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CC课程《现代经济学》第七部分宏观经济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章重点讨论四个问题:1.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2.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4.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第七部分宏观经济学概述宏观经济学的提出: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是由挪威著名经济学家、首届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R·费瑞希(R·Frisch)在1933年提出来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认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著名经济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第一部系统地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经济学著作。宏观经济学概述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经济学产生于人们无限的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即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经济学或者经济理论与研究如何配置或利用稀缺资源以达到各种理想目标之间的最佳组合的一门社会科学,根据这门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日益发展丰富的现实。目前人们普遍地把它划分成两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总量,他们的之间判别在于: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第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第三,中心理论不同。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这些不同,但作为经济学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割裂,而是相关联的。这就在于: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采用了实证分析法。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第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第四,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何把微观经济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经济学中一个争论颇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有兴趣者可以参看《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条,第三卷。梁小民的《高级经济学教程》,“结束语”,“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微观经济学发展出长期过程中,正是由于合成谬谈的错误,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时而也涉总量分析,但终未形成系统的宏观经济理论。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有三个主要的渊源:罗斯福新政凯恩斯的《通论》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一)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世纪70年代之前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指的是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西方经济学。代表性人物主要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约翰·穆勒等。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从古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可以看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以经济增长为宏观经济,以至整个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与政策的分析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第二,以价值理论为基础。有关价值决定问题的论述是分析所有经济问题的基础。但在有关是劳动决定价值还是生产成本等其他因素决定价值上却有不同的看法。第三,所用的宏观分析方法是一种总体分析,而不是以后广泛使用的均衡分析方法。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一、1870~1936年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就业与国民收入的一些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1.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这就意味着几乎没有,或者不存在着资源的闲置。2.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这就意味着在现行市场工资率水平下,愿意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工作。换言之,经济总是接近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3.所生产出来任何产出均有需求。古典经济学家的主要依据总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如果允许调整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三点:(1)萨伊法则;(2)利率灵活变动性;(3)工资一价格灵活变动性一些主要观点二、萨伊法则首先,我们用一个以物易物经济来理解萨伊法则。需求必然等于供给。整个经济都不会出现过度生产(总供给大于需求)或者生产不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现在一个货币经济中考虑萨伊法则,它还成立吗?卖以后他必须全部购买吗?他可以储蓄一部分收入。因此,他的供给予就有可能会大于他的需求。对整个经济也是如此。据此有些西方学者可能会认为,萨伊法则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不能成立。但是,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意!他们争辩道:储蓄并不一定代表着消费不足。通过利率可灵活变动的资金市场,所储蓄的每一块钱都可能转化为企业的投资。三、利率灵活变动性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利率的灵活变动性(interestrateflexibility,又译利率的伸缩性)可以确保储蓄正好等于投资。在他们看来,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反函数。如果在某一利率水平上,储蓄大于投资,利率有下降的倾向;储蓄小于投资,利率则有上升的趋势。正是利率的这种上下灵活变动的性质,使得信贷市场(creditmarket)处于均衡状态,即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或曰市场出清。四、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居民户的储蓄比企业意愿投资要多,结果导致总支出减少。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随着需求下降,竞争性的商品生产者将降低其价格以避免出现生产过剩。如果需求和价格下降,依然有可能销售原来在高需求和高价格水平上抽销售的同样数量的商品。因此,灵活变动的价格使得商品市场出清。劳动力市场在灵活可变的工资率的情况下同样出清。他们还认为,工资下降的比率会恰好等于价格下降比率。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3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30年代的大危机粉碎了古典经济学派与新古典经常学派关于可以自发地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不存在失业与资源浪费的神话。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与资源利用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经济学的奠定上了基础。以后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对凯恩斯思想的发展,还是对凯恩斯思想的反对,都是从凯恩斯的《通论》出发的。(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暴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向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后人将之称为“凯恩斯革命”。本书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前者仅仅局限于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后者则包括了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的理论。包括萨缪尔逊、J·希克斯、P·索洛、J·托宾。新一辈的著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主要有:GeorgeAkerlof和JanetYeellen、OliverBlanchard、GregMankiw和LarrySummers,BenBernanke,他们号称“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着一种“自我协调”的机制以确保实现充分就业。资本主义经济在偏离充分就业状态时就应该施以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便使之更加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是一种积极的政府干预性政策。凯恩斯将古典理论视作自己理论的一个特例凯恩斯他认为古典理论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方能成立。其条件为:1.价格和工资完全可以自由变动,特别是下降方向可自由变动;2.在不甚严重的经济活动下降时,如不产生大规模地削减工资时,才有可能使之调整到充分就业水平;3.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第二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体系的完成。凯恩斯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并没有发展为一个宏观经济学的体系。这一工作主要是在50-60年代由凯恩斯思想的追求者,尤其是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汉森、萨缪尔森、莫迪尼亚尼、托宾、索洛等人完成的。他们不仅完善了凯恩斯发表的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而且在总供给分析、宏观经济学运用于政策的长期化,动态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把宏观经济学运用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这样,宏观经济学才真正成为微观经济学并列的经济学分支。凯恩斯主义追随者们主要在以下十大研究范围内丰富和发展了宏观经济学:①IS-LM模型;②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等新的消费函数理论;③加速原理、乘数加速原理等许多新的投资理论;④货币偏好、资产选择等新的货币理论;⑤AD-AS分析;⑥经济的动态化、长期化的增长模型;⑦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型等通货膨胀理论;⑧开放型经济理论;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⑩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需求管理的政策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了供给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第三阶段是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滞胀动摇了凯恩斯主义作用宏观经济学的地位。凯恩斯主义内部争论激烈。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得到了重要发展,尤其是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这两个学派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做出了不与凯恩斯讲义不同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反的政策主张,即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但这两个学派都主张自由放任。在80年代之前,宏观经济学中是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并存。在90年代之后,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日益增强,宏观经济学派中则是凯恩斯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争论为主。在与凯恩斯主义的激烈冲突和争论中除了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在修改自己的理论上做了许多努力外,还产生了几个其他学派,如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等。以上各学派在理论观点相同之处是:①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只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市场是能够更好地运行的;②强调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框架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第二,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第三,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四,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第五,对货币与实物经济进行整体分析的货币理论。第六,明确提出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国民生产总值和生产能力的持续增加,是一个增量的概念。新增长理论是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以研究内生技术进步为主要特征的增长理论。是对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突破。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罗默(1986《递增收益与长期增长》)、卢卡斯(1988《论经济发展机制》)和英国的斯科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经济是可以实现内生增长的,而内生的技术进步使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决定因素。(二)经济周期(三)失业(四)通货膨胀(五)国际经济(六)宏观经济政策图2美国GDP增长率及其失业率-4%-2%0%2%4%6%8%10%12%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年份GDP增长率失业率定基物价指数(1986/1=100)8010012014016018020022024026028086/187/188/189/190/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100/1年/月(%)定基RPI定基CPI四、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一)宏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我国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式下进行的。讨论的中心是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在我国的应用。代表人物:毛泽东于光远、孙冶方、薛暮桥杨坚白、刘国光、董辅礽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了从社会再生产理论向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代表作:《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分析》1986年《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1990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不断丰富。图1我国GDP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1978-1999)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年份实际GDP(亿元)00.020.040.060.080.10.120.140.16增长率实际GDP(亿元)增长率(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的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