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业行业就业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王二龙200822111251000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工业品贸易对中国工业行业就业的影响——基于34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摘要]文章利用1996-2006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首先从整体上估计了工业品进、出口对工业行业总体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分部门检验了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以考察工业品进、出口对就业影响的行业差异。整体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品进口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工业品出口能够促进就业。分部门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品进、出口对就业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但是,从长期来看,不能过分依赖出口贸易拉动就业增长,必须增加国内需求;也不能因为工业品进口暂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采取限制进口的政策,而应该在扩大进口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进口商品的结构。不同的部门要根据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贸易和就业策略。[关键词]工业品贸易就业行业差异面板数据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工业行业的劳动力就业状况不断恶化,失业和下岗人员逐年增多。造成中国工业行业就业状况恶化的原因不是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因素,而是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因素。从劳动力供给来看,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快速的劳动人口增长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劳动力供给刚性特征突出(冉光和、曹跃群,2007)。从需求方面来看,中国工业行业的就业增长长期依赖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中国国内消费和投资的特性,它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而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探究中国工业行业就业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必须从劳动力需求层面,特别是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的角度进行。①此外,在中国体制转换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政策,以及由于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产品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企业倒闭,也使得工业行业的失业和下①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造成就业变动的主要原因。然而,是什么因素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变动,目前学术界虽然没有一个定论,但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的:一是贸易自由化(Revenga,1992,1997;FeenstraandHanson,1997;HineandWright,1998;等);二是技术进步,特别是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Berman,BoundandGriliches,1994;VanReenen,1997;Acemoglu,1998;Berman,BoundandMachin,1998;等)。2岗人员增加。然而,就开放条件下技术进步的源泉而言,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主要源于企业R&D活动,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贸易的结果。对外贸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技术进步和生产率增长,一方面,贸易会加剧国际竞争,驱动企业进行防御性的技术创新(Wood,1991;Acemoglu,1998;ThoenigandVerdier,2003),提升微观经济主体的X效率等(BaldwinandCaves,1997);另一方面,贸易是发达国家R&D成果向发展中国家溢出的一个重要渠道(GrossmanandHelpman,1991;CoeandHelpman,1995)。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重要出口国,贸易自由化及其带来的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上述效应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整体贸易战略选择以及具体贸易政策的制定。二、文献回顾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已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学界和劳动经济界关注的焦点。由于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所以只综述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根据实证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关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要素含量分析、回归分析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分析。①本文拟采用回归技术考察工业品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因此只综述以回归分析法为基础的相关研究成果。Revenga(1992)使用美国38个制造业部门的季度面板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1977-1987年间进口竞争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进口竞争导致美国制造业就业下降。HineandWright(1998)运用回归技术对影响就业的变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了英国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对英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贸易提高了效率,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的增加都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FeenstraandHanson(1999)通过构建一个“外包”模型,选取了美国435个行业在1972-1990年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中间产品贸易对高技术工人相对需求和相对工资的影响,认为美国厂商国际外包业务的增长是导致美国非熟练工人需求减少和相对工资下降的重要原因。Revenga(1997)采用①关于国际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成果,周申、李春梅等(2007)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献综述。参见:周申、春梅、谢娟娟:《国际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研究述评》,《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本文的研究综述部分参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31984-1990年间墨西哥制造业企业水平数据,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墨西哥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下降会引起企业水平就业的适度下降,这是贸易改革引起劳动生产率提高,进而降低对非技能型劳动力需求的结果。FajnzylberandFernandes(2004)运用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和巴西的国际生产活动对中国和巴西的技能型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分析表明,巴西的国际生产活动增加了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但中国的国际生产活动却减少了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近年来,国内也有部分学者采用回归分析法考察中国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俞会新、薛敬孝(2002)通过对中国34个工业行业1995-200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工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论是,出口导向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而进口渗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不显著,贸易自由化对就业总体上没有负面作用。胡昭玲、刘旭(2007)利用中国32个工业行业1998-2003年的面板数据对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对就业有正向拉动作用,进口对就业的总体影响是不确定的。盛斌、马涛(2008)运用中国工业部门的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工业总体和分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间产品出口增加了劳动力需求,而其进口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是负的。梁平等(2008)利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考察了对外贸易的就业效应。研究结论是,出口对国内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口对国内就业具有地区性差异。国内现有的文献在考察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时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工业品进出口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3.0)统计的中国工业品贸易数据存在较大的出入。《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协调编码制(HS),这与工业行业分类采用的国际工业分类标准(ISIC)不同,与SITC3.0对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第二,现有的文献主要从整体上探讨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忽视了工业品贸易就业效应的行业差异。本文拟采用根据SITC3.0重新归结的中国34个工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①考察工业品贸易对中国工业行业就业影响的行业差异。本文不仅分析①按照SITC3.0归结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方法参见:盛斌(2002):《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4中国工业品贸易的整体就业效应,还分部门(而不仅仅是工业总体)考察工业品贸易就业效应的行业特殊性。三、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发展及工业行业的就业概况(一)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发展概况1.中国工业品贸易的整体发展概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工业品贸易增长迅速。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在降低关税、非关税壁垒措施等贸易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工业品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1概括了1996-2006年中国工业品贸易的整体发展情况。本文通过将36个工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加总,得到中国工业行业的整体进、出口贸易数据,以描述中国工业品贸易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变化概况。表11996-2006年中国工业品贸易的整体发展概况(单位:亿美元)年份进口额出口额贸易顺差金额增长率(%)金额增长率(%)金额增长率(%)19961322.12NA1453.19NA131.07NA19971366.973.391764.1221.40397.15203.0119981350.80-1.181783.401.09432.608.9319991612.6519.381890.866.03278.21-35.6920002176.5534.972419.1627.94242.61-12.7920012355.738.232584.956.85229.22-5.5220022876.6622.113173.8822.78297.2229.6720034003.3839.174279.9034.85276.52-6.9620045419.8535.385830.5736.23410.7248.5320056401.6618.127497.8428.601096.18166.8920067691.4720.159559.2627.491867.7970.39数据来源:作者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得到按照SITC3.0集结的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然后将其加总得到中国工业行业的整体进、出口贸易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1996-2006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均呈增长态势,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虽然波动较大,但整体上是不断扩大的。在这11年间,工业行业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贸易顺差分别以平均19.97%、21.33%和46.64%的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在1998年和2001年,可能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滞后效应和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幅度发生较大程度的波动,但在2001年以后,进、出口贸易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52.中国工业品生产部门的贸易发展概况(1)工业品生产部门的确定为了分部门检验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本文在UNCTAD(2002)研究分类的基础之上,参照盛斌(2008)根据SITC3.0对中国中间产品工业部门的归类方法,根据行业的技术、技能、要素密集度和规模特征的差异,将中国工业品生产部门划分为(A)初级产品部门、(B)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C)低技术制造部门、(D)中等技术制造部门、(E)高技术制造部门和(F)未分类部门6种类型,详细的部门分类情况可参考盛斌(2008)的研究成果。盛斌(2008)归结的是中国的中间产品工业部门,剔除了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根据UNCTAD(2002)对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属于初级产品部门,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制造部门,其他行业的归类情况与盛斌(2008)对中国中间产品工业部门的归结情况相同。(2)中国工业品生产部门的进出口贸易概况由于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两个部门的从业人数、平均工资水平和产出值等数据统计不全,本文将这两个部门剔除,主要考察34个工业行业1996-2006年间的进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表2计算了中国6种类型的工业品生产部门的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1996-2006年间,工业品进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初级产品部门、高技术制造部门和中等技术制造部门,工业品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高技术制造部门、中等技术制造部门和低技术制造部门。工业品贸易的规模和结构既反映了中国的工业生产在国际生产中的地位,也反映了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表21996-2006年中国6种类型工业品生产部门的贸易概况(单位:亿美元)A.初级产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