,5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掌握质粒的概念;熟悉细菌的染色方法;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及其功能。难点: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六、教学过程设计医学微生物学概述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与分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分为三大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2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条件致病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第十二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2、细菌的形态:球菌、杆菌、螺形菌第二节细菌的结构1、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肽聚糖,又称粘肽。革兰阳性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革兰阴性菌:聚糖骨架、四肽侧链。聚糖骨架: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β-1,4糖苷键,三维立体结构。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除含有1~2层的肽聚糖结构外,尚有特殊组分外膜,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强度较坚韧较疏松肽聚糖层数可多达50层1~2层磷壁酸+—外膜—+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性敏感不敏感细胞壁的功能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核质32、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功能: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鞭毛运动器官,分四类。菌毛普通菌毛、性菌毛。与致病性有关。芽胞保存细菌全部生命功能。第三节细菌形态检查法1、显微镜放大法2、染色法革兰染色法(Gramstain):步骤、意义抗酸染色法(acid-faststain)七、思考题及作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试题精集P60-63八、主要参考书目《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4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三章细菌的生理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复习旧课,5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70分钟;课堂小结、展示重点、复习巩固,10分钟;布置作业、自学提示,3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熟悉细菌的生长方式和速度;熟悉细菌的生长现象。了解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临床意义。难点: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细菌的理化性状一、细菌的化学组成水占细胞总重量的75%~90%。5二、细菌的物理性状半透明,细菌悬液呈混浊状态;相对表面积大;在近中性或弱碱性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细胞壁和细胞膜都有半透性;菌体内的渗透压高达5~25个大气压。第二节细菌的生长繁殖与人工培养一、细菌的生长繁殖㈠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2、合适的酸碱度最适PH为7.2~7.6。霍乱弧菌pH8.4~9.2生长最好,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最适pH为6.5~6.8。3、适宜的温度37℃。4、必要的气体环境分为四类: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㈡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多数细菌繁殖速度20~30min一代。生长曲线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二、细菌的人工培养㈠培养基分为五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物理状态的不同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大类。液体培养基加入0.3%~0.5%的琼脂粉,琼脂粉含量在1.5%~2.5%6时,则为固体培养基。㈡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沉淀、菌膜。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扩散生长;无鞭毛沿穿刺线生长。3、在固体培养基中:菌落、菌苔。㈢人工培养细菌的意义1、在医学中的应用:确定病原菌、测定药物敏感性、制备生物制品。2、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第三节细菌的代谢产物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㈠糖的分解产物大肠埃希菌能发酵葡萄糖和乳糖,产酸并产气;伤寒沙门菌发酵葡萄糖仅产酸不产气,且不能发酵乳糖。用于鉴别细菌。㈡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靛基质)。沙门菌、变形杆菌等能分解培养基中的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甲硫氨酸)生成硫化氢。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㈠热原质7耐高温,与致病性有关。㈡毒素与侵袭性酶与致病性有关。㈢色素用于鉴别细菌。㈣抗生素用于防治疾病。㈤细菌素用于鉴别细菌。㈥维生素用于防治疾病。七、思考题及作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试题精集P64-66八、主要参考书目《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8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四章细菌与环境(一)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复习提问,5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课堂小结、展示重点,5分钟;布置作业,3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消毒、灭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熟悉细菌在自然界与人体的分布。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概念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讨论、讲授六、教学过程设计第十四章细菌与环境第一节细菌的分布一、土壤土壤中的细菌多数为非病原菌。在处理被泥土污染的伤口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芽胞菌的感染。10-20CM二、水水中可带有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9病原菌,通过污染水源而引起多种消化系统传染病的流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ML,总数100个;1000,群数3个。三、空气空气中常见的致病菌有结核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奈氏菌等,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或伤口感染。四、生物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口腔:消化链球菌牙菌斑乳酸杆菌龋齿。IGA第二节消毒与灭菌一、基本概念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无菌操作: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在外科手术、微生物学实验时,均需进行无菌操作。七、思考题及作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试题精集P67-71八、主要参考书目10《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11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实验一细菌形态观察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2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学生观察实验内容,30实验小结、布置作业,3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示教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细菌形态和特殊结构。熟悉显微镜油镜使用。了解实验室规则。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细菌形态和特殊结构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演示、观察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实验室规则介绍(二)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法1、显微镜油镜的识别标有100×或90×;有白、黑或红色圆圈;有“油”或HI、oil字;油镜头比其它接物镜长,孔径最小。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123、油镜的保护4、油镜加油的原理(三)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1、压滴法2、悬滴法3、暗视野法(四)细菌的基本形态观察(绘图)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大肠埃希菌(五)细菌的特殊结构观察(绘图)荚膜、芽胞、鞭毛七、思考题及作业1、《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程P27-302、使用油镜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八、主要参考书目《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513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十四章细菌与环境(二)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复习旧课,5分钟;讲授新课,70分钟;课堂小结、展示重点,10分钟;布置作业、自学提示,5分钟。三、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用途;熟悉化学消毒灭菌法;了解细菌的变异。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和用途。难点:细菌的变异机制。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讨论六、教学过程设计第十四章细菌与环境第二节消毒与灭菌二、物理消毒灭菌法㈠热力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14⑴焚烧。⑵烧灼。⑶干烤:160~170℃,2小时。2、湿热灭菌法⑴巴氏消毒法:用于牛乳、酒类等消毒。此方法有两种:一是加热至61.1~62.8℃,30分钟;另一是71.7℃经15~30秒。⑵煮沸法:杀死一般细菌的繁殖体,加入2%碳酸钠沸点达105℃。⑶间歇蒸气灭菌法:用于一些不耐高热的含糖、牛奶等培养基的灭菌。⑷高压蒸气灭菌法:最常用、最有效。103.4KPa(1.05kg/cm2)、温度可达到121.3℃,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㈡辐射杀菌法1、日光与紫外线265~266nm杀菌作用最强。紫外线穿透力较弱,用于手术室、传染病房、细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形成胸腺嘧啶双聚体,干扰DNA复制。2、电离辐射。破坏DNA㈢滤过除菌法用于不耐高温灭菌的血清、毒素、抗生素以及空气等的除菌。蔡氏三、化学消毒灭菌法㈠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机制①促进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②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③15损伤菌细胞膜。㈡常用消毒剂的种类表14-1。㈢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70%乙醇或50%~80%异丙醇的消毒效果最好。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3、有机物的存在。第三节细菌的变异一、细菌的变异现象㈠形态结构的变异细菌L型。㈡菌落变异S-R变异。㈢毒力变异卡介苗(BCG)。㈣耐药性变异二、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㈠细菌染色体㈡质粒重要的质粒有:1、致育质粒或F质粒162、耐药性质粒或R质粒3、毒力质粒或Vi质粒4、细菌素质粒㈢转位因子转位因子主要有三类:插入序列、转座子、转座噬菌体。㈣噬菌体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特性如个体微小,可以通过滤菌器;无完整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的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增殖等。细菌与噬菌体的相互关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或溶原性噬菌体。三、细菌变异的机制㈠基因的突变㈡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裂解后游离出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的过程。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其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溶原性转换:是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噬菌体DNA整合于宿主菌DNA上,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17四、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㈠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防止耐药菌产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交叉感染、做药敏试验。㈡在测定致癌物质中的应用㈢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七、思考题及作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试题精集P67-71八、主要参考书目《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吴松泉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第7次印刷;《医学微生物学》,周正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2月第6版。九、教学后记一、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18第十五章细菌的致病性二、教学时间安排组织教学、复习提问,5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讲授新课,70分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