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2减排研究进展刘诚摘要:在全球变暖越来越被广泛关注的同时,CO2的减排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的未来和命运。本文首先综述了全球CO2上升的事实,然后分列出当前主要国家CO2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减排政策与措施。分析了当前CO2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与热点;最后结合我国的实情,提出了相关的减排对策。关键词:全球变暖CO2减排措施减排技术1.引言全球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急剧、持续增加。大量的观测和研究表明,全球大气CO2、CH4、Nx0浓度显著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工业化前几千年来的浓度值[1]。工业革命以前的几千年时间里,大气中的CO2的浓度平均值约为280ppmv,变化幅度大约在10ppmv以内。工业革命以后,碳循环的平衡开始被破坏,人为排放的CO2量急剧上升,造成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2000年大气中的CO2浓度达到368ppmv。这主要是由于森林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坏,CO2的生物转化清除在不断减少,加之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消费一直在增加,而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并不能及时地完全吸收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从而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不断增加。目前,全世界每年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到大气中的CO2总量折合成碳大约为6Gt左右;每年由于土地利用的变化和森林植被的破坏可能释放大约1.5Gt碳。而每年大气中碳的净增加量大约为2.0Gt,陆地生物圈吸收约1.7Gt。可见,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约有50%滞留在大气层中。假如由于矿物燃料燃烧所排放到大气中的CO2以每年2%的速率增长,到2040年前后CO2浓度就将达到550ppmv;若以每年1%的速率增长,则到2085年前后CO2浓度将达到550ppmv[2]。因此,引起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CO2的减排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2.CO2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现状及目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主要源于发达国家。主要是以美国为首。但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2%,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3]。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激增出现在20世纪5O年代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工业化国家GDP比1950年增长了2倍以上,但能源消费大多增长了3倍以上。到了2O世纪后期,发达国家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造成大量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发达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在1751—1860年的100多年里,人为CO2排放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产生的;1861~1950年的9O年间,发达国家的CO2排放占全球CO2累计排放的95%;直到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CO2排放的比例才开始增长[4]。从1951—20002年的50年里,人口不到全球20%的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总排放量的77%,仍是全球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排放者[4]。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2012年期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减少5%,欧盟减少8%。根据该公约公布的最新排放数据表明[1],发达国家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7319×1010t(CO2当量),2000年和2005年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6257×1010t和1.6465×1010t(CO2当量),分别较1990年降低了6.1%和4.9%。从总量方面看,似乎达到了《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少5%的要求,但其中主要的减排贡献来源于原苏联和东欧经济转型国家,这些国家因经济滑坡而出现了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幅降低,其降幅远高于5%的总体要求,从而平衡和掩盖了其他主要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发达国家(不包括经济转型国家)2000年和200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别较1990年的排放水平上升了7.6%和9.3%,出现了进一步增长的趋势。美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一大国,2005年的排放水平较1990年增加了16.7%;第二排放大国的日本增长了7.1%,加拿大则激增了54.2%。另一方面,欧盟2005年的排放水平则较1990年降低了4%,是发达国家中积极减排的代表,但仍较《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有一段距离。由此看出,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布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强调,在许多欧盟国家,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政治既定目标与现行的能源政策不符。平均起来,欧盟的实际减排仅为2%,而不是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8%。1990年以来,尽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每一美元产生的CO2排放量下降了1/4,但其碳排放总量却上升了1/4。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些发达国家对《京都议定书》所持的不同态度:美国一直以拖累本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等为由,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并试图以民间自愿减排的方式取代约束性减排;日本和加拿大等国与美国同属一个阵营,减排态度较为消极,并试图绕开或搁置《京都议定书》的限排约束;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处于全球领导地位,态度十分积极,减排也初见成效。在2009年12月7-18日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美国:减排4%目标亦难以承诺。奥巴马上任之初曾希望借助自己的超高人气,推动美国在哥本哈根会议前通过一项气候法案,尽管美国的承诺仅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仍有巨大差距。俄罗斯:俄罗斯总统宣布,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下降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在1990年至2020年期间,俄罗斯将保证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减少逾三百亿吨。欧盟:承诺于2050年减排95%。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试图重新确立自己的国际领导地位,指出如果哥本哈根峰会能够达成气候变化协议,欧洲将在2050年前削减高达95%的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年前减少30%。印度: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3日宣布,印度将在2020年前将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20%~25%。英国:2009年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28日发表《西班牙港气候变化共识:英联邦气候变化宣言》,强调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各方应该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发达国家应该对困难国家给予帮助,尤其是资金援助。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国会参议院2日却再度否决了澳工党政府提出的气候变迁法案,这使得澳总理陆克文将空手赴会。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大的煤碳出口国,澳人均排放量超过美国。提议未来十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0年减少5%到15%。中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5]。3.各国减排措施3发达国家为了履行规定的义务,制定了国家级的气候变化战略,但绝大多数政策和措施的着眼点都不是为了减缓气候变化,而是出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能源部门改革、提高能效、改善本国空气质量和减轻交通堵塞等目的。一些主要国家的减排措施如下:3.1)美国作为当时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美国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但近l0余年,美国政府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小布什就职第二周成立了国家能源政府规划小组。该小组于2001年提交了《国家能源政策》报告。这份报告对当时美国的能源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要为美国的未来提供可靠、经济并且环境友好的能源。2005年8月,小布什颁布了《能源政策法案》。法案的基本精神融合了能源、经济和环境三大要素,是美国当时范围最广、内容最丰富的能源政策。2007年7月,美国第110届国会发布了《低碳经济法案》。该法案的首要目标是到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2006年水平,2030年达到1990年水平;并完善碳交易,发展碳捕获技术,实现国际合作[6]。2008年11月,奥巴马在选举中胜出,成为美国新一届总统。奥巴马在竞选中多次提到要改变布什政府有关气候变化的保守政策。他提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水平,到2050年再减少80%.并且到2050年时,让全美国25%的能源来自风能、核能和清洁煤炭等清洁能源;创建后京都框架,重新开创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新时代;在国内启动“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美国从最初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到发布法案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新能源,到如今的创建后京都框架,这一历程反映出,美国政府重新认识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并推进了减少温室气体减排全球合作的进程[6]。3.2)欧盟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欧盟无论是在行动还是态度上都是积极的,并已初见成效。根据各成员国的具体情况,欧盟在不同水平上制定和实施了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减排措施主要针对减排潜力大且成本低的领域,重点是能源、民用和第三产业、工业和交通等领域;减排的主要途径是开发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提高化石燃料效率,使用低碳燃料和减缓电力需求,提高能效标准,利用高效、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欧盟内部建立了温室气体限排制度,各成员国均制定了高度透明和详细的国家减排分配方案,具体到各个行业和企业,对超额排放的企业进行罚款;通过减税或提供补贴等政策、措施,鼓励利用再生能源。另外,还积极推动碳交易市场,成立欧盟碳交易体系,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计划(EU-ETS)于2005年1月正式挂牌运营,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配额型交易市场[1]。3.3)日本早在2004年,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2050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提出具体的对策。2007年5月25号,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2007能源白皮书》。提出要在亚洲和世界范围解决能源、环境问题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强调运用自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节能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与亚洲各国的能源合作方面发挥主动性。2008年5月,该研究小组发布了《面向低碳社会的l2大行动》。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日本新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其中提出的目标是: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2009年4月,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发展[6]。3.4)中国中国也已经从科学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认识到了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并且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应对。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年7月,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国务院会议。l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提出中国能源发展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我国于2005年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在这个积极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08年底,我国风电发电量128亿度,比上年增加126.79%。4风力发电已经成为这场能源革命中的主要力量。我国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去年太阳能发电量达到1.1GW,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27.5%。此外,我国还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到2010年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争取达到16%等一系列目标[5]。4.减排技术及研究热点对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源头控制和后续处理,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增加碳汇技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海洋碳汇等),以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国外研究人员提出了“稳定楔”理论,即15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15种减排技术综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1]。(1)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强管理表现在提高燃料的使用效能、减少车辆的使用、降低建筑耗能、提高发电厂效能等方面。(2)燃料使用的转换,以及CO2的捕获与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