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AO-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和研究生项目申请书(高层)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申请评审书项目分类:研究生项目学科门类:艺术学课题名称:云南彝族刺绣现状实证研究——以石林三村为例项目负责人:高层联系电话:15925220802所在学校:云南师范大学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云南省教育厅制2012年3月—2—填表说明1、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本表所涉及学科代码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以下简称《国标代码》)填写。2、项目分类:一般项目或研究生项目。3、所属学科:按照《国标代码》中三级学科名称及代码填写,如没有三级学科,按照二级学科填写。4、研究类别:选择“基础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发展”、“R&D成果应用”其中之一填写。5、最终成果形式:最多填写2项:专著、编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著作、译著、系列论文、研究或咨询报告、音像软件等。—3—申请人姓名高层性别女出生年月1985.6职称无所在院系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职务无最后学历研究生在读最后学位文学学士外语语种英语专业领域美术人类学通讯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雨花片区1号邮政编码650500办公电话0871-5943486手机15925220802申请者承担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项目来源类别课题名称批准时间是否完成申请者本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900字)①论文《对传统手工艺的反思》,发表于《西部教育论坛文集》2011年第2期;②论文《十字绣为何流行》,发表于《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19期。—4—课题名称云南彝族刺绣现状实证研究——以石林三村为例所属学科及代码美术其他学科760.4599研究类别基础研究计划完成时间2013年6月最终成果形式调研报告申请经费总额0.5万元其他经费来源无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1600字)1.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中国传统工艺不仅是联系各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也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服饰工艺是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课题研究的彝族(撒尼)刺绣,不仅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并且与彝族大三弦舞、叙事长诗《阿诗玛》等都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在国内关于传统工艺的研究成果中,罗钰、钟秋的《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孙琦的《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金少萍的《白族扎染——从传统到现代》、张建世等人的《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大量材料,由此将少数民族的技术和艺术进行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比较研究。此外,还有一些硕、博士论文关于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研究,其中苏州大学刘健健的硕士论文《海安扎染艺术再生研究》,广西民族大学何小妹的硕士论文《广西隆林苗族蜡染制作工艺考察》借助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梳理当地民间生产工艺进行系统,进而发现传统工艺的发展、传承的脉络以及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与现实意义。2.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以彝族刺绣为切入点,指出民间手工艺传承的意义。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刺绣以何种形式与功能进入当地社会,如实记述民间艺人的生活状态,借此审视传统手艺与新生活秩序二者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对少数民族手工艺的发展历程进行展开,从而探究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位置。(1)实际意义对保护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素材和方法,同时也是对中国的传统工艺的开发与传承进行梳理和分类。如何正确对待和延续不同文化、宗教等之间的多样性都是我们人类自身需要去反省的问题。同时也是唤起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2)理论意义—5—以村落为单位,进行刺绣工艺的比较研究是田野调查的切入点,在刺绣以日常用品、民族艺术、商品之间的不同身份变换,对其隐含的潜在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力图以人类学为中介对这些尚未被完全异化的民族工艺进行原生态的文化交流。—6—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限1800字)1.本课题的基本内容民间艺术是不断发展的,传承也不会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学者进入当地人的生活进行实地调查。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将它放回生活中去,才能完整地理解。小村落与大时代之间看似甚远却又密不可分,刺绣从生活用品到现代商品,在不同的人群眼中有不同的“生命”,这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反思和考察的案例。本课题要调查的村落是:云南石林县的小箐村、五棵树和阿着底三个彝族村落。三个村的彝族刺绣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典型,在对它们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研究找到真正入口。刺绣工艺的风格变化、距离旅游景区的远近不同、现代生产的冲击等方面都有值得研究的话题。(1)绪论①选题缘由②核心概念③文献背景④研究方法⑤遗产研究的语境与困境(2)背景概述①云南手工艺现状②彝族刺绣的种类与特点、市场等分析③五棵树、小箐村、阿着底村概况(3)三个村落的刺绣①三个村落的传承过程②三个村落的风格化比较③不同地理位与消费群分析④刺绣发展的决定因素(4)彝族刺绣的现代化遭遇①“土”与“洋”②机械化的冲击—7—③工业时代的手工艺④面临的问题与困境(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彝族刺绣①手工艺的回归②旅游业的兴起③销售状况分析④生存空间的扩展(6)结语与思考①传统手工艺与地方性②传统工艺与社区经济③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本课题要破解的难题(1)人类学热衷于对“不同群体进行象征性划分”,但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类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不可能再是“边界地区漏洞百出的松散状况”,都市文明的快速发展使得都市与乡村边界越发模糊,这正是本课题要突破的第一个难题。(2)文化的复杂性使得调查存在片面性,这也是本课题要突破的第二个难题。—8—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限1800字)1.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1)研究思路①艺术人类学对于艺术的研究优势在于活态艺术现象的田野调查,对民族艺术的考察尚存在着许多未被完全异化的原生态文化形态,所以本课题要研究的彝族刺绣在不同历史阶段所表达出的不同的内容和价值意义,更需要进一步去被发现和审视。②民族艺术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和视角让我们对其隐秘的意识形态问题有值得探讨的对象。(2)研究方法①案例分析:选取不同村落中较为典型的案例,通过文献考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手工艺品的进程和传承机制。②深度访谈:就笔者与彝族刺绣手艺人这一主题,访问村落中的手艺人,倾向于从精神的层面去探讨艺术品,主要是相关的手艺人、地方遗产持有人和文化官员,获取文献中无法直接得到的现实信息。2.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1)2012年4月-5月:围绕研究主题,进一步搜集文献资料和理论资源,撰写专著的“绪论”;利用假期到彝族村落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相关当事人,为案例研究的撰写准备实证资料。(2)2012年6月-2013年4月:对当地刺绣艺人进行深入访谈,并进行录音资料整理,对笔者与手艺人关系进行分类研究和脉络梳理,撰写专著的“背景概述”、“三个村落的刺绣”、“彝族村落的现代化遭遇”;再次进行彝族村落实地调查。并书写论文一篇。(3)2013年5月-2013年6月: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彝族刺绣”、“结语与思考”。对前期工作进行梳理与总结,对文稿校对整理。完成最终的《云南彝族刺绣现状实证研究》(5万字左右)。3.中期成果(1)完成“云南彝族刺绣现状实证研究”文稿的第一部分。(2)完成论文一篇(3000字),题目暂定为:《云南三村刺绣比较研究》—9—四、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800字)1.前期研究基础申请人本科期间曾在云南的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进行写生、采风,从那时起就对云南民间艺术有了浓厚的兴趣。读研期间,对民间工艺有了深入了解,对所申请的课题有长时间的准备,在文献收集、理论思考和案例调查等方面有足够的前期成果和条件,发表过关于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的论文,以及相关的民族志研究。2.资料准备情况笔者在校期间除了对于传统工艺有所关注,也收集了与之相关的文献、案例、书籍等,其中不但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还有针对云南传统工艺的论著。其中部分文献如下: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④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库-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⑤罗钰、钟秋:《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⑥张建世、杨正文、杨嘉铭:《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⑦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⑧万辅彬、韦丹芳、孟振兴:《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人民出版社,2011年。—10—五、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限1000字)1.调研内容课题围绕着彝族刺绣手工艺的细微变化,“以小见大”,进行艺术人类学的个案调查。有意识的对传统手工艺和传承技艺进行深入调研,并且对传统工艺的经济价值和推广工艺本身的基础上逐步展开。2.调研周期(1)2012年5月-2012年6月:赴云南石林县阿着底村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普氏刺绣”和当地手工艺制作者。(2)2012年8月5日-14日:赴云南石林县小箐村进行为期10天的调研,考察彝族“火把节”,访问村民,对村子中的刺绣者进行访谈。(3)2012年11月-12月:赴云南石林县五棵树进行进一步收集资料和做相关村落调查。3.调研报告完成时间调研报告的第一部分预计在2012年8月完成,最终的调研报告预计在2013年5月完成。—11—六、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限700字)1.研究成果预计去向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价值体系,我们之所以要发展传统工艺研究是为了更好的延续我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对彝族刺绣的研究不仅是响应国家文化部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也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相关理论。2.研究成果使用范围本课题立足民间民俗生活,结合艺术学与民俗学的双重视野切入村落社会和艺术。可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素材和参考文献。七、经费概算(单位:万元)用途小计年度20122013图书资料费0.10.1数据采集费0.10.1调研差旅费0.2250.150.075印刷费0.050.05管理费0.0250.025其他合计0.50.3750.125需要购置的仪器和设备名称数量金额(万元)年度—12—八、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签名姓名职称年龄专业工作单位分工情况签名伊晓龙26美术人类学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参与撰写调研报告;参与撰写第一、五章薛其龙24美术人类学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赴三村调研;参与撰写第二、三章以上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900字)伊晓龙:2010年11月参与了山西省文化厅的课题《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书》的编写。发表两篇论文:(1)《从云南大理“三月街”赛马会看传统的再造》(《西部教育论坛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2期);(2)《再现“傅山的世界”——傅山的世界读后》(期刊《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6期)。薛其龙:发表论文1篇:《乡民艺术与村落语境之间的互文》(《西部教育论坛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年第2期)。—13—九、研究生导师推荐意见(一般项目不需要填写)(限500字)高层同学设计的选题与所学专业关系密切,项目的论证切实可行,研究逻辑清晰,研究方法契合论题,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预期能够产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意推荐申报。导师签名:日期2012年4月12日十、项目负责人承诺我确认本申请书及附件内容真实、准确。如果获得资助,我将严格按照《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的规定,认真履行项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