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地金钥匙。根据这样的理念,书本上的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发现规律。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地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高老师的课一开始就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生材料让学生初步感知交换律的模型,为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做了铺垫。然后她以一句“在数学中,也有交换位置”顺其自然的引入新课内容,先给学生一个加法交换律的大概框架,让学生形成一种猜想,再将学习材料提供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本来,我以为到这这个学习内容就结束了,但是高老师不是,她接着又追问了一句:减法、乘法、除法它们有交换律吗?简单的一个问题又把整节课推向了另一个高潮,从而引出了乘法的交换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总结,这是本节课的亮点。确实,针对《交换律》本身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根据教材安排的课时下来,比较费时,同时也使得学生对于这种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有意无意的在应用了的规律的探究提不起兴趣,像高老师这样的安排,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结论印象会更加深刻。在练习设计上高老师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是用加法交换律把算式填写完整,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将三个加数相加,可以怎么来交换加数的位置。第三层次,简便计算,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算式中的应用,使知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