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里河区抗旱应急预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兰州市七里河区抗旱应急预案应急预案防汛抗旱预案是当所辖区域内发生四级、三级、二级、一级汛情或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灾害天气时,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有序的进行防汛抗旱救灾,最大限度地减轻汛情或干旱灾害所造成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的预备方案。编制防汛抗旱预案是防汛抗旱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增强预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是提高水利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有效组织开展防汛抗旱救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兰州市七里河区虽然有黄河丰富的水源横贯全区,但中部地区属黄土梁峁沟谷区,后山为石质中低山区,地势高,水资源短缺,降雨量稀少,而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灾害天气,具有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损害消除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大等特点,不仅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波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严重时还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危害,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等因素的影响,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区域越来越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七、八、九月易发生局部暴雨,形成汛情,严重威胁河道两岸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防汛抗旱措施,增强防汛干旱风险意识,提高防汛抗旱应变能力和防汛抗旱主动性,减轻水旱灾影-2-响和损失,防患于未然,特编制《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防汛抗旱预案》。一、编制防汛抗旱预案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依据(一)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由农业防汛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防汛抗旱转变,推动防汛抗旱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二)编制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2、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3、坚持依法防汛抗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4、坚持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的原则。5、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6、坚持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3-(三)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2、《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等法规。3、《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试行)》、《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报旱制度》、《报旱标准》等。4、《兰州市七里河区乡(镇)供水2010年发展规划》、《兰州市七里河区“九五”到201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规划》、《兰州市七里河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发展纲要》、《兰州市七里河区水利发展与改革“十一五”规划》、《兰州市七里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规划报告》、《兰州市七里河区综合农业区划》、《兰州市志、第二十三卷、农业志》、《七里河区志》、国内公开出版的刊物、报纸、论文等。二、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区域自然概况1、自然地理特征兰州市七里河区位于北纬103°36'至103°54',东径35°50'至36°06'。地处兰州市中南部,东接城关区,西邻西固区,东南邻-4-榆中县,西南与永靖县毗邻,南与临洮县接壤,北以黄河为界。总面积397.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4万亩。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1520—3004米之间。南部为石质中低山区,海拔2000—3000米,基岩裸露,土层较薄。中部黄土梁峁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谷坡陡峻,山峦叠嶂,支离破碎,交错分布。北部黄河阶地,台、坪、川、滩俱全,地势平缓,土地连片。按群众历史习惯说法本区可分为后山二阴地区、前山干旱地区和黄河滩地三大地貌类型。植被主要有铁杆蒿、柴苑、阿盖蒿、冷蒿、冰草等草本植物;以杨桦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次生林;以枸杞子、虎楱子、丁香等为主的华生灌木。2、气象水文地质及水资源资料2.1气象区内气候干燥,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降水少,蒸发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28mm,年均蒸发量1438mm,降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6月份相对少雨,初夏干旱出现频率较高,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旱灾,年均气温9.3℃,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3℃,平均相对湿度58%,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315.95小时,日照率为56%。平均无霜期153-190天,平均风速1~2.3m/s,历年最大冻土层厚度1.2m。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垂直气候变异显著。分布趋势是气温、热量、光照,随海拔由南到北降低而升高;降雨量则由南到北降低。全年降水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春夏干旱出现频率高。因此,干旱是本区农业生-5-产的主要限制因素。2.2水文2.2.1流域概况黄河干流自西固区岔路村入兰州境内,自西流向东北,至榆中县青城大岘沟出境,兰州段流程152km,七里河境内自崔家崖大滩村~白马浪长15.4km。兰州水文站以上黄河流域面积222551km2,上游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等大型多年调节水库,经水库调节后,改变了径流的年际及年内分配,黄河上游稀遇洪水发生机率减少,枯水流量基本保持稳定,变化幅度较小。多年平均流量102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325.64亿m3,枯水期来水保证率为75%对应流量314m3/s。2.2.2黄河流经西固区到崔家大滩入境,汇集小金沟、石炭子沟、七里河、雷坛河小支流,经白马浪出七里河境,全长15.4km,兰州水文站以上黄河流域面积222551km2。据兰州水文站观测资料,1968年以前黄河干流兰州段流量变化完全处于自然状态,1934年-1967年,平均流量为1110m3/s,平均年径流量350.05亿m3,枯水年流量920m3/s,最大流量5900m3/s,最小流量602m3/s,多年平均含沙量3.56kg/m3;1968年以来黄河干流兰州段流量受刘家峡、龙羊峡、八盘峡、盐锅峡上游水库人工调节控制,1968年-2005年平均流量943m3/s,平均年径流量297.38亿m3,枯水年流量681-789m3/s,多年平均含沙量1.57kg/m3。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黄河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前一年的12月到当年的4月为枯水期,4月以后,随着气温-6-的回升,上游地面积雪的融化,河流开始上涨。6月开始,流域内降水增多,高山冰雪融化,黄河开始进入汛期。7、8、9三个月是黄河的洪水季节,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7.3%。10月以后,随着降水减少,河水流量逐渐退落,直到第二年2、3月,流量最小。历年3月至11月灌溉期水源各种保证率下的黄河日平均最枯流量分别为:P=75%,Q=390m3/s;P=90%,Q=332m3/s;P=95%,Q=314m3/s;P=98%,Q=293m3/s。黄河洪水多出现在7、8、9三个月。据水文站1953年以来的实测资料统计,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7、8、9月的共有52次。其中,发生在7月的有16次;8月的19次,9月的17次。近代历史最大洪水是1904年7月18日的8500m3/s;1964年7月26日的5660m3/s;1981年9月15日的5600m3/s;1935年8月4日的5510m3/s;1967年9月10日的5510m3/s;1943年6月27日的5060m3/s。据洪水分析P=10%洪水流量为5640m3/s,P=5%洪水流量为6050m3/s,P=2%洪水流量6310m3/s,P=1%洪水流量为6500m3/s。兰州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率Qρ=2950kg/s,多年平均含砂量为2.82kg/m3,中值粒径0.025mm,平均输砂量为0.91亿t,多年平均推移质砂量15万m3,悬砂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约占91.3%。经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拦砂后,径流含砂量有所减少。2.2.3沟道概况区内季节性的暴雨洪水径流,由沟道分别流入西果园沟、黄峪沟、-7-雷坛河、小金沟,沟道径流汇合并流经排洪沟注入黄河。较大沟道有西果园沟、黄峪沟、雷坛河、小金沟等。西果园沟位于区南侧,流域面积104.75km2,海拔2540~1541m,沟道长22.11km,平均比降34.27‰。黄峪沟位于区西南侧,流域面积47.6km2,海拔2250~1541m,沟道长14.75km,平均比降37.25‰。两沟道在七里河野猪湾处呈人字形交汇,入七里河北街东侧排洪沟,再由南向北入黄河。上述2条沟道地处黄土高原的半干旱地区,流域内多为黄土山,植被稀少,沟内表层主要是山洪冲积下来的碎石和砂壤土。因地区降雨量小,沟道平时无地表径流,只有较大强度的暴雨才会出现产流现象。雷坛河为黄河一级支流,纵贯区东部。从阿干镇河坝村南部入境,流经阿干镇和八里镇全境,至西园附近磨沟沿注入黄河。流域面积186.85km2,无常流水,较大强度的暴雨才会出现产流现象。八里镇现有4469亩耕地采用雷坛河地下水灌溉。由于地下水矿化度逐年升高,愈来愈不适应农作物灌溉,加之多年来超采严重,采补失衡,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机井出水量大大减少,部分机井甚至报废,致使该地区农田灌溉水源紧张。小金沟流域面积17.49km2,海拔2540~1541m,沟道长22.11km,平均比降34.27‰。小金沟地处黄土高原的半干旱地区,流域内多为黄土山,植被稀少,沟内表层主要是山洪冲积下来的碎石和砂壤土。因地区降雨量小,沟道平时无地表径流,只有较大强度的暴雨才能形成暂时性洪流,并集于低洼的沟槽中,向下游汇集形成洪流,汇入黄-8-河。2.2.4沟道洪水因流域内无实测水文资料,洪水的演算采用甘肃省小流域洪峰流量经验公式法Qp=Kp·Qm式中Qp—洪峰流量(m3/s);Kp—模比系数,由Cv=2.0F-0.08,Cs=3Cv,查皮-Ⅲ型曲线得出;Qm—多年平均最大洪峰流量(m3/s),Qm=K·F0.6·H0.75·J0.19·f0.09F—流域面积(km2);H—多年平均时段最大雨量(mm);J—沟道比降(‰);L—河道流程长(km);f—流域形状系数(小数),f=F/L2;K—综合系数,取0.20;即西果园沟三十年一遇洪峰流量262.28m3/s,黄峪沟三十年一遇洪峰流量126.47m3/s,小金沟三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59.87m3/s。2.3区域地质概况2.3.1地形地貌区在地貌单元上属强烈侵蚀堆积的黄土丘陵区,属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黄土覆盖在起伏较小的白垩系红层之上,地形较平缓,山坡坡角15º—25º,地形破碎,沟谷纵横。梁峁顶高出沟谷底100-9-—200m,沟谷纵坡为10—15‰。黄土丘陵是本区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黄土梁峁广泛分布于区内,山顶呈混圆状,高低起伏,植被稀少。山势陡峻,坡面上部坡角20º-25º,坡面下部坡角30º-35º,天然植被稀少,仅少量草本植物。地貌类型为剥蚀堆积的黄土丘陵及河谷地貌,其中河谷地貌为黄河河谷地貌,黄河在兰州段发育有六—八级阶地,其中二、四、五级阶地,在区内分布较为稳定,向南六—八级阶地受冲沟等切割,逐渐过渡低山丘陵区沟谷地貌,山体多为黄土覆盖。2.3.2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比较简单,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现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坡积耕土层(Q4)黄色,干燥,松散状,分布在场地表层,不均质,主要成份为粉质壤土,为风积黄土经人工改造而成,植物根孔及虫孔发育,富含植物根系,具大孔隙及高压缩性。该层厚0.4—0.6m。第四系全新统(Q4):岩性为冲洪积含砂碎石层、砂土层、砂壤土及粉质壤土层,主要分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