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新视角──生物圈中的人谭永平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一直是中学生物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自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以来,一直是以“生理卫生”为主题构建相关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时代对中学生物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形式下开展的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内容、理念进行了更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确定有关的内容标准时,以“生物圈中的人”作为主题,从而以一种新的视角、从生物圈的大背景去认识“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的知识体系,突出了生物圈、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以下简称七年级下册或教材)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突出了人是“生物圈中的人”。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教材》内容选择和设计的特点(一)围绕“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精选内容《教材》不是单纯的人体生理学,而是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题展开的人类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环境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教科书的封面就选用了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图画,而不是局限于人体结构的图片。教材的知识结构更清楚地反映了这一整体构思:第一章人的由来,共包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等4节,而不仅仅是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安排了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空气质量与健康、输血与血型、人粪尿的处理等内容,而不仅仅是人体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内容。在教材最后还安排了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进一步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教材没有安排有关人体的运动的内容,因为相关内容在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将有安排。《教材》不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细节的传授,而是精选作为公民教育必须的、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知识,删减了一些过于烦琐的、纯记忆性的知识。例如,在安排人体消化系统的内容时,对各消化器官形态结构的知识进行了适当的精简。肾的结构也不再细述肾皮质、肾实质的构造,不再出现肾小体的名词,等等。(二)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开放性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具有开放性,学生不仅仅是教科书的读者,还参与了教材的最后完成。例如,教材在讲述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时,在侧面图上留出了空白,供学生根据正面图和文中的信息填出各器官的名称;讲述呼吸系统的组成时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除此以外,教材还利用“课外实践”(如,用废旧纸张制作再生纸)、“进一步探究”(如,收集当地的雨水分析是否是酸雨)、“设计”(如,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等多种方式体现开发性,既结合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与周围的环境、社会现象有机结合。(三)注意渗透STS教育和反映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教材设有“科学·技术·社会”栏目,渗透STS教育。在反映生命科学的新进展——介绍了试管婴儿、膳食纤维、绿色食品、干细胞等的同时,注意体现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例如在介绍了试管婴儿有遗传上的母亲和怀他的母亲之后,教材提出疑问:“他应当跟哪一位母亲生活呢?这样的难题仅靠科学技术就难以解决了。”(四)练习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教材设计的许多练习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补充,可以和正文的内容打通了使用。这样的练习主要有2类。第一类如青春期这一节后的练习1,补充了课文中没有的、有关青春期各项发育指标的出现顺序,这些内容是学生想了解的,但又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只是一种资料性的内容,用这样的形式出现比较合适。另一类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节后的练习4,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其他资料、和老师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超越课本内容的限制,获得有关人类起源研究的更多更详细的内容。检验学习效果的练习题,也不是考察死的概念和知识,而是注意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例如练习题“肝细胞产生的尿素分子,将经过哪些结构才能随尿液排出体外?”学生需要联系血液循环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二、教材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力图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发现过程和科学方法,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计了“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实验”、“设计”、“探究”、“进一步探究”、“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栏目,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等。(一)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课文中适当介绍了一些科学结论形成的过程,学生能够由此学习有关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在“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内容中,教材用科学家怎样研究甲状腺功能、胰岛素的发现等资料,展示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此外,教材中还设置了“科学家的故事”栏目,介绍一些科学研究的历史。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技能训练、探究实验等内容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教材安排的技能训练比七年级上册适当提高了难度:解读数据由解读表格和直方图,上升为“解读曲线图”、“设计表格,记录数据”;测量和计算方面则由直接测量提高到间接测量;七年级上册有“观察”的技能训练,七年级下册则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体会观察不一定可靠,测量才是精确的;在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方面,和七年级上册设计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分析实验结果”等内容相比,七年级下册的“区分事实与观点”、“设计对照实验”的难度也有了提高。七年级下册的“资料分析”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量增多,讨论题对分析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观察与思考”要求观察更细致,才能回答讨论的问题。教材还将“作出假设”、“重复组和平均值”、“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单独列出,以帮助学生领悟、总结和应用,等等。(二)探究实验的设计考虑到梯度教材中的7个探究实验具有一定的梯度:第一个探究实验直接告诉学生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思路。第二、三个探究实验,考虑到有些学生设计复杂的实验可能还有困难,因此给出了参考的实验装置或方案。第四个探究实验则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第二、四个探究实验,教材没有将要探究的问题直接告诉学生,但也考虑到有的学生不一定能提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因此给出了3个探究的问题给学生以启示。第五个探究实验则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后2个实验是全过程探究实验,无论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还是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等,都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与七年级上册相比较,下册教材的探究实验涉及到计算、量化的多,符合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三、教材的编写力图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七年级上册一样,教材的编写力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形成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材的编写,也注意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在知识呈现方式上,教材不是重结论轻过程地陈述,而是注意体现生命科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科探究活动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实验、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多种探究活动,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现成的结论。例如,在编写人类起源的内容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给出了关于人类起源研究的2篇资料,由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也许不一定全面,但却是学生经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时的思考和分析得出的,从中获得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教材注意引导教师和学生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同时,广泛地利用其他多种资源。教材多处暗示了多种教学资源、多种获得知识的方式,如报刊上的报道(有报刊名称和日期)、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网址清楚)等。四、教材编写时注意考虑好教好学(一)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实际教学,也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编排有关合理营养的内容时,从几幅熟悉的生活场景图片入手;在编排食品安全的内容时,用几幅生活图片代替大段的叙述。在介绍瞳孔变化的内容时,用进电影院和出电影院时的经验引入,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二)教材注意体现弹性和选择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体现弹性和选择性,以便教师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教材安排了“进一步探究”栏目,供有条件的学校和感兴趣的学生选做。同时,前文提到的教材的开放性,更是为这样的学校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课文中楷体字内容和课后阅读内容,也可供学生扩展性阅读。(三)探究实验的设计注意切实可行在设计探究实验时,教材尽量考虑简便易行:第一个探究只要有纸和笔就可以了,后面6个探究实验,也全部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一般中学均有条件完成。五、教材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材的单元页用郭沫若《女神》中一段深情的诗句作为开篇,在正文和练习中也都相应进行了渗透。如第一章第一节的课文,用“现在,人类已经强大到能够影响生物圈的面貌。人类是否应当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呢?”作为结尾;这一节的练习第5题,用曹植的《七步诗》引出“人猿同祖,人类应当怎样对待珍稀、濒危的现存猿类呢?”。此外,教材还采用了一些其他方式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在“设计”栏目中安排了“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的活动,引导学生关心长辈的饮食;安排了“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六、教材形式活泼、可读性强教材的版式美观大方、彩图精美、文字生动。全书共有插图140多幅,其中有的图由多幅图组成,平均每一页都有1~2幅插图。比较枯燥的内容用以图代文的形式呈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反射弧的组成和完成反射的过程就是用图片代替了大段的文字叙述。教材在注意科学性的同时,还注意做到文字优美、叙述生动,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例如,“‘人类从哪里来?’尽管历史悠远,扑朔迷离,但科学的发展,正在为此勾画出日益清晰的轮廓”;等等。综上所述,教材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力图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教材覆盖了课程标准的三个具体目标,表现为:在知识目标方面,覆盖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与生物圈中的人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但又不是完全机械地按照内容标准的顺序安排知识结构,而是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比如将课程标准中属于“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的人的生殖和发育,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合并为第一章“人的由来”。在能力目标方面的精心设计也是教材的特点之一,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合作能力。在按照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2条线索对内容进行组织的同时,教材通过多种形式,在全书的设计以及字里行间,都渗透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