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摘要:知识经济时代赋予现代教育的是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使命,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根本理念,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必须从小经过启蒙、引导、培养而发展起来,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缓的责任。本文从树立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创新教育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有让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行为,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价值的同时,渗透创新教育。本文从树立创新意识、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创新教育进行了阐述。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它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意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求学生大胆求真、求新,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养成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型学生的基础条件,创新意识的产生是创新的起点,也是维系整个创新过程的内在动力,即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应选择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1]。1.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否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否活跃,创造欲是否强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民主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自于师生的课堂上的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一环节,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害怕教师的心理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各予已见,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积极、宽松的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动手操作。同时对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一定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学习氛围。1.2铺设创新的心理氛围谈起创新,学生往往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伟人做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3]。而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都有惊人的创造力。”现代创造学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不同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据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消除对创新的惧怕心理,告诉学生只要是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地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相对学生本人是第一次提出的,都是创新。教学时充分利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实和生物科学新成果,和学生共同探讨科学家是如何进行创新的、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例如,当异想天开成为事实的时候,1978年7月25日深夜时分,在英国曼彻斯特郊外的奥德姆总医院里,一个女婴的啼哭声划破夜空,震撼了世界……她就是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于1997年,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首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莉”羊诞生了。今天转基因技术广泛的的应用:优良动物育种------使转基因生物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在医药领域的方面------生产药用蛋白,为人类缔造了福音。21.3预留创新的时空领域现代的教育体制已逐渐由“以教师为中心”和注重单向传授,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80年代初,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这无疑给我们以启迪。在课程改革中,教育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转轨,生物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生物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素质,这是当今生物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去获取所需的知识。这不仅让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更有满足感、成功感,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可是未来生物人才须具备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学中要故意设计“空白”,给学生留有活动、思维、表现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经过初步加工形成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深度要切合课标的要求,削枝强干,把属于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创新余地,创新意识才能发展和巩固。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就提出解决一些重大问题的方法,但只要我们在传授知识时,精心设置教学情景,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动用各种感官进行深层次的思维,就能促使学生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做法。可能这种想法或做法,对于整个人类来讲不是第一次,但对学生个人来说却是新的。教师要给学生及时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3]。2在教学中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启迪创新思维。2.1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对具体事物感兴趣,且更热衷于实际生活现象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书本知识承载于实际生活现象中,通过引导变学生听教师讲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这时,不感到劳累和烦恼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思维潜能,积极发言的因素就会占主导地位。例如在“合理膳食”一课中,我将一张麦当劳快餐的广告展示给学生,顿时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同学们叽叽喳喳说出麦当劳、肯德基的广告语,有的学生做出了享受美味洋快餐的样子。于是我让学生说出喜欢吃洋快餐的原因。紧接着提出新问题“长期食用洋快餐对你有益吗?和一份家常饭菜相比,哪个更有利健康?”在我的引导、分析和学生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又争着发言,最终理解了平衡营养的意义,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2参与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对于自己充当角色的活动,这种兴趣会更加强烈。因此,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生活中的“活知识”。如讲完一节课后,我让学生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饮食习惯”时,考虑到学生往往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习惯习以为常,不能意识到它的危害性,我就请学生把生活中常出现的不良饮食习惯,编成小品上台表演,如边走边吃路边的臭豆腐,边吃边笑,狼吞虎咽,猛喝色素饮料等现象演得惟妙惟肖。针对这种表演,我引导学生从食品营养与健康角度去思考分析其危害,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注意,为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角色扮演,学生由于新奇而参与,由于急于表现而积极尝试,不再像以往那样无精打采,沉默不发,而是跃跃欲试,极大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克服学生学听得很苦、很累、枯燥乏味,和把功夫都用在强化重复性思维方面。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学会学习,使他的终身学习比较顺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2.3设计精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其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说的就是让学生动手又动脑的重要性。生物课后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画出洋葱鳞片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图、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鼠妇的生活环境等;多种多样的探究性作业,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社会实践、网上查询、浏览书籍报纸,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学中,除了各种课堂实验可满足学生的动手愿望外,还设计一些精巧的课外训练,如学写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活动、材料收集、探究活动等。在这一类活动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代教学是注重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课堂活力的教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在教师主导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形成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乐趣中进入知识境界,沉浸在无比的3欢乐中,从而,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3.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遇到了要解决的问题才引发出来,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发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才有获得独特思路的可能[4]。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问激趣,以问促思,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究,进行小组讨论,努力培养每位学生的表现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讨论、去总结,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都不是老师硬性灌输给学生的,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来的。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充满创造性,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使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自然、社会和生活。当然,学生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还得充当点拔者的角色,对有关问题加以适当的说明。如在《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1、根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当你渴了想喝水吗?)2、烧苗的原因是什么?(当你严重缺水时,嘴巴会干裂吗?)该如何补救?3、海滩地为何长不好水稻?……这些问题具有实践性、探索性,能诱发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质疑是指思维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不满足已有的结论,是思辨、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解决创造性问题的开始。“学贵有疑,疑则多思”,故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质疑,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学生的问题中去发现学生的可贵与不足,不要因为问题的荒谬的而不予理会。如在《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1.有的学生提出早餐空腹不宜喝牛奶、有的却说可以。2.有的认为早餐吃牛奶+面包比牛奶+鸡蛋更合理,对于这样的质疑,不能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说明学生有认真的去阅读课本的内容,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3.2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节中,。肾单位的结构是该章令初中学生感觉非常抽象和头痛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作合理安排的话,不仅可以化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在讲肾单位时,我先要求学生围绕肾单位形成尿液这一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尿液中生命活动废物和人体内多余物质只能由血液从全身各处运至肾脏,而要让肾脏把这些物质清除出血液的前提是肾脏中必须要含有大量可以让物质出入的毛细血管,为数众多的毛细血管缠绕成球状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肾小球的概念。肾小球中的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小分子蛋白质、尿素和氨基酸等物质离开了肾小球,这些物质中有一部分对人还有用,还不可以排出体外,它们必须被收集起来并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引出肾小囊的概念。为保证肾小球中的滤出物质全部成为肾小囊的“羹中之物”,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