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第一节、“自由放任”的美国课标要求1、了解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的原因及特点,2、认识经济危机对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一、1929-1933世界经济大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激化③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3、席卷:股市崩溃迅速席卷美国整个经济部门,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4、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6、影响①破坏社会生产力②浪费社会资源③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A、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工人罢工)B、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英、法等国向殖民地转嫁危机)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货币战。)二、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1、一贯措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2、1932年措施:1932年是美国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举,为了赢得选举,胡佛采取了两大举措:①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贷款;(主要目的是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②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但他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结果并未缓解危机。3、特点: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1、金融和信用危机2、工农业生产遭到巨大损失和倒退3、对外贸易额急剧下降4、国民收入锐减,失业剧增,贪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5、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第2节、罗斯福新政课标要求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一、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2、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杯水车薪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二、罗斯福新政的实施1、目的①直接目的:结束经济混乱,摆脱危机②根本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2、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特征: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2)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特征: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3、新政的内容措施内容目的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紧急银行法》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③调整农业政策《农业调整法》稳定农产品价格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联邦紧急救济法》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⑤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缓和劳资矛盾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法》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作用1、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2、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作用:①摆脱经济危机,推进经济发展②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③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④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⑤对当今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四、渡过难关1、1939:重新回升2、二战期间:彻底摆脱3、二战后:繁荣发展第3节、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标要求:1、掌握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概况和影响2、掌握美国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地原因、内容和效果3、掌握美国“新经济”出现的背景、概况和局限性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1)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2)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2、表现:①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②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③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3、特点:与西欧不同,不是实行工业国家化,而是依靠增加政府开支和大量军事订货、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和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4、实质:虽然建立了国有企业,但美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5、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时间阶段代表总统应用理论主要政策主要成就存在问题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杜、艾肯、约凯恩斯主义充分就业、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减轻危机、控制失业、稳定社会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凯恩斯主义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一时见效严重的“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20世纪80年代里根货币学派供应学派①大规模消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②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美国经济回升,并持续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了缓解里根政府大幅度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结合二者中间路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逐年走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三、美国的新经济1、时间:20世纪90年代2、背景: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成功3、具体措施:①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②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了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③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4、成就①经济持续以4%左右的速度增长②巨额财政赤字消失③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在逐年走低5、局限性克林顿政府的确创造了经济扩张的奇迹,但是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因此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策,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四、比较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不同经济思想货币投放量与社会消费需求政府开支税收国家干预力度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赤字财政高税收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货币学派控制货币发行反对扩大政府开支、预算赤字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供给学派扩大供应而不是消费需求减税第4节、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课标要求了解当代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经济政策的差异,认识当今世界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各国可以相互借鉴一、各国模式与特点、内容国家模式特点内容结果英国混合市场经济①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②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③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①1945—1979年: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模式形成),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国有化和福利制度②1979年后撒切尔政府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①扩大国有经济成分②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对经济实行计划指导和调节③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1990年,法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联邦德国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⑵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⑴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⑵实现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⑶用收入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开60年代中期,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政府对经济干预远远大于市场经济①实施产业政策,促使资源流向有发展前途的产业②制定经济计划,引导企业决策和行为③采用财政和金融政策调控经济1987年,日本超过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二、战后联邦德国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奇迹”?1、内部原因:①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②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局势比较稳定;③实行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④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⑤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2、外部原因: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马歇尔计划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内部原因:①战后日本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③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④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⑤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2、外部原因:美国的经济扶持,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四、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相似原因①政府正确的决策;②合理运用外来的力量援助;③较高的人民素质;④国家对科技教育事业的重视。五、比较联邦德国、日本经济运行模式的异同。据此你认为战后西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相同点: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各国都把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相结合,重视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同点: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不同。怎样处理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或者说,国家或是市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成为划分和评定经济模式的一个基本标准。六、联邦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都经历了废墟上的重建与经济的起飞,你认为我国可以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史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1、注重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政府注意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调节和指导;3、注意完善市场经济的法规和正常秩序;4、注意解决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5、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注意学习和吸取他国的经验教训等。6、合理积极地吸取外来资金技术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复习提纲)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①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①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工人、农民不满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由支配)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影响积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②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消极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新经济政策的“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二、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