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第二节、全球《21世纪议程》第三节、《中国21世纪议程》第四节、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第五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世界动向第一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评估系统,引导政府更好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测定和评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和程度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及环境系统和谐发展的象征,涵盖范围:–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率的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永续利用;–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社会公平;–适宜的社会组织形式1.指标的定义和特征指标为定量化信息,两个要素:–信息定量化,清楚明了–简化信息,具代表性且便于掌握数量指标:绝对数(如人口总数、企业总数、产品产量、排污总量等)质量指标:将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得到派生指标,以反映现象达到的平均水平或相对水平。如:平均工资、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排污系数、单位产品能耗等等。2.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标和原则目标:–监测和揭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评价可持续发展水平,引导政府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全面性、综合性指标体系覆盖面要广,能客观综合地反映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如自然资源利用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高效社会系统是否健康生态环境系统是否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决策、管理水平等–层次性原则:复杂系统及若干子系统,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相关性原则:经济的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平、环境质量和环境承载状况以及人类的社会组织之间处于协调状态,任何指标都必须体现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简明性原则:指标内容应简明、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容易获取。不同于统计数据,必须清晰、明了地反映问题。3.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的概念–经济、社会、环境三要素–驱动力: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环境问题的原因–状态: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响应: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作的选择和反应,即显示社会及其制度机制为减轻资源破坏所作的努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应有功能:描述现状: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间上(或时期内)各方面持续发展的水平或状况;反映趋势: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速度;体现协调:综合衡量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全球、国家、地区、社区四个层次–社会系统:科学、文化、福利、生活质量指标,包括:食物、住房、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就业、卫生、教育、培训、社会安全等–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规模、效益–环境系统:资源存量、消耗、环境质量等–制度安排:政策、规划、计划等4.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了对各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绩和问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衡量标准,联合国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可安全饮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矿藏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积、温室气体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使用强度水中的BOD、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二氧化硫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每百万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电话数量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再生资源的消费量与非再生资源消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GDP的比例污染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的支出科学研究费用占GDP的比例5.有关改进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缺陷:忽略收入分配状况、忽略市场活动、不能体现环境退化1)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1995年,世行颁布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人造资本:为通常经济统计和核算中的资本,包括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人工创造的固定资产;自然资本:指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自然财富,如土地、森林、空气、水、矿产资源等;人力资本:指人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受教育程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方面。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投入人造资本获得增长。2)人文发展指数(HDI)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5月,《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公布人文发展指数,以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它由收入、寿命、教育三个指标组成。(能较全面地反映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虽然“人类发展”并不等同“可持续发展”,但该指数的提出仍有许多有益的启示。HDI强调了国家发展应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将收入、人类健康、教育等方面与发展指标相结合,关注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均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一致。我国排名第94位,低于朝鲜和蒙古。差距主要在环境质量和教育水平,特别是学龄儿童入学率。“经济增长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发展”3)绿色国民帐户从环境的角度看,当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三方面的问题:未能反映社会福利情况,没有考虑资源状态的变化;人类活动所使用的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没有计入常规的国民帐户;未计入环境损失。国内生产净值NDP=最终消费品+净资产形成+(出口-进口)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统计局合作,建立了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EDP)和经过环境调整的净国内收入(EDI)的统计体系--SEEA(经过环境调整的经济帐户体系),仅作为附属帐户。EDP=最终消费品+(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非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退化)+(出口-进口)4)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共同制定,描述主要经济强国正在经历的变化,展示出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比较准确地评价和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未来的发展趋势作用: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导向作用内容:八大竞争力要素、41方面、224项指标八大要素: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国民素质。国民素质:人口、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就业率等7要素;生活质量:医疗卫生状况、营养状况、生活环境等1996年,在参加国际竞争力评价的46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26位。在八大要素中,我国国内经济实力排第二位;基础设施(40);国民素质(35):生活质量(42),劳动力状况和教育结构(43)表明:教育状况和环境状况是阻碍我国国民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全球《21世纪议程》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类活动计划虽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反映了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提供了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准则一.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起来,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21世纪议程》的目的:促使全世界为21世纪的挑战作好准备。它强调:圆满实施议程是各国政府必须首先负起的责任国际合作,相互支持,各国努力注重转型经济阶段面临的特殊情况与挑战能动的方案,根据各国情况、能力和优先秩序来实施,并不断调整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领域,提供行动纲领和行动蓝图,共计40多万字,共分4个部分1.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模式–人口动态与可持续能力–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进程2.资源保护与管理–保护大气层–统筹规划和管理陆地资源的方式–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山区发展–促进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保护海洋,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其生物资源–淡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利用–有毒化学品及放射性废料的安全及环境无害化管理3.加强主要群体的作用–社团的参与支持,妇女、儿童、青年与可持续发展–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商业、工业的作用–科学技术界的作用以及农民的作用4.实施手段–财政资源及其机制–环境无害化(和安全化)技术的转让–促进教育、培训,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完善国际法律文书及其机制第三节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是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992世界环发大会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协调组织一切力量,完成经济发展目标,保护好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分4个部分1.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和必要性–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重大行动–建立中国可持续发展法律体系–制订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将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参与国际环境与发展合作的意义、原则立场和主要行动领域–特别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建立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等2.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卫生与健康;–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等特别强调:–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建立适度和健康消费的生活体系;–尽快消除贫困、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引导城市化,合理使用土地,改善住区环境,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3.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与交通、通信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源和生产消费等。–强调: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尽快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能源效率与节能,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水、土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荒漠化、防灾减灾、保护大气层;–固体废物无害化管理等;–强调: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制度,综合整治重点区域和流域,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体系,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产品(技术),植树造林,建立有害废物处置、利用新法规和技术标准等。三、《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1.突出体现了新发展观2.注重处理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3.充分认识我国资源所面临的挑战4.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一、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1.《生存与发展》--国情报告中的分析–从8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通过10年的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对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能源、粮食和发展问题等进行了综合、系统的分析,先后完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国情报告。–《国情第一号报告--生存与发展》在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与面临的困境与危机之后,指出,在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与变革过程中,至少有四大困境摆在我们与子孙后代面前。第四节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老化,就业负担严重;(2)农业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3)环境污染的迅速蔓延与自然生态日趋恶化;(4)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与粮食增产举步维艰。2.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与机遇也令人堪忧:(1)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极其低下;(2)对外开放比日本晚了100年左右,国际市场已基本被占领;(3)中国作为人口巨国的人口总数大大超过欧、美、日等国人口的总和;(4)中国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不足。3.工业化国家曾经依靠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高消耗和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支撑和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