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姓名:罗元青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产业经济学指导教师:赵国良20060301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汽车产业的实证分析作者:罗元青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胡昊中国产业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2007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低下,如何提高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是政府、企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研究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及评价体系。找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就分析和评价中国产业竞争力所做的尝试。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国际竞争力理论,选取产业组织结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三大决定产业竞争力因素建立计量模型。采用中国1994和2003年各指标截面数据,引入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竞争力决定因素指标用去量纲法赋值,由此得出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值,并计算出中国1994年和2003年各产业竞争力排名,对我国各产业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及决定因素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决定产业竞争力主要有三大因素:产业组织结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这三大因素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形成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利润率、产业集中度、资本产出比及劳动生产率这四个指标构成。③根据对我国相关产业综合评价值计算,我国目前产业竞争力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竞争优势以传统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二是竞争优势呈现为明显的重型化特征;三是传统产业地位有下降的趋势;四是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不足,产业竞争发展潜力有待加强。最后,结合以上分析结论,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目标,提出关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对策措施。2.期刊论文刘小铁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3(4)竞争力来源于竞争,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寡占型市场结构最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人们把这种市场结构称为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本文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合理产业组织结构作用于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过程.3.学位论文李红胜有效竞争论与中国产业组织结构研究2003传统的竞争概念由于忽略了信息的不完全性、交易成本、沉淀成本等的存在,只是沉湎于追求一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才会达到效率最高,福利最大的帕雷托最优状态.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所谓的完全竞争不仅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即使实现了也未必是一种最佳市场状态.事实上,越是接近这样的状态,就越有可能存在着过度竞争的状况.该文的立论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该文首先回顾竞争概念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亚当·斯密时期的古典竞争概念开始进行考察,到鲍莫尔的可竞争理论,直至引出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对竞争理论的发展做了一个综述.接着分析了中国目前产业总体状况,指出在中国产业内存在着过度竞争的问题,并从各个角度详细分析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提出建立一种有效的既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又具有产业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寡头主导,中小企业共存结构.文中的大、中、小企业共存有三层含义:(1)大即寡头主导;(2)中小企业举足轻重,所以大、中、小都不可或缺;(3)通过分析准市场组织的发展,促进企业间合作竞争对古典竞争的替代,借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作战能力,降低内耗,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上探讨了竞争概念的发展;第二部分运用有效竞争理论和过度竞争理论分析得出中国目前产业中存在过度竞争状况;第三部分详细论述如何构筑有效的、符合新时期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4.学位论文何婷英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2008当前我国产业组织具有“散”、“全”、“低”的特征,严重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而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发展,对于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拓展不同规模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采用SCP范式回顾了我国产业组织演化过程及现状,提出了我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目标模式;重点考察了资本市场层次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提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组织结构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产业组织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指出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才是解决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出路所在。为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本文选择了美国典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研究,并重点分析了其在市场体系设置、层次分工定位及衔接机制等方面的主要特色。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提出初步的设想是场内市场多层次和场外市场多层次并存,全国统一市场和地方分散的市场并存:一是由主板、二板、三板等组成的全国性以纵向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由各区域性证券交易所及地方产权交易机构组成的地方区域性的以横向为主的区域性资本市场。这意味着要对现有的部分交易场所及其交易规则进行再造,这个过程有破有立,需要做出多方面调整。5.期刊论文何禹霆.唐晓华产业组织重构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商业研究2005,(7)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表面上体现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但其重要的根源在于传统体制制约下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因此,促进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形成,扶持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打造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主导,大中小企业共生的寡头主导型产业组织结构是培育和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决定性条件.6.学位论文何国辉中国省级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研究2008造纸产业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永不衰竭”的产业,其在现代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引人瞩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纸产品产量及消费总量都在迅速增长。全球纸产品生产和贸易重心有加速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转移的态势。因此,国内造纸企业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区域造纸产业的竞争也将趋于白热化。一些传统的造纸区域希望努力维持或极力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一些非传统的造纸省份也希望能抓住国内造纸产业重新洗牌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构建了包括资源禀赋、融资能力、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关联产业及制度环境等6要素在内的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子概念模型,在该模型中,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对波特模型及相关模型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与改进。本研究首次对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计量分析,为后人科学的研究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思路。首次构建了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为各省级区域进行造纸产业竞争力的横向与纵向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后人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奠定重要的基础。本文采用了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标杆测定法等方法,对中国省级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及提升对策进行了相对全面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论。主要结论有:①资本密集、资源密集、规模效益显著、污染型、产业关联度大等5个方面是造纸产业最为重要的5个特性;②从理论上分析,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资源禀赋、融资能力、企业素质、产业组织结构、关联产业与制度环境等6个要素,其中企业素质、融资能力与产业组织结构是区域造纸产业的核心要素;③从福建省造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纵向测评结果来看,1999-2005年福建省造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表现较为稳定;④融资能力与产业组织结构对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它们是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⑤根据SWOT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在资源--对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影响有限的因素-拥有竞争优势,而在融资与产业组织结构等-对区域造纸产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处于竞争劣势。7.学位论文董浩政府与市场主导下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以中国汽车和计算机产业为例2009在我国,很多产业都是在产业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下成长起来的,政府在这些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有很多产业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这些产业处于一个比较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政府没有作过多的干涉。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主导下的产业与市场主导下的产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产业竞争力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基于以下原因以我国汽车产业和计算机产业为研究对象:一、汽车产业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和成长的;计算机产业是以市场为基础,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实现优胜劣汰,是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和成长的。二、汽车产业和计算机产业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都依靠国外的技术、都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建立,各自的初级发展阶段都开始于八十年代初期。本文研究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研究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分析政府主导下产业竞争力形成过程中的约束;比较两个典型产业在竞争力上的优势和劣势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通过改善产业组织环境,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言。引入研究对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总体上的介绍。第二章文献综述。对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等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构建了以产业组织环境为纽带的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机制。第四章实证研究:汽车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和分析。对汽车与计算机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寻找差异。第五章本文的结论与对策建议。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有利于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对策与建议:通过打破行政壁垒、调整现有政策取向、着力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结构,从而促进政府主导下产业竞争力的提高。8.学位论文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2006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世界茶产业的竞争和融合。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19世纪中国茶叶居于世界垄断地位,WTO以后,中国茶叶的贸易地位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已跌至斯里兰卡和肯尼亚之后,中国茶叶出口受阻,出口价格显著下降,已低于世界平均价格水平。而茶产业又是国内南方山区农民增收以及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贸易理论、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以及企业竞争力理论为依据,对中国茶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选择合理的测算方法对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客观全面地估计,进一步了解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的现实状况,从而寻找提升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的途径。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2个部分,第1是对中国茶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地分析,围绕这个中心,文章进行了以下儿个方面的考察:对中国茶产业组织结构、中国茶叶品质特点、中国茶叶成本-价格、茶叶流通领域以及其它因素如:生产要素、茶叶的品牌、营销策略等进行了一系列地考察。接着对第2个部分进行了考察,即竞争力的估计,围绕这个中心,运用了实证的方法进行了以下方面的估计:首先从产业层面上对中国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接着对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测算。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茶产业组织结构松散、市场集中度低、产业组织运行效率低下;②中国外销茶中,红茶的品质属性差,不具有竞争优势;绿茶品质属性较好,但卫生及包装等质量较差;而内销茶则存在整体质量低,特别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危害较重,茶叶中有害物质残存严重现象;③中国茶叶出口亏本,其中红茶亏本程度更大;④中国茶产业的规模和产业的集中度对产业竞争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实证分析还表明规模经济对产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国目前存在企业规模

1 / 2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