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的基本原理简述模块的驱动液晶点的驱动•1、静态驱动在相对应的一对电极间连续外加电场或不外加电场。多点时把公共电极连起来。显示效果好,但驱动麻烦,硬件开销大。当点较多时几乎不可能控制。2、动态驱动•电极沿X、Y方向排列成矩阵(如左图),按顺序给X电极施加选通波形,给Y电极施加与X电极同步的选通或非选通波形,如此周而复始。通过此操作,X、Y电极交点的相素可以是独立的选态或非选态。•驱动X电极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所需时间为帧周期Tf(频率为帧频),驱动每一行所用时间Tr与帧周期的比值为占空比:Duty=Tr/Tf=1/N。•在动态驱动方式下,液晶显示器件上其一位置上像素的显示机理,是由行选择电压与列显示数据电压合成实现的,既要使某一位置如(i,j)点显示,就需要在第i列和第i行施加选择电压,以使该点变电场强度达到最大。但是此时除(i,j)点外第j列和第i行的其余各点也都承受了一定的电压,把这些点称为半选择点,若半选择点上的有效电压接近或大于阀值电压时,在屏上将出现不应有的显示,使对比度下降,这种现象叫“交叉效应”。•在动态驱动方法中解决“交义效应”的方法是平均电压法,即把半选择•点和非选择点的电压平均化,适度•提高非选择点电压来抵消半选择点•上的一部分电压,使得半选择点上•电压相对下降,提高显示的对比度。•如图选择点为(SEG1,COM2)[以•下简写为下标值(I,2)]位置。现在在•第2行上施加V1电压。其余各行电压•均为0V,在第1列—施加-V2电压,其•众各行均为非选译电压(1/a‘)v2,试分•析各点的电位差值(行电压减去列电压)“选择点:(1,2);Vl十V2半选择点:(1,1),(1,3),(1,4):V2(2,2),(3,2),(4,2):V1非选择点:为了保证选择点的显示效果,使得v1+v2保持在显示所需的电压值Vlcd,同为了提高显示的对比度,令V2的绝对位等于非选择点电压的绝对值,于是有解得:令a’+1=a得:•于是个个点的电压为:•选择点:(2,1):Vlcd•半选择点:(1,1),(1,3),(1,4):Vlcd•(2,2),(3,2),(4,2):Vlcd•非选择点:--Vlcd•可见,列半选择点和非选译点上的电压均为显示电压VIcd的1/a倍,我们把1/a称为偏压系数,此方法称为1/a偏压的平均电压法,简称为1/a偏压法。•下表中取几个a值,使大家在偏压法的效果上有—些直观的了解。的值选择点的电压半选择点的电压非选择点的电压,,,,,/5注:单位为•从上图可以看出,a=3时显示的效果最好,可以证明a=+1,N=1/Duty•动态驱动法中加入了偏压法使其更加完善,它不仅广泛用于点阵型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也适应多行电极排布的笔段型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此时也被称为多路寻址驱动法。•当扫描行救N=1时,动态驱动法就等于静态驱动法,换句话说,静态驱动法是动态驱动法的行数为1时的特例。由于静态驱动法没有交叉效应,所以也就没有偏压法的应用。•动态驱动法的交流波形是通过周期性改变电压极性实现的。常见的有两种基本形式。•A型是在每帧结束时完成一次电压极性的转换。•B型是在一帧中若干行扫描约束时完成电压极性实转换。在半导体集成电路中,实现最佳偏压一般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六级电平方式。六级驱动法六级电平驱动时,给于COM电极和SEG电极的电平如下表:选通非选通选通非选通正脉冲负脉冲上叙6级电平,当a5时,会发生简并。如:•a=4时,V3=V4•a=3时,V2=V4,V3=V5•a=2时,V1=V4,V2=V5,V3=V6•注:R2/R1+4=a模块的电源:模块与MPU的连接•模块上一般分为有控制器,和无控制器。无控制器的就要通过中间的控制板才能和MPU相连•连接一般有两种方式:•1、间接方式模块的所有控制和所有数局线都和MPU的口线相连,读写时序由口线模拟。•2、直接方式模块的数据线接MPU的数局线,模块的读写线接MPU的读写线,模块的其它控制线接MPU的地址线或口线。我司480320-1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