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案(人民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一)结构化预习(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2.具体措施及作用:(1)确立制度。A、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B、向开门(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向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A、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作用: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B、刘少奇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作用: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3)初步形成。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的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表现:(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运动。使中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2)“文革”中的“”。(改革学校领导体制、教学体制和高校招生体制)2.影响:“文革”十年,教育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的局面,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和。(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2.过程:(1)“”战略的提出:(战略思想)-----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A、原因: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B、内容:强调坚持,把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C、意义:“科教兴国”战略以邓小平“”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集中体现,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化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2)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三个面向”内容:“教育要面向”,(1983年,邓小平提出)(3)依法治教: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4)新时期的教育成就:等。(二)预习检测1、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B〕①“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提出②¨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创办③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④完善教育立法⑤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⑤2.党和政府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A〕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B.借鉴国际惯例C.改革开放的需要.D.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日期自评组评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一)图说历史生成问题科学的春天来了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京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述,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机构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打开了“文革”以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科学的春天,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用诗一般的语言宣布:“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了。”(二)互动解疑1.简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2.列举“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3.简述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基本内容、有何重要意义?(三)课堂总结:四、课后----内化迁移一、选择题1.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主要措施有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学校教育③改革学制④制定《教师法》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3.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邓小平4.中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A.1956年B.1965年C.1978年D.1990年5.关于新中国初期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B.其重要内容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C.开展扫盲教育和工农识字教育D.工人农民脱产入学,接受正规教育6.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为人民服务》7.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9.科教兴国最重要的环节是A.普及义务教育B.基础教育C.高等教育D.扫除文盲10.将教育作为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标志性事件是A.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B.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C.1992年中共十四的大召开D.1995年《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的公布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政府……提供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育的机会。——1951年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材料二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建国初人民政府是怎样保证工农子女受教育机会的?(2)材料二的颁布,对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12.(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了建立起学校中首先是高等学校中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必须选派得力的干部到这些学校担任领导职务,办好这些学校。近几年来,各地党委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虽已有所加强,但远赶不上工作需要,不重视或不大重视学校教育工作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的存在……这种只重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做法,是缺少远见的,必须迅速加以改变。——摘自《中共中央批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的报告给各地党委的指示》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七日材料二“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育方针和方法,是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摘自1966年5月16日《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材料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九九九年六月十三日请回答: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结合相关史料谈谈你的看法。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结构化预习(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2.(1)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工农和工农子女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2)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两种教育制度(3)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二)“文化的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1)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2)教育革命2.极其严重的破坏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案2.(1)科教兴国以教育为本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3)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4)“两基”工程,希望工程等互动解疑1.一是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二是制定人民教育方针,三是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详见预习导读)2.(1)“上山下乡”中学毕业生全部放弃学习,使中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摧残。(2)为了战胜教育战线的所谓资产阶级力量,“文革”否定了建国17年来的一整套的办学方式,课程教材设置,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招生分配制度,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教育革命”使教育质量大幅下降。(3)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3.(1)背景:①“文革”结束,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②恢复高考及教师地位的提高。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④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⑤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2)内容:①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动力;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意义:①应对时代挑战,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内化迁移1-5ACBBD6-10BABAD11、(1)在各类学校中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2)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实行义务教育地方分级管理体制,以及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使中国基础教育在短期内取得大的成就。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夕这段时间,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也经历了曲折。(2)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整个国家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其中教育领域是“重灾区”。教育事业所遭受的破坏,在教育史上是罕见的。文革初期大中学校“停课闹革命”,开展“革命大批判”成了中心任务,冲击党政机关、军事部门;所谓的“教育改革”实际上是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大革命”使我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广大教育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教育体制也迈上了改革的步伐。“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酝酿、提出及其实施,有力的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