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學年度中臺科技大學導師服務學習參考手冊主題:環境保護與勞作教育張登讚壹、前言:近年來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溫、氣象..連鎖效應下全球有識之士都同感憂心;許多人對於「溫室效應」現象,多少抱著與我何干的心態,其實「溫室效應」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活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環境保護的做法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節能減碳、綠化活動—養花護草、、、等。勞動為成功與幸福之本,亦為人類優質的道德標準及高素質公民所應有的品德。本校實施勞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即在透過勞作的方式,為國家社會培植高素質的優質公民。本校推行勞作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扭轉先前傳統的「士大夫」觀念—四體不勤與五穀不分,學生不僅要勞心也要勞力,並透過手腦並用與勤勞樸素的實踐過程,使學生能瞭解勞作的美德、尊嚴與人格平等的真諦。因此從掃地、除草、清水溝、整理宿舍、教室及校園、….等環境中的每個環節去體驗,去學習養成獨立自主,並逐漸培養其負責、勤勞、合作、守時、自律、主動、誠實、服務他人與忠於職守等美德,不僅講求效率、而且還能愛惜公物,從而養成身心兩方面的平衡與良好習慣,使每位學生均能修己善群、尊重別人,並培養自動自發、勞心勞力與手腦並用的健全人格。使學生畢業後均能成為人格完整、高素質的現代知識分子。貳、環境保護與勞作教育問題的現況:一、環境保護問題的現況:人類在環境品質的涵容範圍內,有追求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水準的基本權利,同時為了目前及未來世代,也負有保護及改善環境的嚴肅責任。回顧國際近五十年來發展的環境保護運動,其實就是對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環境破壞的反省,也因此環境思潮已逐漸形成新的社會認知及規範。尤其面對近年來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熱帶雨林的消失及沙漠化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使人類體會到以往追求資源無限制使用的經濟成長,勢必危及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平衡,唯有確保環境生態的永續穩定,才能達到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許多國家都曾樂觀地期望可以同時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標,以國內來說,自一九七○年代以來的高經濟成長對創造社會財富確實有具體的貢獻,但卻由於水土資源不當使用、環境負荷過重,造成環境品質的惡化和不斷發生的公害事件。最近幾年,國內環境保護工作已有具體績效,然而所有的檢討都顯示了「鋸箭式」或「套裝速食式」的環保策略,忽視了環境管理所強調的「適法、溝通、專業、持續改善」。使我們體會到國內環境管理的運作,已經面臨「調整觀念、修正腳步、重新出發」的重要關鍵。因此展望環境理念的演變,傾向於滿足民眾對環境資訊「知的權利」,以「科技導向」為思考的基礎,彙集各類利害相關者參與環境政策的討論,依循自然生態的原則,共同規劃環境資源的維持及公平使用,訂定符合永續原則的環境政策。此外,須建置一個積極成長、有彈性的管理系統,確實地掌握重大環境考量面,配合技術研發和經濟誘因來有效執行既定的環境政策,提升人類社會體系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相容性,以達成環境永續的目標。二、勞作教育問題的現況:實施勞作教育的學校,給外人第一印象感覺是「清潔的校園」,由於同學參與打掃的工作,因此也養成不丟垃圾的習慣,環境自然也就較為清潔。事實上,打掃只是消極性的校園清潔,積極的清潔活動,應從不亂丟垃圾、垃圾減量、垃圾分類及隨手整理環境作起,而這正就是勞作教育的目的。相當程度上,實施勞作教育的學校在這一點上也還做得不錯。然而,大部份實施學校,雖然學長、校友對勞作教育多抱持肯定態度,但是參與的當事人,常常很難自發「心悅誠服」地勞作。如何能讓勞作參與者在實施階段就體認到勞作教育的意義與目的,不但是教育的目標,也是勞作教育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基本勞作是無償、強制性的,它強調勞動及服務。即使知道其立意良好,但每天早起打掃,對於當前養尊處優的大學生而言,仍然是件苦差事。這也難怪《大學報》記者綜合採訪各校推動勞動服務課程後,指出:「勞動服務課程風潮雖已興起,但這種課程的設計能否達到更深沈的教育思考,而教育工作者是否能讓學生打從心底接受這理念,似乎才是更急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參、現階段的狀況分析:一、環境保護現階段的狀況分析:由於工業快速發展,能源使用量大增,加上土地資源的開發,大量砍伐森林,使得地球環境的碳循環遭到破壞,造成全球氣候溫暖化,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也逐漸明顯,例如聖嬰現象、北極冰帽溶解等。為因應這一環境危機,國際間積極研擬對策,聯合國於一九九二年召集簽署全球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推動溫室氣體排放管制及減量工作,以減緩全球溫暖化,並於一九九七年在日本制定具有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限制了二氧化碳排放,直接衝擊各國的能源配比與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甚至損及國際競爭力。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汽、機車的使用,造成廢氣的大量被排放,使得臭氧層遭受嚴重破壞,結果是讓全球的天氣起了不尋常的變化:天氣熱到讓人受不了,颱風、颶風、龍捲風在各地所釀成的災害也在逐漸擴大中,南、北極冰山也跟著遭殃,每年以不正常的速度融化;人類一時的貪念,過度開發山坡地,而引發了可怕的土石流;大量製造不易被大地分解的垃圾、隨便丟棄有毒的化學物質,這都嚴重剝奪了、破壞了生物生存的空間。這些溫室效應以及生態上的不平衡,都使得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面臨嚴重的危機。為了保護地球,我們應該響應政府實施的垃圾分類,以減少垃圾量;多種植深根性植物,做好水土保持,以維護大自然、保持生態的平衡;除此之外,大家也應儘可能騎腳踏車或步行的方式上下班,減少廢氣的產生,以降低溫是效應所帶來的影響與衝擊。二、勞作教育現階段的狀況分析:以實施最久、最為大家所稱道的東海大學勞作教育為例,不含行政業務費,每年編列勞教育宣導費、勞作器具費、勞作專案計劃費等預算都超過百萬元,再加上工讀獎助學金(包含勞作小組長公讀)三千多萬,投入的人力、資源不可謂不多,但是,仍有不少學生反對勞作教育。民國七十九年時,因為學生反彈勞教,使得原先原屬一級單位的勞作教育室改隸學務處下,成為二級單位;後來在民國八十年應屆畢業生強烈要求下,又改一級單位並提昇與三處平行,成為全國唯一的勞作教育處。然而,即使學校如此重視,東海勞作教育處處長呂宗麟指導長仍表示:「東海雖然推動極早,但其實很辛苦,因為現在孩子的思考概念與辭彙是非常不同的,如何讓上一代傳承的理念傳下去,沈澱和思考:台灣的教育是知識(為惡的更厲害),還是人格的教養。透過上述勞動教育思考,我們應該帶給下一代什麼?這是教育工作者對社會本身的一種責任,身為一個人的責任。當前推動勞作教育最大的困難還是在人的問題上。大學生價值觀念偏頗,只願享受,不願勞動,因而在推動勞作制度時,學生配合度不高。加上現代的大學生日常生活作息不定,晚睡晚起,無法配合勞作制度實施的時間。此外,除了開學日新生訓練勞作時間及一學年一次的勞作月會可宣導勞作教育的精神理念外,沒有適當的課程時段與同學雙向溝通。這些是社會大環境改變、家庭教育無法要求子弟後,大學教育常會感到無力之處。這是就入學新生已經存在的問題與困擾,然而,在制度上仍有一些有待改進的缺點,以東海大學為例,勞作教育處認為現存缺點如下:(1)缺乏認知勞作制度之教育性:除學校高層外勞教處一直無法突破由庶務性單位調整為教育性單位,且大多數行政與教學單位更視之為一環境清潔整理編制,對勞作教育的推動產生很大的阻力。(2)事務性工作負擔過重:本處雖已邁向電腦化,但事務性工作仍為勞教處工作人員很大的負擔,使得勞作教育工作進行緩慢。(3)行政主管流動率高:勞教處最高行政長官流動偏高,影響政策施行的連貫性。(4)工作人員缺乏在職訓練,尤其是教育學生之技巧與理論學習。甚至,在針對勞作教育的檢討中,東海勞教處也承認該校勞作教育「缺乏整體性教育活動,只要學生做勞作,並不代表學生能從活動中有正向學習。」缺乏認知勞作制度之教育性,就應由校長帶頭推動,多加宣導;八個人的編制如果事務處工作負擔仍過重,就應該檢討流程,將工作分配更加合理化;行政主流動率高就應該建立標準作業程序,讓任何接任的人都能很快上軌道;至於工作人員缺乏在職訓練,就應多加強訓練課程與要求,這是任何職務都會面對的問題,不單是勞作教育一事。上述諸缺點都可說是行政系統的問題。如果以推展四十餘年的東海大學都還存在這些問題,沒能完全解決這些行政困難,那更不要說是其他剛剛開始或正想實施的學校了。肆、現行構想與計畫:一、環境保護現行構想與計畫:(一)中臺地球日每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WorldEarthDay)。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世界地球日沒有國際統一的特定主題,它的總主題始終是「只有一個地球」。近年來溫室效應影響全球,氣溫、氣象..連鎖效應下全球有識之士都同感憂心;許多人對於「溫室效應」現象,多少抱著與我何干的心態,其實「溫室效應」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活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澳洲雪梨於2007年3月31日(六)晚間7時半大規模熄燈1小時以節約能源對抗全球暖化,這個「愛護地球一小時」活動,全球報導反應熱烈,引起極大迴響!身為地球村一員的中臺人,我們也呼籲同學共同響應每年4月20日【中臺地球日】活動。(二)三分鐘環保三分鐘隨手做環保,請老師授課時能加強要求,於課後三分鐘叮嚀隨手整理授課教室清潔,值日生及環保衛生股長清潔整理環境衛生。體育室老師也請幫忙於上課結束前三分鐘,要求同學將週遭之垃圾、瓶罐收拾乾淨送垃圾回收。(三)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推行垃圾分類,是為了因應焚化爐的效用,減少垃圾處理成本。垃圾分類以後,可減少垃圾量,使得垃圾運輸成本、焚化處理成本、設備維修費用均可大量降低。垃圾分類之推展主要目的有三個:(1)回收有價之垃圾(即資源物)(2)減少整體的垃圾量(垃圾減量)(3)減少有害廢棄物之棄置。當然,垃圾分類以是進行資源回收的必要手段。(垃圾分類不完全的話,資源回收的前處理分選作業,就要耗費大量人工及金錢投入)說到資源回收大家一定都會做,但是會有一些人會問為什麼要資源回收呢?幹嘛那麼麻煩哪?隨便丟一丟就好了啦,其實資源回收有很多好處,就讓我告訴你們吧!第一,可以減少垃圾的數量:資源回收時,因為要分類,所以垃圾數量就會減少許多。第二,節省處理垃圾的成本:只要垃圾一減少,處理的人員就會減少,而人力也會節省很多。第三,可以使資源循環利用:把資源回收的垃圾處理乾淨,就可以繼續使用,也可以減少許多製造成本。第四,資源回收之後將會留給下一帶乾淨的環境:如果我們做好資源回收,減少垃圾量,就可以把乾淨的環境保留到下一帶。看著地球上的資源被過度利用,垃圾處理、各種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要怎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從現在、從我們開始吧!只要有開始,一切都不算遲。(四)認養花圃與勞作服務為落實「忠信篤敬,以愛以恆」的治學理念,使「技術專業與人文關懷」的全人教育展現在青年學子的生活成長過程中,不論男女同學都要訓練勞作的習慣,才能培養「人飢己飢、視病如親」的情懷。在陳校長富都博士主持九十三年二月擴大行政會議上決議:「由學務處輔導一年級各班進行「班級認養花圃勞作教育」,培養手腦並用、善用時間、親近土地,勤勞服務、美化校園的良好習性。二、勞作教育現行構想與計畫:人類所獲得各種行為的基礎就是學習(Learning)。學習是一種極其普遍而又重要的課題,所以學習一直是研究學者們關注的核心。認知心理學派的學習理論是強調學習,即是個體頭腦內部,認知結構的形成與改變的過程。而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則認為學習是個體潛能的自我實現的過程。因此,學習是「人」在一生中的社會和個人經歷,他將改變一個人的知識和行為,沒有一個社會會讓這樣經歷,隨意任其發展。所以,學校的教育就是一個小社會,其目的是為了指導學生的學習經歷而設置的正式教育機構。二十世紀初,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G..H.Kerschensteiner,1854-1932)依據十八世紀末,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齊(J.H.Pestalozzj,1746-1827)創辦「勞作學校」的理念,要求必須用「勞作學校」代替傳統的「書本學校學校和學習學校」。首先不管如何,他的這種要求,主要出發點是在具有職業勞作教育的思想上。勞作與遊戲一樣,對於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