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最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理论观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了解中国当代的历史任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3.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和发展,学习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必须把握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展望和把握未来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中国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地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3.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4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4.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的认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提高运用这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4.2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结合,同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掌握人类所创造的丰富知识相结合。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目的要求】1.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2.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3.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主要内容】1.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意义。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2.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而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而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而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曰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而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而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2.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中华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3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3.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从基本国情看,中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从发展条件看,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趋尖锐,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从发展理念看,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2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3.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1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统一体,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加以推进。3.4坚持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兼顾各方,综合平衡。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的要求】1.掌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道路。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情况。3.认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1.1经济和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关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二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四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五是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六是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七是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八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分配制度;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2.1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特点。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从改革的内容看,是变革现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那些方面和环节,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项具体制度安排。从改革的手段和方法看,是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同时在这种调整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又使社会焕发强大活力。2.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二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五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六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2.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生产力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体制性障碍仍有待进一步破除:一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四是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不失时机地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农村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有关体制等方面迈出新步伐。3.中国的经济发展3.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涵盖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主要包括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还包括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商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处理好转变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3.2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对外开放4.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给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第二,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第三,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西方发达国家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