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摘要: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对“生物灾害”进行了定义: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和原始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导致人员、物资、环境等产生损失。然后分析了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现状,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情况,最后,提出了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对策。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中图分类号:X4C931S763文献标识码:A1.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特点1.1生物灾害传统的“生物灾害”定义为:由活的生物体暴露于微生物和有毒物质所造成的灾害。[1]显然这个定义是从灾害的受体角度来定义的。笔者认为,“生物灾害”应该从灾害源的角度,并参考生态学内涵,来进行定义。这样,既避免歧义,又符合正常的灾害学定义原则。例如,地质灾害、雷灾、洪灾、旱灾等都是从灾害源的角度去定义的。因此,生物灾害可以定义为: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和原始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导致人员、物资、环境等产生损失。这样,传统的“生物灾害”就被分解成了两部分:“暴露于微生物”造成的灾害属于新的“生物灾害”中的病害,“暴露于有毒物质”属于“环境污染”或其他灾害产生的有毒物质的侵害(如火山爆发、火灾、爆炸等)。产生生物灾害的灾害源统称有害生物。其实,“有害生物”这种说法还有待商榷,因为,对生态系统而言,生物无所谓“有益”与“有害”,“有益”与“有害”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的。此外,在某一时期或某一场所,某一生物是有害生物,在另一时间或另一场所也可能是有益生物,甚至于还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生物。如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在热带和亚热带,它是有害植物,而在北部,由于冬季低温限制了它的泛滥,却成了一种猪饲料。造成生物灾害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其它灾害造成的生态系统抗逆性降低,导致有害生物快速增殖泛滥成灾,如洪灾后的疫病流行等。还有就是气候异常导致有害生物危害生态系统,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越冬害虫基数大,导致农业害虫灾害频发,并使南方害虫北移,扩大危害范围。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传播,造成生物灾害危害范围扩大,如疫情随着人类的活动而传播。其次是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过度开采资源、使用高毒广谱药剂等,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产生生物灾害。再次就是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污染。按照生物灾害范围的受体,生物灾害可以分为农业生物灾害(包括畜牧业、淡水渔业)、林业生物灾害(包括野生动物疫病)、海洋生物灾害、人类疫病等,按照生物灾害的灾害源,生物灾害可以分为病害、虫害、草害、鼠兔害、基因污染等。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周期性、突发性、扩散性、可控制性等特点:(1)突发性。许多有害生物生命周期短,繁殖率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数量巨大的群体造成危害,呈暴发态势。(2)隐蔽性。许多有害生物形态多变,监测治理难度大。害虫一般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不同虫态,病原微生物个体小,隐蔽发生,甚至于隐藏受害体内、水中、大气里或地下,不易发现,治理非常困难。(3)扩散性。绝大多数有害生物可以随气流、水流、动物迁徙、人为活动和本身的迁飞等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在新的地域定居下来后,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有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侵入到新的地域后,迅速繁殖,排挤本土生物,造成生态灾难。(4)区域性。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区域性,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因此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再加上有害生物生活与危害行为与自然因子密切相关,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与灾害发生的周期、危害程度就具有强烈的区域性。(5)社会性。从灾害源来看,生物灾害是相对的,是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的。由于人类对过度开发利用,打破了这种有序状态,造成生态系统抗逆能力下降,当有利于某种生物滋生的生态因子存在时(如气候变暖、营造纯林、广谱农药的使用等),该生物就可能泛滥危及生态安全而形成灾害;由于环境污染、火灾、冰冻等自然灾害,造成大部分生态系统内主体生物衰弱,使少数抗性较强的生物抢占生态位,造成生物灾害发生;由于人类频繁远距离活动,打破了地理区域限制,使一些外来生物入侵,危害生态健康。从灾害产生的危害来看,生物灾害危害面积大,损失严重。生物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生态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如禽流感、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埃博拉等恶性传染病,均是人兽共患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安全。(6)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时间性有害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生态系统的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因此,生物灾害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在其发生发展上,表现出很强的时间性。我国地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幅员辽阔,生物区系复杂,有害生物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生物灾害防治的难度不一。(7)可监测预测、可控制性。有害生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都有一定的发生发展规律,通过长期监测和研究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可以建立预测模型,进行灾害预测。根据有害生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可以对产生危害的有害生物进行人为干扰,将生物灾害损失降到经济阈值范围内。有害生物一般都有天敌,可以利用天敌实行生物防治,或者通过生态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治理。(8)治理的艰巨性。生物灾害灾害源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害草、害鼠等。生物灾害受灾体种类多,面积广大,涉及到整个全球生态系统,再加上有害生物形态多变,隐蔽发生,治理范围广,难度大。[2]1.2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是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少数生物抢占生态位,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包括森林植物感染病虫鼠害、有害植物侵入和野生动物感染疫病等。林业生物灾害具有一般生物灾害的共同点外,还具有周期性、受灾面广、危害的间接性和严重性等特点:(1)周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群具有一定的消长周期,其危害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由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有害生物、同一种有害生物在不同地区期表现的危害周期都不相同,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周期性主要表现在单虫种的区域性上。(2)受灾面广。林业灾害受体涉及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发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面积867万hm2,相当于同期森林火灾面积的50倍,年经济损失高达88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156亿元。(3)危害的间接性和严重性。林业生物灾害不象其他灾害那样来得突然、激烈,对人的感官刺激、心理冲击大,它的危害一般是渐渐的、间接的,容被人忽视。但是,林业生物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于危及人类健康。森林害鼠能传播30多种人类疾病,其中包括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等,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鼠疫大流行,造成超过当时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人员死亡,1949-1999年,我国共发生人患鼠疫7.9万余例,造成2.7万余人死亡。2005年以来发生的胡蜂袭人事件,已累计造成数十人死亡,严重干扰了当地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红火蚁自2004年在我国大陆首次发现以来,在广东、湖南和广西已致使15000多人次被叮蜇致伤,有200多人需接受专门治疗。吸血昆虫蜱在东北、西北原始林区传播森林脑炎,1997年以来,仅大兴安岭林区就发生感染病例79例,导致5人死亡。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类鳞翅目幼虫体上大多被有毒毛,随风飘落,造成水源污染并引发疾病,其中松毛虫就曾在广东、江西、浙江、安徽、湖北、福建、甘肃及河北等地致使防治人员及当地群众发生皮炎、关节痛、畏寒、低热、头晕、头痛、食欲不振、肠胃不适等情况。20世纪70至80年代期间,安徽省由于松毛虫毒毛而发生的中毒事件达上千例。由于青杨脊虎天牛蛀空树木,导致枝干风折,造成多起砸死砸伤群众、家畜,毁坏过往车辆事件。[2]1.3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特点生物灾害管理是一个有效地组织协调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应对生物灾害事件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生物灾害进行系统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改善灾害应急管理周期中减灾、准备、响应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以尽最大可能通过有效的组织协调,来保障生态安全,并将经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就林业生物灾害管理而言,具体内容包括包括监测预警、检疫御灾、应急救灾,灾害发生前的各种计划、物资资金准备等备灾措施,灾害发生后的救灾工作和灾后恢复工作,以及避免和减少灾害发生的促进森林健康措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林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之一。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因此,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具有以下明显特点:(1)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照林业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林业生物灾害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因害施策;按照生态健康原理,培育健康森林,或恢复受灾森林的健康。(2)系统性。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林业都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具有自然系统、人造系统、概念系统、动态系统、开系统、目的系统、行动系统、对象系统等系统的形态和特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是林业这个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林业系统的所有特征,要进行高效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就必须运用系统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3)社会性。由于森林属于公共产品,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所有森林保护活动包括林业生物灾害的防治,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所有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都必须融入到全社会发展中去,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公共化、社会化。(4)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按照这一时间约束,才能实现林业生物灾害有效防控。(5)政策性。一方面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为了使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规范化,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法律法规、技术规范、防治标准,实现林业生物灾害高效防控。(6)目标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要达到实现森林健康这一目标,以保护林业建设成果,维护生态健康和国家经济安全。(7)计划性。对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活动,按照不同的阶段目标,制定严密的管理计划,才能有效调配人、财、物,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8)层次性。在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国家、省、市、县乃至森林经营者,其所处层次不同,管理范围不同,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不尽相同,其管理内容也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2]2.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现状目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包括法制建设、工作管理和组织机构建设,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是在《森林法》、《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及相关检疫法规制约下进行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机构根据林业生物灾害现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依法运用权力,对林业生物灾害实施有效的管理。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各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负责具体的防治技术管理、监测预报和检疫执法等工作。2.1我国林业生物灾害法律法规体系现状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政策和法规从无到有,不断规范。1979年全国人大五届六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的林业工作开始转向依法治林。1979年林业部发布了《杨树苗木检疫暂行规定》,以杨树苗木检疫为突破口,推动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发展。据统计,建国以来,我国已颁布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300多部(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