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积血概述玻璃体(vitreous)是透明的凝胶体,主要由纤细的胶原(collagen)结构和亲水的透明质酸(hyaluronidacid)组成。玻璃体胶原80%为Ⅱ型胶原。球样玻璃体的容积约4ml,构成眼内最大容积。玻璃体与视网膜附着最紧的部位是侧面的玻璃体基底部(vitreousbase),其次是后面的视盘、中心凹部和视网膜的主干血管。•玻璃体的功能:•1、屈光间质的主要组成部分。•2、对视网膜的支撑作用,且具有缓冲外力及抗振动作用。•3、构成血-视网膜屏障,组织血管内大分子进入玻璃体。•4、正常玻璃体能抑制多种细胞的增生,并维持玻璃体内环境的稳定。•5、在胚胎期对眼球发育起重要作用。玻璃体积血•是眼外伤或眼底血管性疾病造成视力危害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一方面积血使屈光间质混浊,妨碍光线达到视网膜,而且对玻璃体结构和邻近组织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机体对积血的反应可使血液逐渐被清除。在不同的病例,玻璃体积血的后果有很大不同,•应根据原发伤病、玻璃体积血量的多少、出血吸收的情况及眼部反应的表现等,适时恰当进行临床处理。病因任何原因致使视网膜葡萄膜血管或新生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并聚积于玻璃体腔内,都可形成玻璃体积血。正常人的玻璃体无血管,但视网膜新生血管可长入玻璃体,或出现玻璃体纤维血管组织增生。眼外伤和眼底血管性疾病是临床上引起玻璃体积血的常见原因。1、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2、眼外伤3、视网膜血管性疾患伴缺血性改变: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Eales病);镰状细胞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病因4、视网膜血管瘤5、炎性疾患伴可能的缺血性改变:视网膜血管炎;葡萄膜炎6、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常见于老年黄斑变性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导致黄斑部视网膜下出血,出血量大时血液从视网膜下进入玻璃体腔,最常见的是脉络膜息肉样变7、其他引起周边视网膜产生新生血管的疾患:家族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劈裂症8、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症9、蛛网膜下腔玻璃体积血综合征检查•病史•全面的眼科检查外伤性前房积血或前房微量积血时,通常伤后2周内不要对患眼施压•B超检查排除视网膜脱离和眼内肿瘤•眼底荧光造影•实验室检查针对某些引起玻璃体积血的原发疾病,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出血及凝血指标等。发病机制玻璃体积血可以来自后部的视网膜、视盘及脉络膜,也可来自眼前段的虹膜、睫状体。对于无晶体眼者,出血更易向后进入玻璃体。少量出血易于吸收,且多无后遗症,较多的出血则难吸收,可出现胆固醇沉着、血红蛋白沉着、玻璃体部分液化、部分浓缩及后脱离等。发病机制大量出血还可导致红细胞变性形成血影细胞(ghostcell),发生血影细胞性或溶血性青光眼。反复的大量出血可刺激眼部发生增殖反应,形成致密的有新生血管的纤维增殖膜。此膜的新生血管易破裂而导致反复出血,而且它可以收缩产生视网膜裂孔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久之形成并发性白内障甚至眼球萎缩。临床表现玻璃体积血的症状、体征、病程、预后和并发症主要取决于引起出血的原发病和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次数等因素。自发性出血常突然发作,可以是很少量的出血,多者形成浓密的血块。少量出血时,病人可能不察觉,或仅有“飞蚊症”;较多的出血发生时,病人发觉眼前暗影飘动,或似有红玻璃片遮挡,反复出血的病人可自觉“冒烟”,视力明显下降。并发症:1.玻璃体凝缩2.玻璃体炎症3.玻璃体机化4.铁血黄色素沉着5.溶血性青光眼6.血影细胞青光眼7.其他包括虹膜红变、白内障等。诊断1.确定原发病根据引起积血的原因和临床表现诊断,检查对侧眼有重要价值。诊断应包括原发病,或为外伤性以及合并症。2.出血量的界定对出血量的多少,按玻璃体混浊的程度可分为4级,“±”或Ⅰ级,指极少量出血不影响眼底观察;“”或Ⅱ级,指眼底红光反射明显,或上方周边部可见视网膜血管;“”或Ⅲ级,指部分眼底有红光反射,下半无红光反射;“”或Ⅳ级,指眼底无红光反射。治疗玻璃体积血的自发吸收需要4~6个月时间。因此,在开始治疗之前,一般认为应观察3~4个月,如果在这期间玻璃体混浊没有明显减轻,说明自发吸收缓慢或完全吸收的可能性较小。1、出血量少的不需特殊处理,等待其自行吸收。治疗2、怀疑存在视网膜裂孔时,令患者卧床休息,待血下沉后及时给予激光封闭或视网膜冷冻封孔。3、大量出血者吸收困难,未合并视网膜脱离和纤维血管膜的患者观察3个月,如积血仍不吸收可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合并视网膜脱离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及时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护理措施1.休息与卧位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半卧位,包扎双眼,限制眼球运动,减少继续出血。包扎期间,协助患者生活护理,防止意外。2.饮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粗纤维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3.向病人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4.健康指导若视力突然下降,视野缺损或眼球胀痛等,应立即就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