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颅脑CT和MR检查新技术第一节磁共振成像(MRI)一、MRI的基本原理二、影响信号强度的因素1、质子密度2、液体的流动3、纵向弛豫时间4、横向弛豫时间5、脉冲序列6、磁共振对比增强7、磁共振血管成像三、正常组织和某些病理组织MR信号第二节弥散加权成像一、概述二、脑弥散加权成像的正常表现三、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四、弥散张力成像的临床应用第三节脑灌注成像一、脑CT灌注成像二、脑MR灌注成像三、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第四节氢质子磁共振波谱一、概述二、常见代谢产物氢质子波谱共振峰三、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应用第五节超声成像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1、M型超声2、B型超声3、频谱多普勒超声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5、实时三维超声二、组织回声的描述1、组织回声强度的描述2、组织回声分布的描述3、回声形态的描述4、某些特殊征象的描述三、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超声图像四、超声图像的观察与分析1、B型图像2、多普勒频谱3、彩色多普勒第六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颈部的正常影像解剖一、脑1、脑膜2、脑3、脑血管4、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二、脊髓三、头颈部1、眼部2、耳和颞部3、鼻和鼻窦4、咽喉部5、颈部第二章颅内钙化第一节生理性钙化一、松果体钙化二、脉络膜丛钙化三、大脑镰钙化四、基底节钙化第二节病理性钙化一、脑囊虫病二、脑结核病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四、结节性硬化五、外伤后颅内钙化六、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七、放射治疗后颅内钙化八、大脑半球肿瘤钙化第三章颅内出血的CT和MR表现第一节概述一、颅内出血的CT表现二、颅内出血的MR表现三、颅内出血的鉴别诊断1、CT的鉴别诊断2、MR诊断出血应考虑的鉴别诊断第二节脑实质内出血一、高血压性脑出血二、动脉瘤伴发出血三、脑血管畸形伴发出血四、出血性脑梗死五、脑淀粉样血管病伴发出血六、脑肿瘤合并出血七、脑部感染性疾病合并出血八、外伤性脑内血肿九、弥漫性轴索损伤第三节硬膜下血肿一、慢性硬膜下血肿二、急性硬膜下血肿三、硬膜外血肿第四节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蛛网膜下腔出血二、脑室内出血第五节(附)一、硬膜外积脓二、硬膜外积液三、硬膜下积脓四、硬膜下积液五、蛛网膜下腔积液第四章脑室扩大的影响学特征第一节解剖第二节局部扩大的侧脑室一、局限性脑萎缩1、外伤后脑萎缩2、脑梗死后脑萎缩3、感染后脑萎缩第三节一侧侧脑室扩大一、正常变异二、一侧大脑半球萎缩三、一侧室间孔阻塞四、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第四节双侧侧脑室的扩大一、普遍性脑萎缩1、与年龄有关的脑萎缩2、阿尔茨海默病3、帕金森病二、大脑先天发育异常1、前脑无裂畸形2、无脑回和巨脑回3、胼胝体发育不良第五节三脑室及侧脑室同时扩大一、导水管狭窄二、小脑扁桃体下移畸形第六节全部脑室扩大一、交通性脑积水二、正常压力性脑积水三、四脑室出口阻塞四、四脑室内囊肿第五章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第一节解剖第二节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HO,2000)第三节神经系统肿瘤的影像学一、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二、多发性胶质瘤三、恶性黑色素瘤四、环形强化型转移瘤第六章鞍区病变第一节解剖第二节鞍上病变一、囊实性病变二、实质性病变1、视交叉胶质瘤2、下丘脑胶质瘤第三节鞍旁病变一、脑膜瘤二、三叉神经瘤三、痛性眼肌麻痹四、颈动脉海绵窦瘘五、海绵状血管瘤第四节鞍内病变一、垂体腺增大1、垂体腺瘤2、垂体腺良性增生二、鞍内囊性病变1、空泡蝶鞍2、非肿瘤性鞍内囊肿三、垂体发育异常第五节囊性病变一、皮样囊肿二、蛛网膜囊肿第六节脂肪瘤第七章小脑角区占位病变第一节解剖第二节实质性肿瘤一、听神经瘤二、三叉神经瘤三、面神经瘤第三节囊性占位病变一、表皮样囊肿二、脑脓肿第八章小脑及四脑室区占位病变第一节解剖第二节小脑及四脑室区占位病变一、髓母细胞瘤二、室管膜瘤第九章松果体区占位病变第一节解剖第二节松果体区占位病变一、生殖细胞瘤二、松果体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三、转移瘤第十章侧脑室占位病变第一节解剖第二节侧脑室占位病变一、脉络丛乳头状瘤二、室管膜瘤三、血管畸形第十一章大脑半球非肿瘤性病变第一节感染性疾病一、化脓性脑炎二、脑脓肿三、急性单纯疤疹病毒脑炎四、肿瘤样病毒脑炎五、结核瘤及结核性脑脓肿六、真菌感染七、脑襄虫病第二节结节病第三节脑梗死第四节放射性坏死第十二章颅内囊性病变第一节脑实质内囊肿一、良性非肿瘤性脑实质囊肿二、脑包虫病三、囊性脑转移四、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第二节脑室内囊性病变一、三脑室胶样囊肿二、脑室内脑囊虫病第三节透明中隔囊性病变一、透明中隔囊肿二、透明中隔囊虫第四节脑外囊性病变一、蛛网膜囊肿二、Dandy-Walker's综合征三、囊性脑膜瘤四、肠源性囊肿第十三章环形强化和脑膜强化第一节环形强化一、恶性胶质瘤二、转移瘤三、脑脓肿四、脑结核五、脑真菌感染六、脑出血吸收期七、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第二节脑膜强化一、颅脑手术后二、化脓性脑膜炎三、肉芽肿性脑膜炎四、硬膜下和硬膜外积脓五、脑膜瘤六、低颅压综合征第十四章脑室周围带状病变一、室管膜炎二、脑室周围间质性水肿三、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四、多发性硬化第十五章脑干病变第一节解剖第二节脑干病变一、胶质瘤二、脑干梗死三、脑干出血四、脑干脓肿五、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六、基底动脉动脉瘤七、橄榄桥脑小脑萎缩八、肌萎缩侧索硬化九、Wallerian's变性十、进行性核上麻痹第十六章脊髓病变第一节解剖第二节脊髓肿瘤一、室管膜瘤二、脂肪瘤三、神经鞘瘤第三节脊髓非肿瘤性病变一、急性脊髓炎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三、多发性硬化四、视神经脊髓炎五、脊髓损伤六、脊髓空洞积水症七、动静脉畸形八、放射性脊髓炎九、脊髓脓肿十、脊髓梗死十一、结节病十二、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第四节脊髓发育异常一、脊髓低位二、终丝增粗和脂肪变性三、脊髓纵裂第五节脊髓外硬膜下肿瘤一、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二、脊膜瘤三、转移瘤第六节脊髓外硬膜下囊肿一、蛛网膜囊肿二、肠源性囊肿第七节脊髓外硬膜外病变一、肿瘤性病变1、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2、淋巴瘤二、非肿瘤性病变1、海绵状血管瘤2、硬膜外脂肪增多症8、神经根鞘囊性扩张3、小关节周围滑液囊肿4、椎间盘突出5、特发性肥厚性硬脊膜炎6、黄韧带肥厚7、后纵韧带肥厚第十七章基底节病第一节解剖第二节炎症或变性性疾病一、肝豆状核变性二、亚急性坏死性脑病三、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四、一氧化碳中毒五、脑血管病六、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七、Huntington's病八、帕金森病九、获得性肝性脑部变性第三节基底节钙化一、特发性钙化二、家族性钙化三、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四、脑白质病第四节基底节铁质沉积增多第十八章脑白质斑点状和斑片状病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脱髓鞘性疾病一、多发性硬化二、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三、同心圆性硬化四、弥漫性硬化五、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六、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第四节髓鞘形成不良性疾病一、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二、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三、海绵状变性第三节中毒引起的脑白质病一、原发性胼胝体变性二、化疗引起的脑白质病三、驱肠虫药引起的脑白质病第六节脑血管病一、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三、多发梗死性痴呆四、高血压性脑病五、烟雾病第五节老年脑一、皮质下白质和基底节区小变性病灶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第七节其他原因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二、脑灰质异位症三、红斑狼疮性脑病四、放射性脑白质病第八节正常变异第一章颅脑CT和MR检查新技术第一节磁共振成像(MRI)一、MRI的基本原理二、影响信号强度的因素1、质子密度2、液体的流动3、纵向弛豫时间4、横向弛豫时间5、脉冲序列6、磁共振对比增强7、磁共振血管成像三、正常组织和某些病理组织MR信号第二节弥散加权成像一、概述二、脑弥散加权成像的正常表现三、弥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四、弥散张力成像的临床应用第三节脑灌注成像一、脑CT灌注成像二、脑MR灌注成像三、脑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第四节氢质子磁共振波谱一、概述二、常见代谢产物氢质子波谱共振峰三、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临床应用第五节超声成像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1、M型超声2、B型超声3、频谱多普勒超声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5、实时三维超声二、组织回声的描述1、组织回声强度的描述2、组织回声分布的描述3、回声形态的描述4、某些特殊征象的描述三、人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超声图像四、超声图像的观察与分析1、B型图像2、多普勒频谱3、彩色多普勒第六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颈部的正常影像解剖一、脑1、脑膜2、脑3、脑血管4、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脑池二、脊髓三、头颈部1、眼部2、耳和颞部3、鼻和鼻窦4、咽喉部5、颈部第一节磁共振成像(MRI)一、MRI的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又称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NMRI),它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发生共振产生的信号来成像,以显示人体层面解剖和某些病理、生理变化的成像方法。MRI是一种无创性的成像方法,没有电离辐射损伤。近年来MRI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检查范围包括了全身各个系统,除了显示人体的解剖结构外,还可以从多方面显示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状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MR)信号可来源于一类原子的原子核,如1H、13C、23Na、31P、39K等,但目前医学MRI主要是利用在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氢(1H)原子核(质子)来成像。氢质子并非处于静止状态,而是沿自身轴不停的旋转运动,称为自旋。质子带有正电荷,其自旋可在周围产生一个小磁场。在一般情况下生物体内质子呈无序排列,故无外观磁性。生物体进入强磁场后,氢原子核则按外磁场方向顺序排列,生物体则被磁化。此时若向人体局部发射特定频率的短促无线电波,也称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pulse,RFpulse),对按磁场方向排列的质子进行激发,这些质子可吸收RF的能量而发生排列和振动幅度的改变,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后,则发生变化的质子又恢复至原来的初始状态,这个恢复的过程称为弛豫(relaxation),恢复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在弛豫的过程中,质子所吸收的能量又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电磁波即为MR信号。由于人体器官、组织或病变的成分、分子结构和质子含量的不同,所释放的MR信号强弱不一,接收这些信号并经过一定的计算机处理就可得到由黑白灰阶组成的MR图像。二、影响信号强度的因素CT图像上的对比度取决于所检查的组织和器官的密度,而MRI图像上的对比度取决于所检查的组织和器官的信号强度。影响信号强度的有以下因素:1、质子密度医用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氢原子核即质子来成像,所以生物体单位体积内可发生磁共振的质子数量越多,产生的MR信号就越强,反之,含质子少的区域(含气腔、骨皮质)则不产生MR信号,或信号很弱。主要利用组织质子密度的差别形成的图像称质子密度加权像(protondensityweightedimage,PdWI)。2、液体的流动在常规的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上,正常流速(10cm/s)的血流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弱的信号,称为流空效应。这是因为快速流动的血流中的氢质子在选定的扫描层面内停留时间太短,一个完整的射频脉冲尚未结束,还未激发出MR信号,氢质子己经流出该层面,从而收不到MR信号。涡流也是流空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血流却呈现为高信号,如采用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多回波序列中的偶数回波血流及流入性增强效应。利用流空效应及流入性增强效应可行磁共振血管成像。3、纵向弛豫时间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relaxationtime)指RF停止后质子发生的变化在纵轴方向(即主磁场方向)上恢复至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简称T1。水的T1长,脂肪的T1短。T1短的组织纵向磁化恢复得快,信号就强,反之信号就弱。主要利用组织T1的差别形成的图像称T1加权像(T1weightedimage,T1WI)。4、横向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relaxationtime)指质子发生的变化在横轴方向恢复至初始状态所需的时间,简称T2。水的T2长,脂肪的T2也长,T2长的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