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专题作文:浅谈苏轼与苏辙的手足情深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轼专题作文:浅谈苏轼与苏辙的手足情深众所周知,苏轼与苏辙兄弟俩感情非常的好;甚至有学者说他们是史上最深兄弟情,是否有夸张之说呢?那我今天就来作一探究竟吧。一、入仕之初“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句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就是出自前唐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这首诗寄托着朋友间重逢的期待,经苏氏兄弟对这一诗的丰富,“夜雨对床”就显得更加的美好也有了不同的韵味。我们都知道苏轼与苏辙的夜雨对床里包含了兄弟间浓厚的情感,以至于后来不管到哪里还是哪时苏轼一直记着这个承诺,也成为了两兄弟的愿望,希望早日团聚,遗憾的是在生前一直未实现。据资料记载,郑州初别时,苏轼就曾告诫苏辙:“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夜雨对床”一开始就寄托着宦海中兄弟二人的相互警醒。他们在宦途困境中曾互诉款曲,用诗歌相互劝慰。说到诗歌相互劝慰,我们也知道能表达兄弟俩之间的情感莫过于他们的和诗了。那我就来看就是一首入仕之初两兄弟所写的哥哥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弟弟的《怀渑池寄子瞻兄》。前者是后者的和诗。因为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回想起与兄长苏轼访僧留题之事,故作此诗。北宋嘉佑年间,苏轼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做了这首和诗。苏轼的这首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散中有整,行文自然。从这两首诗来看,兄弟俩之间的感情非常的深厚。可见他们不仅仅是手足情,还在文学上心意相通。二、“乌台诗案”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前在密州时过中秋节因思念子由所创作。中秋佳节,本应是是个团圆的好日子。而此刻的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且和子由有七年未见,一人喝酒一人赏月直到天亮,并做了此诗。那种思念亲人的心酸又有谁能体会?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心情不悦或者遇到事情时会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何况苏轼又喜爱喝酒,那么,这里苏轼的“大醉”是否想来麻痹自己对子由的怀念呢?可是那种对子由的想念又怎么能是靠酒精能麻痹的了的呢?此词上片望月,下片怀人。由下片可看出酒精慢慢开始产生效果了,对子由的感情一泄而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想到了自己与子由聚少离多,再一次那种复杂而又思念的心情涌上心头。也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使得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最后一句也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祝愿,也希望和子由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有些事情不发生还好,可一旦发生了心中难免会有所感触。苏轼对子由的感情本想用酒精来寄托,可是却没想到“乌台诗案”爆发了,对子由的感情也随之爆发。“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进了狱中,此时苏轼以为自己不会有出头之日了,他写了一首诗《狱中示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在绝望之际,苏轼第一时间想到了子由且能够托付的人也只有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上人间,悲欢离合。而此时子由不仅照顾着苏轼的家庭,而且奔走营救申请降低自己的官职来为兄长赎罪。我们都知道生活在宋朝这样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对于苏辙这样的文官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而此时此刻的苏辙却为了兄长请求降低官职;可是请求未果,牵连被贬,直至六年后才被召回,苏辙被贬也无怨无悔只因他是兄长。这不得不感慨兄弟情深啊!从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苏轼仍然心念与兄弟“夜雨对话”的承诺,想必无法实现了吧。看得出苏辙对他的重要性使得他时刻谨记这个承诺。三、被贬黄州元丰三年五月,苏辙带领嫂嫂和亲眷家属从河南商丘起程,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黄州,等他把家属安顿下来后,奉嫂到黄州寻兄。苏轼闻弟弟来会,悲喜交集,因有圣旨在先,不能擅自离开黄州,无法亲自迎接弟弟,便写诗相迎:“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东风别宛邱。不向邯郸道中见,却来云梦泽南游。睽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当苏辙乘坐的船驶到黄石江面时,天气突变,刮起大风,骤雨倾盆,巨浪滔天,船只不能前行,就从胜阳港拐进磁湖躲避风浪。当时船停靠在湖中一个小岛边,苏辙望着湖面白浪摇山,暴雨如注,有感于兄弟两人遭遇,百感交集,当即赋诗两首《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作二诗答之。前篇自赋,后篇次韵》,其一:“惭愧江淮东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依。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其二:“西归犹未有菟裘,拟就南迁买一丘。舟楫自能通蜀道,林泉真欲老黄州。鱼多钓户应容贳,酒熟邻翁便可留。从此莫言身外事,功名毕竟不如休。”磁湖惊涛拍岸,白浪冲天,但隔不断兄弟之情。苏家兄弟情深意重,款款而述,至今读来,仍感人肺腑。苏轼见到弟弟的诗后喜极而泣,不顾圣旨在先,星夜起程,第二天赶到磁湖与弟弟相会,兄弟紧紧相拥,热泪盈眶。此后兄弟两人磁湖泛舟游赏多日,饱览山光水色,倾诉心曲,相互唱和。苏轼按苏辙诗的韵律再次奉和,作《次韵答子由》诗曰:“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从。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山僧有味宁知子,泷吏无言只笑侬。尚有读书清净业,未容春睡敌千钟。”苏轼觉得其弟诗文句句皆为好语,像珍珠般贯穿全篇,这便是“好语似珠”的来历。而二苏磁湖泛舟,亦传为千古佳话。还有一段是六月初,苏轼与弟苏辙渡江同游武昌西山,作《樊山记》、《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苏辙在《黄州陪子瞻游武昌西山》诗中说:“千里到齐安,三夜语不足。劝我勿重陈,起游西山麓。”看得出两兄弟并没有因乌台诗案被贬后影响心情,反而更畅快的玩耍。其后苏辙随兄到黄州,流连半月,再回九江,带亲属到江西筠州赴谪任。四、晚年岭南有人说,“苏轼的晚年也无风雨也不晴”,过得很平静,可我却不这么认为。苏轼晚年,一贬再贬,从定州到英州再到惠州最后到儋州,终于可以北上常州的时候,却一路不易,不幸生病,最后病情没有好转,在常州逝世。苏辙在送别苏轼去儋州时,这一别竟然就成为了最后一别,苏辙应该万万没想到这竟然是和兄长的最后一次见面,倍感心痛。苏轼也因临终前没有能够见到子由不免有多少的遗憾,特别是“夜雨对床”还未实现,只好也只能等来生了。苏轼的晚年过的并不好也不快乐,没有安享晚年。在政治上一路奔波;生活上过的也不富裕,没有一点积蓄;他自己什么都没带走,可是,他却留给了我们无数的文化财富。苏轼晚年被贬时,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苏辙负责照顾。而此时的苏辙日子也没有好过到哪去,因为兄长的缘故牵连被贬,俸禄也少了很多,过得很清贫;何况他为人清廉不贪,加上要养活两家的人,日子可想而知。可他却未成抱怨过,只是尽着自己作为弟弟的本分。唉,不得不感慨这手足情深啊!不知你们是否读过《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这是苏辙为兄长去世所写的墓志铭,写了兄长这一生的经历,里面也包含对苏轼无数的感情,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感人肺腑,催人肝胆啊!五、结语苏轼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葬在中州郏城西北四十里处的嵩山之南。苏辙去世后,也葬于此。苏氏兄弟终于实现了“夜雨对床”的承诺,漂泊的心终于在此安顿。有资料说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苏坟夜雨”的传说,讲在无风无雨的夜晚,当你站在坟院里,就能体会到一种奇异的景象:院外晴空朗月,院内却风雨萧瑟,风雨声时远时近。可你仔细观察,却会发现风虽紧却不吹衣,雨虽骤却不湿襟……不管这是真是假,但能说明一点就是苏氏兄弟的手足情深;苏辙死后选择和兄长葬在同个地方,看得出苏轼在他心里地位的重要性。古往今来,俩兄弟必有不和相互斗争。看曹植和曹丕俩兄弟为了争夺皇位、地位斗来斗去,最后曹丕杀了曹植;再看我们学过的《郑伯克段于鄢》里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得可怜。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然而看到苏家两兄弟的情感,不得不发出谁说兄弟俩必有一争?有人说:“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的‘悌’字。”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他们在患难中一同度过,也很好的告诉了我们什么才叫“兄弟”。记得他们俩曾说过——苏辙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苏轼说:“我念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感受一番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感情,不得不发出和学者们一样的感慨:“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诚哉斯言矣。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