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理论在质量改善管理中的运用——质量改善的流程和方法一,PDCA循环理论PDCA循环,又称为“戴明环”。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并加以广泛宣传和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中。PDCA是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即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处理。PDCA循环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二,PDCA循环的4个阶段及8个步骤1,PDCA循环的4个阶段1.1:P—计划阶段,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1.2:D—执行阶段,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1.3:C—检查阶段,就是要验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明确效果,找出问题。1.4:A—处理阶段,对总结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地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今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2,PDCA循环的8个步骤阶段步骤质量管理方法NO管理内容P—计划阶段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发掘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排列图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工序能力分析,KJ法,矩阵图法。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把导致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因果分析图法,关联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散布图法。3要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排列图法,散布图法,关联图法,系统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KJ法,实验设计法。4拟定措施、制定计划(5W1H)即:为什么目标管理法,关联图法,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系统图法,矢线图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D—执行阶段5执行措施、执行计划: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系统图法,矢线图法,矩阵图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C—检查阶段6检查验证、评估效果:把执行结果和要求的目标进行对比。“下属只做你检查的工作,不做你希望的工作”,检查验证、评估效果的重要性被IBM的前CEO郭士纳的这句话一语道破。排列图法,控制图法,系统图法,过程决策程序图法,检查表,抽样检验。A—处理阶段7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要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标准化,制度化,KJ法8处理遗留问题: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遗留的问题会自动转进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三,质量改善的分类及基本流程1,质量改善的分类:1.1纠正措施:是对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的原因所开展的被动型质量改善活动。1.2预防措施:是对还未出现的潜在质量问题及其原因所开展的主动型质量改善活动。1.3质量改进:是不满足现有合格水平所进行的进攻型质量改善活动。注:在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8.5改进,标准中将“改进”分为三个方面:持续改进: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体系的有效性。纠正措施: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再发生。预防措施:确定原因,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发生。2,质量改善的基本流程:偶然性的质量控制纠正措施质量问题纠正措施经常性的质量改进预防措施四,质量改善的PDCA工作流程1,纠正措施的PDCA工作流程序号PDCA阶段流程图流程内容描述实施部门备注11,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职能。2,质量管理室归口管理不合格信息的受理、登记、调查分析。3,不合格责任部门制定纠正措施。4,质量管理室组织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实施过程中协调、监控、验证。质量管理室21,不合格信息的来源:○1检验不合格报告,○2市场反馈,○3用户意见,○4内、外部审核,○5管理评审。2,不合格信息传递:按流程快速传递。质量管理室技术服务部3P计划1,根据问题对产品性能、安全、成本和用户满意等方面的影响,对不合格进行分类、分级。质量管理室技术服务部41,组织对问题最熟悉的人员调查该问题显见的和潜在的原因,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其主导因素和根本原因。质量管理室不合格部门5D实施1,根据问题原因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决定相应的纠正措施,由责任部门制定,形成书面计划并组织实施。不合格部门6C检查1,纠正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室组织协调,督促和指导,进行跟踪和控制,以保证纠正活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质量管理室7A处理1,由纠正措施产生的永久性更改纳入有关的设计、工艺或质量体系文件。相关部门2,预防措施的PDCA工作流程明确职责不合格信息按规定流程快速传递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计划纠正过程的控制永久性更改严重性评价分类分级原因调查和分析序号PDCA阶段流程图流程内容描述实施部门备注11,质量检验记录统计分析报告;2,不合格品和特许让步统计分析报告;3,用户的申诉、抱怨和服务统计分析报告;4,过程质量控制报告;5,内外质量审核报告;6,职工建议和专家忠告统计分析报告等。质量管理室技术服务部2P计划1,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的不合格项目,根据其严重性程度,确定预防项目。质量管理室技术服务部在表面上一切都正常的情况下要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并非易事。31,组织对问题最熟悉的人员调查该问题潜在的原因,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其主导因素和根本原因。质量管理室不合格部门4D实施1,根据问题原因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决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由责任部门制定,形成书面计划并报请管理评审。2,管理评审对计划进行评审,做出是否立项的决定。不合格部门质量管理室5C检查1,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室组织协调,督促和指导,进行跟踪和控制,以保证预防活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质量管理室61,管理评审对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决定是否有效的结论。质量管理室建立高效灵敏的内外质量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统计、存储质量信息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计划,报请管理评审发现潜在的不合格项目,根据其严重性程度,确定预防项目调查分析预防项目不合格的原因对预防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评价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提交管理评审7A处理1,由预防措施产生的永久性更改纳入有关的设计、工艺或质量体系文件。相关部门3,质量改进的PDCA工作流程3.1质量改进的PDCA工作流程序号PDCA阶段流程图流程内容描述实施部门备注1P计划1,搜集信息,2,论证必要性21,确定项目2,下达项目31,分析现象2,原因设想3,确定因果关系4D实施1,措施计划2,措施实施5C检查1,验证2,确认3,遗留问题6A处理1,保持成果,2,持续改进3.2质量改进的PDCA表模板**************公司质量改进表质量改进项目:总负责人:编号:P计划:问题现象描述可能原因排列原因分析及确定目标确定问题现象描述可能原因排列永久性更改预防与纠正验证与确认保持、再改进项目的提出立项与建组原因的调查原因分析及要因确定质量改进要达到的目标D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计划及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计划及实施工作内容工作措施起止时间负责人C检查: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计划实施结果验证及确认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计划实施结果验证及确认工作内容工作措施起止时间负责人A处理: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结果标准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结果标准化标准化内容起止时间负责人备注五,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方法及改进途径把导致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统统找出来,分析、区分主因和次因,确定产生问题的要因及因果关系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1,对质量问题进行分类及区分:1.1质量问题的分类:管理者可控问题和操作者可控问题。1.2质量问题的区分原则:○1操作者是否掌握了要做什么?怎样去做?为什么要这样做?○2操作者是否掌握了判断质量合格与否的手段和技能?○3操作者是否掌握调整和控制过程的手段和技能?以上三条全部能够满足下所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是操作可控问题,出现问题应由操作者负责;三条中有一条或一条以上不能满足时,一般应视为管理者可控问题,说明管理者尚未尽到管理责任。国外对各类工业部门的大量研究表明,两类问题的比例大致如下:操作者可控问题占20﹪,管理者可控问题占80﹪。这也正好符合我们常说的20—80法则。2,对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原因及改进途径:2.1管理者可控问题方面:○1从管理者的三种意识方面找原因:○A质量意识:管理者对待产品、服务、工作、质量活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下属,都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对每一件事不仅要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用质量的眼光审视一切,把质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就是质量意识。○b问题意识:管理者在质量意识的驱动下,就会对质量上不尽人意之处洞察秋毫,即使完全符合规定,也会考虑若要再提高一步存在些什么问题。这种遇到问题抓住不放的思想方法就是问题意识。○C改进意识:管理者在质量意识和问题意识地驱动下,产生力图改善的念头。对待问题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质量意识差的管理者可能会安于现状,听之任之。追求质量的管理者容不得问题滞留,千方百计去消除问题,以改进为己任,这就是改进意识。○2从为操作者创造自控条件方面找原因:○A是否对操作者进行培训。○b是否配备必要的资源。○C是否创造适宜的工作和生活环境。○3从体系设计和落实上找原因:○A体系是否完善、流程是否优化。○b是否分配质量职能,强化质量责任考核。○4从技术资料设计和落实上找原因:○A设计资料是否完善、正确。○b工艺文件是否完善,正确。○C技术资料要求是否得到落实。2.2操作者可控问题方面:○1无意差错:无意差错是指操作者受生理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长时间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和体力,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差错。改进的途径主要有:○A建立和不断改进工作环境,使操作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b专业化分工,减少分到每个工人的零件数量和技术要求,降低操作难度。○c采用自动化的加工和检测设备,或刚性的工装,减少人对质量的影响因素。○d采取多重验证的方法,在作业现场设立一定数量的检验人员和检验环节,当出现无意差错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2技术差错:技术差错是指操作者由于在技术、技能和知识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差错或问题。改进的主要途径有:○a培训。○b改进工艺,降得操作技术难度。○C建立工艺防错措施。○d根据技术难度配备技术上适合的操作人员。○3有意差错:有意差错是指明知故犯,蓄意出错。改进的主要途径有:○a改进管理者的管理作风。○b重视质量激励,加强职业道德教育。○c建立明确的质量责任制,严格检查和考核,必要时调离岗位或辞退。参考文献:【1】《机械工业质量管理教材》中国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过程方法与PDCA循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李帅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