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新教材中探究活动对师生产生的影响215007江苏省苏州中学生物教研组张翀摘要: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探究活动在师生教学观念和方式上的确产生了全面的变革,促使师生不断的学习和思考,开阔了思路和眼界,提高了自身的生物及其他学科的科学素养。关键词:探究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生物科学素养“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主要是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过程,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学会科学学习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请教访问,也可以进行实验观察,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讨论,最终解决问题。我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开展了一系列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开展探究活动对老师和学生会产生以下影响:1.探究活动促使师生“教”、“学”观念和方式产生全面变革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生物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故平时不动脑,不动手,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甚至还寄希望于老师划重点,出复习题。再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许多问题懒的去想,许多事情懒的去做。这些错误的观点和不良习惯成为了学习生物学的“绊脚石”。而有不少的生物教师也仅仅满足于将书本知识讲授给学生听,学生只要听懂记牢,就认为自己的教学取得了成功。其实生物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更是一个过程。教师应该通过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致同学》这一部分内容中,就有许多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如克隆技术、转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要求教师向学生解答,而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调查、收集各种关于科学、技术、社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去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了解生物学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完全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一个学期的探究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学习过程;构建了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竞争意识,主动精神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2.探究活动促使师生不断学习和思考全新教学模式的改变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留下了较大的活动空间,教师可以充分的发挥特长,创造性的组织实施教学,但这也意味着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讨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中资料分析“锡林郭勒和长白山气温相近,植被类型却不同,这是为什么?”一题时,就有学生疑问为什么长白山的降水比锡林郭勒多?又如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测量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奇怪的现象:同一时间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为什么会比草地的空气湿度还低呢?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空气的湿度为什么变化不大?同一地点中午的空气湿度为什么会比早晨的空气湿度还要大?……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使教师意识到要引导学生学好生物学,只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全面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意识到,科学的认识要通过实践——思考——再实践——再思考,不断反复地探究才能获得。3.探究活动促使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倡导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的素养。3.1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积累经验材料的方法(观察、调查、实验等)和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以及数学方法等。合理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是我们进行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调查各种生物,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身边的生物,记录他们所看到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并尝试对他们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在学习《生态系统》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环境状况,我又指导学生如何向相关部门咨询或从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收集资料。到后来在《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时,学生在不用老师的指导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完成调查任务,写出优秀的调查报告。此外,在许多“进一步探究”活动中,如:“探究我们在食物网中的位置”、“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吗?”、“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等问题,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以及通过亲自实践获得信息后的兴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3.2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探究技能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实际上是指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提出问题”包括发现问题和对问题的表述。“作出假设”应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注意假设的可检验性。“制定计划”要针对作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假设可以通过实验,也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查以及收集资料来进行。教材安排的一系列“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测量和计算到解读实验数据,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样能测量和计算各种物体的长短、解读类似的数据记录。而“推理”的训练则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的严密性。3.3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探究活动来说,它不是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作出假设后,自己通过寻找资料,调查研究、设计实验等多种方法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课中,有些同学的实验结果是鼠妇在光亮区和黑暗区的数量一样多,有些同学甚至发现光亮区的鼠妇数量多于黑暗区,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否定其实验结果,而是让学生分析实验过程的合理性和缜密性,力求从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提出重新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懂得了影响生物实验成功的因素很多,虽然有时我们的实验结果不一定和书本结论一样,但只要我们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善于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勇于改正错误,并获得经验,我们一样是成功的完成了探究活动。这就避免了学生为了保证实验数据与课本结论相符而出现的假造实验数据或结果的弄虚作假现象,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极有好处的。在最后《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一课中,课本要求学生进行全过程的设计。同学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基本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所设计的实验中变量控制方式多样,实验结果的测量方法也各有不同,学生思维开阔、缜密。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不少学生的设计非常完美科学,探究过程非常完整。特别是对照实验的变量控制的相当好,而且实验步骤的设计,以及已有知识的运用又很恰当,实验具有高度的科学严密性,实验的结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应该说他们设计的实验要比教参上的参考实验更严密,考虑的更周到。通过这次探究活动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不断的提高,我们的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我发现进行探究式学习,既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教育,教学效果好、效率高,也有利于科学方法的教育,是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好方法,同时,也渗透着科学态度等教育,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但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能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参考文献《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赵占良《关于课程目标的说明》刊于《试教通讯》2001年第1期人民教育出版社朱正威赵占良《致使用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的教师》刊于《试教通讯》2001年第1期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