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在理性分析经济全球化实质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对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城市化;城市竞争力;城市系统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的必然结果,它具体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不断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过程既是一种合作,更多地包含着竞争。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实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灵活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使本国的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从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城市化进程较为稳定,城市发展基本有序,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关部门对经济全球化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更多的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力图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本质,总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探讨,以引导我国城市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1经济全球化现象与中国城市发展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期,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节点,尤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取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其对我国城市发展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低层次化,房地产泡沫迭起,接受“污染转移”危害,城市两极分化,城市自我管理权益削弱等[2],这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客观理性的认识和思考。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化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与重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融合的根本表现[3]。从概念本身而言,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一种世界各国经济的整合过程,是全球经济发展向高层次化演进的结果。然而,从各国经济及城市发展实践来看,为什么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像发达国家城市那样的效果,而反而承受人口拥挤、贫富悬殊、环境恶化和社会不稳定的危机呢?从根本上说,这里存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地位”问题[2],可归结为两点:(1)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的不均等性。如在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上,跨国公司常处于控制地位,尽管许多地方企业被拉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之内,但它们很难成为合作关系的核心成员,多处于次要地位;(2)由于在生产和交换中不同产品和服务的经济利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发达国家(地区)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获取巨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则成为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对象[4]。基于这种认识,把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归结为一种后殖民主义现象也不为过。发达国家通常以资本和技术为手段,将目光瞄准发展中国家,适度转移生产基地,极力开拓产品市场,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与传统殖民主义时代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因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渗透抱有积极的态度,而往往忽视了其负面效应。我国的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使我国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面貌也泱然一新。然而,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要冷静客观地思考一下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以利于中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2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1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匮乏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存在“左”和“右”两种思路,代表着两种发展倾向,前者过于激进,后者偏向保守,其中“左”的发展思路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转变,“引进来”成为一种时尚。吸收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发展思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刻板的效仿、机械的引进,使我国城市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大规模拆除重建、高层建筑叠起、开发区遍地开花、街道等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心。对此做一冷静的思考,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问题不在于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在于对城市建设的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而且这种物质环境建设往往缺乏从整个城市及区域背景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忽视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致使城市从形态到功能出现趋同现象,城市建设缺乏个性,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人文精神是把人作为人类活动与行为的发展与归宿,它关心人、关怀人类命运,它是城市建设文化的灵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师、建筑师以及社会精英阶层要有人文关怀的胸襟、素质与责任感,可惜现在缺陷太多。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城市归根结底是文化、是历史,而不是工厂所引进的生产流水线,任何技术都可以引进,唯独作为本城市的文化特征不能引进[5]。考虑到城市具有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立足于城市资源(包含物质的、文化的资源等)的综合经营,建设有现代化的功能设施,又富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注:王宁.生活世界:充满活力的城市本源资源.“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2.2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城市化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实现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就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这看起来很矛盾,但事实上却蕴含着两个实质性的问题。所谓城市化的“过度”是指以人口或用地等单一指标衡量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机械提高的现象,这是当前对城市化发展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通过增加建制镇数量,扩大县、市行政区范围等方式实现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通过城镇建成区“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来实现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并以此来机械地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的,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举措。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6]。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事实上却是相对不足,具体表现在:(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积极有效地向城镇转移,形成一大批无序流动人口;(2)城市经济结构转换速度较慢、效率低,就业压力大,很难吸纳大量的城乡剩余劳动力;(3)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带有一定盲目性;(4)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提高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去甚远。面对现实,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是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2.3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然而就其结果来看,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城镇系统的无序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城镇系统无序状态更有膨胀之势:(1)各级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搞开发区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同时也形成恶性竞争;(2)城镇系统内许多城镇出现产业同构现象,且造成基础设施大规模的重复性建设;(3)建制镇数量一增再增,然而建制镇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4)城镇密集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且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目标,城镇规划管理与实施不力等,但其根本上在于缺乏区内、区际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具体包括城镇系统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交通、城建、环保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城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协调)。缺乏协调能力是市场经济的一大弱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加速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城镇系统因缺乏区内、区际协调而陷入无序发展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化,必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城镇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2.4城镇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因具备区位优越、国家政策倾斜等有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及国外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城市,受区位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影响,城市建设步伐较慢,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沿海与内陆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内陆地区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也同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内陆地区城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实践为内陆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借鉴,也有警示。毫无疑问,内陆城市发展不应该走东部城市发展的老路,然而事实上就当前内陆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来看,却有这种倾向,这个问题应该值得关注。同时,东部地区城市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城市体系当中,是实现我国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归根结蒂,因地制宜地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3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方向选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根本上在于明确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3.1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领域,理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绝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经营城市资源观念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大胆创新,随着我国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城市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树立经营城市资源观念,发挥城市资源经营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必将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经营城市资源就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及人文资源等进行市场化运营,以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从当前各地“十五”计划制定情况来看,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已成为“十五计划”纲要的核心。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宁越敏等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他们在综合分析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竞争力模型:以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并且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开放度、城市环境质量等基础和环境因素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7项指标(分别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对内开放度、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产业结构)26个因子在内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②,为城市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3.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注:王永昌.合理经营城市资源不断提高杭州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②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