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药片的薄层剖析实验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APC药片的薄层剖析实验报告班级:应131-1组别:第七组姓名:APC药片的薄层剖析1APC药片的薄层剖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薄层色谱的原理和技术2.学会制备简易的薄层色谱3.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4.学会利用薄层色谱技术对APC的定性分析5.学会吸附剂、溶剂、展开剂的选择二、实验原理薄层层析(亦称薄板层析,简称TLC)是柱层析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移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若与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一个化合物在薄层板上上升的高度与展开剂上升的高度的比值称为该化合物的Rf值:Rf=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展开剂前沿移动的距离Rf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在条件固定的情况下,Rf对每一种化合物来说是一个特定数值。Rf值的大小与展开剂的极性有很大关系,展开剂的极性越大,洗脱能力越强,Rf值越大。当测量条件全部规定好后,任何一种稳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个常数,而且它相当于该化合物的一个物理性质。APC称复方阿斯匹林,又称复方乙酰水杨酸,是最常用的热镇痛药。其组分是阿司匹林、乙酰苯胺、咖啡因。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对APC的三组分进行展开比较,即在一块板上同时将已知的标准样和样品一起展开,组分在薄层板上分离后,可以利用支持剂中加入的物质发荧光的性质,在紫外灯下使有组分的地方出现暗斑,用斑点中心到起点的距离以及展开剂终点线到起点的距离计算Rf值,以确定是否为同一化合物。三、实验药品与仪器实验仪器:载玻片5个、点样用毛细管,紫外荧光灯,铅笔吹风机、玻璃棒、镊子,10ml小烧杯,150ml锥形瓶,广口瓶,分液漏斗,表面皿,直尺。实验药品:阿司匹林药片一片、咖啡因纯试剂、阿司匹林纯试剂、乙酰苯胺纯试剂,硅胶GF254粉、1%的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水溶液,无水MgSO4,CH2Cl2四、实验步骤1.调浆铺板:称取3g硅胶GH254于100ml的小烧杯中,加入9.6m慢加入1%的羧甲基APC药片的薄层剖析2纤维素钠水溶液,用玻璃棒快速充分搅拌成糊状,将其均匀倒在载玻片上,利用手的震荡使糊状物在载玻片上分布均匀。2.干燥与活化:将均匀制备好的板放在平整表面,自然晾干。将其放入110℃的烘箱中烘烤30min,稍冷,取出。(水分对活性的影响很大,须严格控制层析板的干燥与活化条件,且最好放置在24h以上后再放入烘箱中活化。)3.样品液的准备:将一片APC药片用纸包碾碎转移至100ml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将上层液体倾至分液漏斗中,加入5ml的二氯甲烷,充分搅拌,有机层分至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的无水MgSO4,盖表面皿,备用。4.点样:在层析板下端1.0cm处,(用铅笔轻轻在层析板下端两侧化一起始线,并在点样出用铅笔作一记号为原点。)取拉好的毛细点样管,分别蘸取APC药片溶液、阿司匹林纯样品,点于原点上(左边点药片溶液,右端点纯试剂)(注意点样用的毛细管不能混用,毛细管不能将薄层板表面弄破,样品斑点直径在1到2mm为宜)另取两块薄层板,分别点APC药片溶液和咖啡因纯试剂样品和APC药片溶液与乙酰苯胺纯试剂。取管口平整的毛细管,于画线处轻轻点样(毛细管刚接触薄板即可)。样点间距1-1.5cm,斑点一般不超过2mm(注:因溶液太稀或样点太小,可重复点样。但应在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以防样点被溶解掉。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影响分离效果)。用吹风机吹干。5.展开:取5ml的展开剂(苯:乙醚:冰醋酸:甲醇=120:60:18:1混合溶剂)倒入广口瓶(展开缸用250ml广口瓶代替,使用前须洗净烘干)中,展开剂液体深度在0.5cm左右即可,盖好玻璃盖,提前使缸内达到蒸汽压饱和。将点好样品的层析板放于展开瓶中,立即盖上瓶塞,(薄层色谱的展开,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观察展开剂上升及样品点情况。在展开剂前沿距离层析板上沿1cm时将层析板取出,立即标记前沿,用吹风机吹干。6.显色与定位:将烘干的层析板放入254nm紫外灯下观察,可清晰地看出样品展开后的斑点,用铅笔标注(范围,浓度中心点),后根据所测得数据求出Rf值,由Rf及已知样品的Rf值分析APC药片中的主要成分可能时什么化合物。7.实验结束后将废硅胶刮至垃圾袋,板洗干净后送回原处。五、实验注意事项1.调成均匀糊状过程中动作要快,调浆不宜过干或者过稀。过稀,水分蒸发后,板表面较粗糙,制板不均匀;过稠,板容易出现拖动或停顿造成的层纹。2.铺板的厚度要均匀,否则影响分离效果。3.干燥活化时,水分对活性的影响很大,必须严格控制层析板的干燥与活化条件。4.用于萃取剂的二氯甲烷最好不要提前取好,因为其为低沸点物,对人体有害。5.保证萃取条件的无水性,量取二氯甲烷的小量筒和盛放有机层的锥形瓶必须干燥无水,干燥剂无水硫酸镁不能提前取,以防其吸收空气中水影响其干燥效果。6.点样用的毛细管必须专用,不得混用,否则有交叉污染。点样时点样要轻,否则固定相会粘到点样管下方,切勿点样过重而使薄层破坏。APC药片的薄层剖析37.样品溶液的含水量越小越好,样品溶液含水量大,点样斑点扩散大。若样品浓度太稀时,需重复点样,而且要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影响分离效果。8.样品点直径应不超过2mm,距离薄层板底部约1cm,样品点之间间距约1~1.5cm,注意样品点决不能浸到展开剂中且展开剂一定要在点样线以下。9.展开剂离薄层板上缘约1cm时应停止走板,取出用吹风机吹干。不可使展开剂走到板的尽头,板取出后要及时标记展开剂前沿,否则展开剂挥发后难以确定。10.观察斑点时,要同时描出斑点形状,以便于确定斑点中心。11.实验完成后要根据薄板斑点位置绘出图形,不可人为改变斑点位置及形状,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六、数据处理(图见附页)药物组分A乙酰苯胺d=5.30Rf=di/dB咖啡因d=5.00Rfi=di/dC乙酰水杨酸d=5.20Rf=di/dd11.600.301.500.301.700.33d23.100.582.800.563.100.60d34.200.793.710.744.150.80dA3.200.601.300.264.100.79计算过程如下所示:A中Rf1=d1/d=1.60/5.30=0.30Rf2=d2/d=3.10/5.30=0.58Rf3=d3/d=4.20/5.30=0.79Rf4=d4/d=3.20/5.30=0.60(乙酰苯胺标准液)样品于标准液的相对误差为:(Rf4-Rf2)/Rf4=(0.60-0.58)/0.60*100%=3.33%结论:APC药片组成中可能含有乙酰苯胺。B中Rf1=d1/d=1.50/5.00=0.30Rf2=d2/d=2.80/5.00=0.56Rf3=d3/d=3.71/5.00=0.74Rf4=d4/d=1.30/5.00=0.26(咖啡因标准液)样品于标准液的相对误差为:(Rf1-Rf4)/Rf4=(0.30-0.26)/0.26*100%=15.38%结论:APC药片组成中可能含有咖啡因C中Rf1=d1/d=1.70/5.20=0.33Rf2=d2/d=3.10/5.20=0.60Rf3=d3/d=4.15/5.20=0.80Rf4=d4/d=4.10/5.20=0.79(乙酰水杨酸标准液)APC药片的薄层剖析4样品于标准液的相对误差为:(Rf3-Rf4)/Rf4=(0.80-0.79)/0.79*100%=1.27%结论:APC药片组成中可能含有乙酰水杨酸。六结果与讨论经过数据处理可以看出,药物组分中都有与标准试样相近的Rf值,可见APC中含有乙酰苯胺、咖啡因、乙酰水杨酸成分。实验结果还发现药品中相关成分的Rf值和标准试样的Rf值并不完全一致,而Rf值应该是常数,导致这种情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1.调浆过程中没有搅拌均匀,阻碍其向前移动的速度。2.铺板过程中吸附剂厚度不均匀而影响分离效果。3.层析板没有晾干直接烘干,板面轻微裂开而影响分离效果。4.点样过程中试样与标准样用量多少有差别,导致斑点中心产生偏离而引进如茶。5.点样应在保持两点有一定距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点在中间部分,板中间相较两边厚度相对均匀。6.点样时,两个样品的起始位置应尽可能在同一水平,为了更好观察,可在点完两个样品后,再用吹风机吹干。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