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提起IJN的驱逐舰们,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优美的舰名了——风,雪,春,波和日本的月份古称,犹如一首首华丽的和歌,贯穿百年沧桑。太平洋战争中,从珍珠港伴随空母出动,到威克岛的残酷血战,看爪哇泗水的朵朵烟花,在瓜岛客串鼠式运输,直至萨沃岛和塔萨法隆加海战大放异彩,最后随着大和号葬身在了无垠大洋中。本期视频,我们追随这些小学生们的脚步,看看这支曾经威风凛凛的舰队,是如何一步步诞生、发展、扩张、直至最终毁灭的。一.扩张中崛起1895年2月,联合舰队的水雷艇部队对威海卫的北洋水师实施了突袭,击沉三艘军舰,这次行动是日本在使用鱼雷方面的第一次巨大成功,成为了压死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也拉开了日后日本雷击作战的序幕。在清王朝投降后,日本从中榨取大量利益。而与此同时,日本与北方的老牌列强俄国之间关于满洲和朝鲜的利益冲突也愈演愈烈。为了在以后的对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日本在1895,1897年分别拟定了第一二期对俄海军扩张计划,在扩充六六舰队的同时,也从英国亚罗公司购进了雷型和东云型驱逐舰。此时的日本海军还只是将驱逐舰定位为大型水雷艇,并不屑将其编入联合舰队阵中。在1898年,驱逐艇都只是作为水雷艇的分支,可见其地位之底下。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之后,驱逐舰在动力和舰体适航性的优势显现出来。在1900年,驱逐舰终于从水雷艇的分支中独立了出来,在之后的3年里,日本海军又向英国追加购买了晓型,白云型各2艘。而在1903年,日本终于开始研发生产第一代国产驱逐舰——春雨型(参考了亚罗公司和索尼克公司的思路),但由于技术有限,该型驱逐舰采用的舰本式锅炉达不到标称的6000马力,且故障频发。春雨型加上之前的外购舰艇,使得日本海军在日俄战争之前总共保有16艘驱逐舰。1904年3月,日本在对俄紧急追加计划中,列入了25艘神风型(亦称春雨改型)驱逐舰;在战后1905-1906年又陆续追加7艘,但都没有加入战争,不过后来却成为了大正时期的水雷战队主力。1904年2月8日,编为5个驱逐舰队的21艘日本驱逐舰,正式出现在战场上。联合舰队的第1,2,3驱逐舰队,共10艘驱逐舰,对旅顺港发动了夜间突袭,成功命中俄舰3雷,但是却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在偷袭之后,配合陆地战时日本各驱逐舰对参与了对旅顺的封锁,实施布雷行动(马卡洛夫:噫)和支援堵港作战,追击逃跑的太平洋舰队,不过也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果。直到第二年的5月,庞大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司令员罗捷斯特文斯基的带领下来到地球另一端(送人头),一场决定两国国运的世纪大战在对马海峡展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7日到28日,不到一天一夜,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就全灭,剩余的也落荒而逃。在当晚,日本的水雷部队和驱逐舰乘着夜色朝着向海参崴败退的俄舰追击,由铃木贯太郎领导的第4驱逐舰队击沉了纳瓦林号并击伤数艘战舰,第5舰队阳炎号还生俘了俄舰队司令罗捷斯特文斯基。日本以及其微小的损失击溃了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一晚是日本驱逐舰史上最辉煌的一刻,也使得IJN从此将DD用于进行舰队决战,为以后的失败买下了伏笔。总的来说,此时的驱逐舰,都有着排水量不足,空间狭小的缺点,还谈不上什么指挥,侦查系统的存在,动力系统的技术性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过总的来说,IJN驱逐舰从无到有,从买到造的历程,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沧海横流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的头号假想敌改为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水雷部队的的作战区域扩展至更远的西太平洋不可避免,日本海军对大型远洋DD的需求开始变得急切起来。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以英国部族级DD为原型进行的仿制的远洋“蓝水”型DD海风型。海风型是日本自行制造的大型远洋驱逐舰,在性能上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搭载了重油锅炉,实现了煤油混烧首次使用120mm口径火炮(仍保留80mm口径火炮)首次达到20500马力的总功率(以往型号不超过10000马力)首次排水量破1000吨大关虽然带有实验的性质,该型舰只建造了2艘。但不管从任何方面来说,海风型都远远凌驾于以前的任何型号,海风型DD一开始就被列入“大驱逐舰”而与一般的驱逐舰区分开来。总之,海风型是日本大型化DD的鼻祖。1911年,随着“大驱计划”继续,日本决定计划建造2艘新型DD——浦风型。而这次依旧是向老相识——英国亚罗造船公司购买。在动力系统方面,浦风开始完全抛弃煤炭,改烧重油专烧。不过在听说英国DD装备了柴油机之后,日本方面也准备采用,预计实现重油,柴油混烧。不过古人有云:“装B被雷劈。”作死的日本海军终于吃到了苦头。一战爆发后,为了履行英日同盟,日本对德宣战,从而无法从德国人手中购买到精密的柴油机部件,这些东西日本又无法国产。于是乎浦风上的柴油机只好弃之不用,剩余空间改为装载煤油,导致该舰航程只有1800海里,违背了前往赤道以南岛屿的设计初衷。花费巨资的浦风型只建造了两艘,1号舰浦风从大正时期到1934年一直在中国长江进行警戒巡逻,2号舰江风号在建造完成后卖给了意大利。值得一提的是,浦风将以往标配的2座六年式双联装450mm鱼雷更换为2座六年式双联装530mm(没有实战记录)鱼雷,从也算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地方吧。1915年,一战正酣,随着山城,伊势级战列舰的出现,日本海军急需在海风,浦风之后建设真正的大型远洋DD,这就是当年列入计划的4艘矶风型DD。作为延续,矶风继续在武装,动力等方面升级。首先将主炮口径由过去的80mm统一为三年式单管120mm主炮,鱼雷方面回归450mm,数量由双联装2具增加到3具。动力系统则依旧带有实验性质,1,2号舰与3,4号舰采用不同类型的锅炉,总功率达27000马,最高航速升至34节,续航力跃升至14节/3360海里。矶风型的舰艏也是其设计时的败笔,因为其太过靠前,致使抗击大浪的能力极差,在1919年房总半岛演习时,2号舰滨风的舰艏被大浪击中,舰长当场毙命。矶风型是日本在大型DD发展的又一个跨越,航速的重要性开始显现,成为日后高速化的开端。1916年,日本通过的八四舰队扩军方案,长门级战列舰,天龙级轻巡洋舰与新式潜艇诞生,而与之对应的大型DD却只有1种——江风型。由于重油专烧锅炉的技术还不完善,江风型依旧带有实验性质。火力方面,江风型参考了天龙级轻巡洋舰,吸取了过去DD火炮位置太低,易受风浪影响的教训,将火炮位置加高,数量由4座减少为3座;雷击方面也进一步强化,装备了3具双联装八年式双联装530mm鱼雷发射管。动力系统方面,江风型主机的总功率达到了34000马力,最高航速达到了37.5节,但是在这种速度下其汽轮机叶片却会断裂,所以这种高航速不能长时间维持。在IJN追求远洋大型驱逐舰的道路上,江风型驱逐舰的技术探索意义是很重要的。在经历了对海风、浦风、矶风、江风四种DD的研究之后,1917-1918年的八四舰队和八六舰队案中,日本决定开始建造新一代大型远洋驱逐舰——峰风型。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摆脱了国外造舰技术的束缚,成为纯日本血统的首型远洋DD。为了改善适航性,峰风型改用了勺型舰艏,并截取前甲板的一部分,在凹处设置了鱼雷发射管。峰风型未来的任务配合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打击美国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而两者的航速均在30节以上,所以峰风型必须大幅度提升航速,为此其锅炉功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38500马力,航速达到了惊人的39节,不过其航程却只有3000海里,这些不缺点都依赖于后续型号的改进。峰风型后续共有野风型,神风型(2代),睦月型等型号,除去睦月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进行了大幅改进,剩余两种型号也就是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适航性,提高了航程,减少了航速,这几种型号一起被称为“峰风型系列”。由于其并没有什么亮点,在此也就不进行过多的赘述。以上几种DD一起,构成了昭和初期日本海军水雷战队的主力,峰风型DD也是首型全部参与了太平洋战争的DD,因此其诞生在整个IJN驱逐舰发展史上毫无疑问具有重大意义在发展大型远洋DD时,日本海军也在中小型DD上也进行了探索。与海风型DD一起在1907年列入计划的是两艘樱型DD。作为一款老式舰,本身并没有多大优势。尽管其在排水量,航速等方面均不及海风型,但也采用了120mm口径火炮(只有1门),由此可见,日本海军小船扛大炮的设计思路早就存在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日本海军依然处于由内海型DD向远洋型DD的过度时期,海风和樱型仅仅各有两艘,老旧的神风型则已无法满足要求。于是日本海军动员造船力量,在1915年建造了桦型DD。由于时间紧迫,桦型DD基本沿袭了樱型的设计,只是对锅炉进行了升级。顺便一说,有8艘桦型DD参加了地中海的护航任务,其中2号舰榊在1917年6月11日执行任务时,被奥匈帝国潜艇命中,死亡59人,但并没有沉没,至今马耳他岛上依旧有战死者的墓碑。在1915年列装矶风型的同时,日本海军也在中小型DD上进行了试验,建造了桃型DD。其主要指标较桦型都有所上升,尤其是锅炉功率提升至16700马力,航速升至31.5节,并在适航性方面进行了修改。4艘桃型DD在结束地中海护航任务后,都回国并长期服役于日本海军。1917年,随着大量的桦型、桃型被派往欧洲,日本国内的DD兵力随之不足。在“保护在华利益,维护国内安定团结”等一系列有(厚)理(颜)有(无)据(耻)的理由轰炸下,日本海军从国会敲诈到了临时追加军费,建造了6艘楢型DD,其设计图纸基本沿用于桃型,锅炉功率提升了1000马力。楢型也是日本最后一型采用煤油混烧的DD,之后的所有DD,都采用了重油锅炉。由于在八四舰队,八六舰队计划案中的大型远洋DD数量实在太少,为了弥补数量需求,缩小版的峰风型DD——枞型诞生了。其锅炉功率达21500马力,航速达36节,是之前任何中小型DD都望尘莫及的,作战能力都已经超越了早期的海风型。21艘枞型驱逐舰服役后,长期在中国担任警戒巡逻任务。1918年,日本海军对枞型进行了大改,从而更新出了若竹型DD。为了改善适航性,若竹型的舰宽增加了0.15米,吃水增加了0.1米,航速下降了0.5节。计划建造的23艘若竹,因为条约限制只建造了8艘,除了4号舰早蕨号因海难沉没,其它的都参与太平洋战争并被击沉(条约前的DD至此完结)三.海上黩武1922年,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各个国家的主力舰吨位都受到限制,但DD则不在范围之内。面对可能在下一场战争中成为自己对手的美国,主力舰吨位只有对方60%的日本就指望建造更大型的DD来挽回劣势,因此,峰风型和枞型以后的数量都砍掉了不少,集中资源改为生产更强的远洋DD。鉴于1920年美国海军为主力舰均加装了防雷突出部,为了确保DD的舰队攻击能力,IJN开始在鱼雷方面大作文章,加大鱼雷航速和射程,并增大了威力,由此诞生了惊人的十二年式610mm三联装鱼雷发射管,搭载九零式鱼雷,这种鱼雷的射程,射速等都远远超过之前任何一款鱼雷,光装药部分就与早期鱼雷的重量相当,能够对战列舰造成巨大的破坏力。睦月型DD首次装备了2座这种鱼雷发射管,在雷击能力上毫无疑问夺得了世界第一(特别是考虑到美国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鱼雷仍然不可靠)。睦月的舰型依然延自峰风型,但舰艏由勺型改为双曲线型,提高的适航性,排水量增加了四五十吨,航速下降了2节。睦月型驱逐舰是峰风型的最后型号,至此整个系列的性能已经达到极致。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发生后,许多造舰工程被迫延期或修改,原本定位19艘的睦月型,被克扣至12艘,剩余5艘进行了改进,此计划被称为“大型驱逐舰计划”(有别于之前探索时期)。到1927年时,参与“大驱计划”的舰只数量升值24艘,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特型DD——吹雪型与晓型。吹雪型DD的设计者,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就是著名的藤本喜久雄中佐——最上级重巡洋舰、龙骧号空母等都是他的杰作。在设计吹雪型时,与一贯保守的平贺(不)让不同,藤本跳跃的设计思路使得吹雪型各个舰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这个我们以后会进行区分。设计吹雪型时,藤本对舰体进行了积极减重,为了保证适航性,吹雪型的舰艏也进行了改进,较之睦月型更加圆滑,切割水线时提高了凌波性。在排水量仅有1680吨的情况下,性能指标依然很惊人:舰长11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