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麦害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小麦害虫小麦害虫概说为害小麦的害虫(包括螨类)达237种,分属11目57科。其中取食茎叶种子的87种,刺吸、锉吸的82种,地下害虫55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小麦害虫有:麦蚜、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等)、麦螨、粘虫、吸浆虫等。局部地区为害较为严重的有麦水蝇、麦叶蜂、麦杆蝇、棉铃虫等。不仅害虫取食对小麦造成直接损失,而且有些害虫如麦蚜、叶蝉、飞虱等还能传播病害,造成更大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小麦因害虫的为害造成损失约10%左右,当一些害虫大发生时,减产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因此有效地控制各种小麦虫害,对保证小麦高产稳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节麦蚜1、多型现象(1)干母无翅或有翅,大多有翅,由受精卵直接孵化产生,营孤雌胎生。(2)干雌即干母产生的下代。多为无翅,营孤雌胎生,生活在越冬寄主上。(3)有翅孤雌蚜(4)无翅孤雌蚜(5)性母有翅或无翅,能产生二性蚜。(6)雌性蚜大都无翅。(7)雄性蚜大多数种类雄蚜有翅,少数无翅。蚜虫的一般生物学特性3、蚜虫的生活周期(1)不全周期型全年孤雌生殖,不发生性蚜世代。(2)全周期型1年内有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交替发生。大多数蚜虫属于全周期。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种类主要有麦长管蚜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innaeus)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3种,均属同翅目、蚜科。3种麦蚜均为世界性分布的种类,在我国南北麦区均有分布,其中,麦二叉蚜分布偏北,在西北和华北冬麦区为害严重。麦长管蚜在南北麦区都可造成为害,禾谷缢管蚜在南方冬麦区常易成灾,是长江流域麦区的优势种。麦蚜主要为害小麦,也为害稻、高梁、粟等多种禾本科植物。麦蚜类麦蚜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麦株茎、叶及嫩穗的汁液。苗期受害后,轻者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重则枯萎死亡。穗期受害后,麦粒步饱满,品质下降,严重时麦穗不能结实。麦蚜还是传播植物病毒病的重要昆虫媒介,以传播小麦黄矮病危害最大。一、形态特征麦二叉蚜前翅中脉二叉麦长管蚜褐斑褐斑禾谷缢管蚜腹管端部缢缩如瓶颈状,腹部后方有红色晕斑。二、生活史和习性麦蚜每年发生代数、越冬虫态因种类和地区而异。1年可发生10~30余代。麦长管蚜在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以北不能越冬,淮河至长江流域以成、若蚜在麦田越冬,华南地区可终年繁殖。二、生活史和习性禾谷缢管蚜在北方营异寄主全周期型生活,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春夏季为害麦类、玉米和高梁等禾本科作物,秋后产生性蚜,交配后在李属植物上产卵越冬,在南方则营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生活,全年在同一科寄主植物上营孤雌生殖,以无翅成若蚜在麦苗根部、近地面的叶鞘或土缝内越冬。二、生活史和习性麦二叉蚜在北纬36度以北较冷的北部麦区以卵在麦苗枯叶、土缝及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在南方则以成蚜和若蚜在麦苗和土缝内越冬,天暖时仍能爬到叶面活动取食;华南冬季无越冬期。麦蚜在麦田的生活习性因种类而有所不同。①麦长管蚜喜光、怕高温高湿,多在上部叶片正面,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为害穗部,最喜在嫩穗上为害,但蜡熟期不适于继续繁殖。遇震惊有坠落习性。在我国沿海地区,有南北往返迁飞现象(春夏季3~6月由南方逐区向北方迁飞,为害春麦,麦收后在禾本科杂草上繁殖,秋季8~9月再南迁至黄淮海冬麦区为害秋苗。二、生活史和习性二、生活史和习性②禾谷缢管蚜喜高湿、畏光,嗜食茎杆和叶鞘,高生育阶段利于其发生、繁殖,小麦蜡熟期仍能良好繁殖。③麦二叉蚜畏光、喜干旱,多分布在下部叶片背面,且耐低温,喜苗期为害,刺吸过程中分泌有毒物质,破坏叶绿素,被害叶呈现黄斑,严重时变黄枯死。传毒能力最强。麦蚜在麦田内多混合发生,根据麦蚜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变化规律,可将麦田麦蚜的发生过程分为4个阶段:①零星发生期:小麦出苗至返青拔节期,麦田蚜量较少;②缓增期:从小麦拔节至抽穗期,随着温度的回升,麦株上的蚜量渐增,个别暖冬少雨年份,会超过防治指标,田间有明显的蚜虫为害状;③剧增期:扬花至灌浆,麦田蚜量剧增,也是生产上防治麦蚜的关键阶段;④锐减期:从灌浆后期至成熟,随着营养条件的恶化,逐渐发育成有翅蚜飞离麦田。因此,应抓住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及时防治麦蚜。二、生活史和习性二、生活史和习性麦二叉蚜的发育起点为1.6℃左右,在25℃下只需6.1d即完成一代发育。麦长管蚜发育起点是4.6℃,在25℃下只需5~7d即可完成一代。禾缢管蚜发育起点要比前两种蚜虫略高一点,但在25℃下,完成一代所需时间与麦长管蚜相同。1、气候麦蚜对温湿度的要求因种类而不同。①温度麦二叉蚜最耐低温,卵在3℃左右开始发育,约5℃孵化,13℃可产生有翅蚜。最适温区15~22℃,超过33℃则生育受阻。麦长管蚜不耐高温和低温,适温范围为12~20℃,8℃以下活动甚少,28℃以上生育停滞。禾缢管蚜最耐高温,30℃左右发育最快,但不太耐低温,1月份平均温度-2℃的地区不能越冬。三、麦蚜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三、麦蚜发生与环境的关系②湿度麦二叉蚜最喜干燥,适宜的相对湿度为35~67%,大发生地带分布在年降雨量250~500mm的地区;麦长管蚜耐湿范围略广,相对湿度为40~70%,适宜发生区为年降雨量为500~750mm的地带,或年降雨量超过1000mm,但小麦生育阶段雨量较少时也能成灾。禾谷缢管蚜既怕湿又不耐干,在年降雨量250mm以下的地区不致严重发生。③风雨降雨除直接影响大气湿度而间接影响蚜量消长外,暴风雨对麦蚜有直接杀伤作用,主要是损伤蚜虫口器,淹溺及泥土粘连,使蚜虫死亡。2、栽培管理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基数大,为害重。晚熟品种穗期受害比早熟品种重。麦二叉蚜在缺氮素营养的田块发生重,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在肥田、通风不良的麦田发生重。品种受害程度取决于有无芒等条件,一般有芒品种发生重。三、麦蚜发生与环境的关系3、天敌麦蚜天敌常见有50余种,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蜂,其中以瓢虫及蚜茧蜂最为重要。天敌是影响麦蚜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三、麦蚜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田间蚜口调查:秋苗调查自出苗后每10d调查1次,选择有代表性麦田2~3块。每块以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1~2m长双行小麦,于其中随机取50株。当蚜量多时,每点可减少到查10~20株。记载调查株数,有蚜株数和蚜虫数。春季调查小麦拔节后,根据秋苗调查情况,选品种、播期、地势、作物长势等有代表性的麦田2~3块,每5d调查1次。注意同时调查天敌种类和数量,并计算天敌与麦蚜比例。在麦蚜数量明显上升时(如抽穗后),除进行系统调查外,还要进行大面积普查,以确定防治地块。四、虫情调查及预测方法预测分为长、中、短期预测。长期预测是指2~5个月发生趋势预测。主要是在苗期预测小麦穗期麦蚜的发生程度。预测依据是苗期蚜量和种类、天敌种类与数量,1~3月气温、降雨、湿度等有关资料与历年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预测抽穗阶段的麦蚜发生程度。预测分为长、中、短期预测。中期预测是指1个月左右的发生程度预测。主要预测依据是原有或新迁入蚜量、天敌数量,正常气候资料及气象预报资料,与历年同期蚜情和天敌资料、物候资料相比较,估计最近1个月左右麦蚜发生情况。遇到反常气候,应随时作补充预测。短期预测是指10~20d的预报。该预报主要是预测发生量和防治适期。预报依据是蚜量变动情况、天敌与麦蚜的益害比以及特殊天气等。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必要时采取药剂防治,注意保护天敌。1、农业防治铲除田边杂草;合理施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选育抗蚜品种。2、药剂防治穗期治蚜要选用速效、低残留、选择性农药。每公顷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300g,3%啶虫咪乳油375ml,40%乐果乳油600~900ml,50%敌敌畏900ml,2.5%溴氰菊酯乳油300~600ml,兑水900L喷雾。五、麦蚜防治技术第二节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双翅目、瘿蚊科。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llana、麦黄吸浆虫Comtariniatritci。小麦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或为害花器,出现瘪粒,严重时造成绝收,是毁灭性害虫。每粒有虫1头可造成减产37.16%,有虫2头可减产近58.81%,有虫3头,可减产77.23%,有虫4头可造成减产94.86%左右,几乎绝收。世界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主要小麦栽培国家。国内的小麦吸浆虫亦广泛分布于全国主要产麦区。小麦红吸浆虫主要发生于平原地区的渡河两岸,而小麦黄吸浆虫主要发生在高原地区和高山地带。一、麦红吸浆虫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2.5mm,桔红色,触角环毛状,足细长。前翅翅脉4条,后翅为平衡棒。卵长圆形,浅红色,透明。幼虫体长2~2.5mm,橙黄色,头小,蛆形,前胸腹面有1个“Y”形剑骨片,前端作锐角凹入,腹末具2对尖形突起。蛹长2mm,裸蛹,橙褐色,头前方具白色短毛2根和长呼吸管1对。麦黄吸浆虫形态特征似麦红吸浆虫。主要区别:体姜黄色。卵香蕉形,末端具细长卵柄。幼虫姜黄色,前胸腹面剑骨片中间呈弧线形凹陷,腹末端起2个,圆形。蛹淡黄色,头端有1对较长毛。形态特征二、生活史和习性小麦吸浆虫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来年早春气候适宜时,破茧后升至土表化蛹、羽化。麦红吸浆虫的发生期与小麦生育期具有密切的物候联系。小麦拔节期开始破茧上升,孕穗期在约3厘米的土层中化蛹,抽穗期成虫盛发,扬花灌浆期往往又与幼虫孵化期相吻合,小麦渐近黄熟,幼虫大多老熟,离穗入土结茧休眠。二、生活史和习性成虫怕光和高温,羽化当天即可交尾产卵,产卵对小麦生育阶段有严格选择的习性,于傍晚6~9时选择抽穗而未扬花的麦穗产卵,已扬花的麦穗由于颖壳闭合,很少产卵。卵散产在外颍背上方。每次产卵1~3粒,每雌可产50~90粒。成虫寿命平均6~7d。二、生活史和习性幼虫孵化后从内外颖缝间侵入,贴附于子房或刚灌浆的麦粒上吸食浆液。幼虫共3龄,15~20d发育成熟,遇雨露立即从颍壳,多随水滴,坠入土中,在6~10cm深处经3~10d结圆茧(休眠体)越夏、越冬。发生规律每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麦田土壤中结茧越冬、越夏。条件不适合,可在土中休眠7~12年。三、发生和环境的关系温度湿度四、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针对小麦吸浆虫幼虫钻入颍壳内为害,长期在土中潜伏和成虫在底面活动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四、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麦茬耕翻曝晒,避免小麦连作。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籽实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调整作物布局,进行轮作;合理减少春灌;施足基肥,春季少施化肥,促使小麦生长发育整齐健壮,减少吸浆虫侵害的机会四、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2、选用抗虫品种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仍是重要的手段。①播前土壤处理对每样方有幼虫10头以上的田块,播前用毒土处理土壤,可兼治地下害虫和麦蜘蛛等。每公顷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3L加水75L,喷拌细土300kg;或每公顷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30kg,拌细土300kg,拌和均匀后,边撒边耕,翻入土中可有效防治土壤中的幼虫。②幼虫期防治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小麦拔节期,越冬幼虫破茧上升活动后,每样方有幼虫5头以上时,每公顷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2.25L,或用上述颗粒剂制成毒土(用量同上),均匀撒于麦垄间土表,结合锄地,将毒土混入表层。四、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四、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③蛹期防治(防治的关键时期)小麦抽穗前3~5d,每样方平均蛹1头以上时,此时为小麦孕穗后期,麦株已高,不能结合锄地将毒土浅锄入土,可于露水干后撒药,然后用竹竿将毒土抖落在地面,施药后结合灌水,或抢在雨前施下,可提高防效。四、小麦吸浆虫防治技术④成虫期防治抽穗(70~80%)扬花前(成虫出土初期)为成虫期防治适期。每公顷用80%敌敌畏乳油兑水900L常规喷雾,或2.5%溴氰菊醋乳油150~200

1 / 7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