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美国外交的基本历史分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Chapter3美国外交的基本历史分期(思潮、历史事件)一、1776-1941isolationism,expansionism,imperialism1、1776-1898大陆扩张时期ThomasPaine“commonsense”TheseedsofnonentanglementandisolationismAmerica—separatefromtherestoftheworld;AmodelforotherstoemulateHamilton哈密尔顿,JeffersonandAmericanContinentalism1)ThomasJefferson(第三任总统)认为preservationofliberty是美国(thenewnation)的最根本目标孤立主义(Isolation)是最好的方式(bestwaytopreservefreedom)2)Hamilton(classicalrealism)人是充满野心的(ambitious),有报复心的(vindictive),贪婪的(rapacious)生活必然有冲突(conflictwasthelawoflife)美国的目标是,有能力支配和统治(ascendantandabletodictate)大陆扩张主义:天定命运、门罗主义、大陆扩张、驱逐土著居民天定命运ManifestDestinyP28对新大陆的统治和主宰是天意的安排(itwasthedestinyoftheUStospreadacrossthecontinent),美国比其他国家更有资格——保障自由、传播民主,是孤立而非介入普遍认为在大陆内扩张是美国的天定命运,同其他民族比美国有更高的目标——保护和传播自由,通过孤立主义实现。名词解释:是19世纪40年代美国产生的扩张主义思潮,认为美国是上帝的选民,对新大陆的控制和主宰是上帝的安排,种族优越和扩张是其核心,迎合了当时国内进行领土扩张的需要,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走向。门罗主义MonroeDoctrine1823P29是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所阐述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即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但也不准欧洲列强干涉美洲的内部事务。该原则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其实质是美国向欧洲列强表明“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即把拉丁美洲看作是它的“后院”。尽管如此,该政策当时在客现上阻止了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侵略,从而使拉美各国的独立得到了巩固。大棒政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威尔逊理想主义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理想主义可以被视为是第一个国际关系的理论。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浮现,以解决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控制和限制战争的无能。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组成社会体系的人的根源是可以被转变的,人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克服固有的缺点而日臻高尚,人类社会也将藉此走向文明。第二、战争可以避免。作为国家组成部分的人民可以达成谅解,作为国家政权操纵者的政府官员则可以良好的协调这种意愿,从而化解矛盾。第三、利益可以调和。“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国家之间可以通过合作与协调为手段来解决国家间的矛盾,规避冲突和战争从而实现双赢,也就是集体安全体制。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倡导通过国家间的合作来解决矛盾,而是实现这一合作的途径和渠道就是联合的国际组织,用集体安全来替代早先大国间的均势。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它是对别国内政的干涉,它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咨文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咨文初步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门户开放政策OpenDoorPolicy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德、俄、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再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对待。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削弱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美国垄断组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一项具有侵略性质的政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石,对美国的整个远东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美国的亚洲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即抛弃了过去的“搭便车”政策,转而采取独立自主的侵略扩张政策。金元外交DollarDiplomacy1858-1919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向外扩张政策,此系保护美国投资者的利益,或利用投资作为干预外国的藉口,是一种政治与经济运用的结合。实质是美国政府同美国垄断资本公开结合,通过附有奴役性条件的贷款和投资方式输出资本,以控制他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最后使这些国家实际上丧失民族独立、国家主权,从而成为美国的附庸国。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重点,首推拉丁美洲,其次是东亚,最后是欧洲。该政策是由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于1912年在国情咨文中宣称的,他的对外政策是“以金元代替枪弹”而得名。3)Democracy指政治程序,选举、投票、公民权利、公民自由4)Liberalism关注个人自由,P30;自由灯塔,实用主义,单边主义2、1898-1945海外扩张1)1898-1920孤立主义被包围(isolationundersiege)帝国主义与干涉主义美西战争,WilliamMckinley(时任总统)——开创美国对外政策的新纪元(openedanewerainAmerica’srelationswiththerestofworld);美国开始向外推行民主2)1899JohnHay(时任国务卿),opendoorpolicy门户开放政策3)TheodoreRoosevelt推行大棒政策(speakingsoftlywhilecarryingabigstick),干预政策(主要是西半球美洲大陆)现实主义realism4)DollarDiplomacy金元外交1900-1913,推动和保护美国的海外投资5)WoodrowWilson理想主义但干涉最多(集体安全取代大国均势,创建国联)wilsonianidealism威尔逊主义—道义主义(internationalismandmoralism),扩展民主(extendingdemocracy)6)1920-1946孤立主义回潮IsolationResurgent——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想主义(interwaridealism),回归国内(withdrawl)德国赔款问题(theGermanreparationsissue),欧洲1930s经济衰退、战争阴影让美国疏远欧洲。法西斯思潮的势力渐长(fascismroseduring1930s),美国国内经济大萧条(英国衰退,美国不愿继任,经济民族主义),更加巩固了孤立主义情绪1938年慕尼黑会议,二战爆发。世界权力分配格局对美外交政策(分期P151)1、多极世界和美利坚的诞生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与法国结盟至关重要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focusonEurope,有助于美国陆地扩张法国将Louisiana卖给美国,美国领土增长一倍1812年与英战争,第二次胜利1823年,门罗主义(美西战争,德国崛起,1914年进入多极均势体系,一战爆发,战后美国重回孤立主义→二战,威尔逊理想主义失败,国联尝试失败,集体安全代替均势)2、主导霸权:单极世界二战后欧洲衰落,美国各方面实力上涨,成为名副其实的superpower,控制世界。苏联1949打破美国核垄断,发射卫星,加紧控制东欧3、两极格局(1949-1962)苏联VS美国,零和(zerosum),招揽同盟国入阵营1962古巴导弹危机,核武器威慑作用4、两极多中心时期(1962-1989)1)古巴导弹危机后,美国缓和政策美苏仍是超级打大国与小盟国依靠大国保障安全,大国同对方阵营搞好关系,小国之间相互往来2)碎片化:西欧、日本离心崛起法国发展核武器,欧洲偏向重力,欧洲日本实力上升,难控制3)中苏分裂,1960争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1972年美尼克松访华,“三角外交”(华盛顿-莫斯科-北京三角政治)东欧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冷战的起源:竞争性假设1)利益冲突:二战后崛起两个大国之间利益冲突不可避免,争夺世界霸权,欧洲真空,结构上2)意识形态冲突:对彼此政治体制和生活方式的抵触,因而没有缓和的余地(约翰杜勒斯)世界是一个零和的体系,两个阵营争夺盟友3)对彼此动机的误解:相互不信任导致认为我方的行动是全部正义,对方全错4)斯大林的个人风格,好战残暴,认为美国是懦弱的凯南长电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会发回的8000字长电报,对战后苏联的意图、政策以及美国的应对政策作了全面分析。电报认为苏联同美国不可能达成长远的妥协安排,苏联必然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生活方式,主张美国以武力为后盾,采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等方式遏制苏联。随着其后凯南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文章,进一步阐述电报内容,遏制理论由此出台,标志着美国冷战思想的基本形成。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古巴危机尤其强调了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危险。古巴危机后两国均开始考虑如何避免类似的危机。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建立了热线,这样可以在紧急情况下立刻进行双边首脑谈判来避免危机升级。缓和战略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尼克松政府制定的一项新的对苏战略。鉴于50-60年代,美对苏军备优势的丧失,缓和战略主张:把军事上的冷战与遏制改为现实威慑下的和平共处;政治上的对抗改为缓和与谈判;组织上的集团对立的遏制圈改为美苏双方合作网络和集团合作的欧安会。亦即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苏进行冷战的遏制战略转为与东方多一些合作,少一些冲突的缓和战略。缓和战略是当时美苏激烈争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美国方面来说,实行缓和战略,则是其急需从侵越战争的泥潭中抽身出来获得一个喘息机会的需要,以便重整军事、经济实力和苏联较量,并缓和当时美国国内及其盟国强大的反战、反海外干涉的呼声。而苏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