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农村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的实验方案一、问题的提出所谓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慢慢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不自觉、下意识的重复同一动作所致,另一种则是通过有意识地练习达到的。这就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通过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不良的习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人,良好习惯是人的重要内涵,它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良好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可塑性极强,渴望于在对社会的认识中完成自己的世界观,引导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旦具备了良好习惯,不仅有助于人类文明的延续,有助于优良校风的形成,也将使青少年本人受益终生。无数的事业成功者和伟人的人生履历都昭示了这一朴素的真理。习惯教育对青少年身心的发展有着特别的重要性。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一些习惯,是在一定的年龄形成的。错过该年龄段,再加以培养,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青少年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是施教的最佳期。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文明礼貌等习惯,不仅对他们现在的和谐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2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也会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习惯教育,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习惯教育不仅仅是德育范畴的内容,而且也包含着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内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联系的。所以不应把习惯教育仅仅理解为贯彻中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而应把它提高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上去认识。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是儿童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并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大脑的可塑性很大,模仿性和记忆性都很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对获得知识的兴趣浓厚。这正是逐步养成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和最佳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产生迁移的作用。如:有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的形成,高尚情感的培养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迁移促进作用。并能迁移到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成为一个时时处处比较自觉、办事细致认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公德、讲究精神文明的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卫生3面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总之,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培养生活习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广大青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在整体上有了质的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青少年儿童中,独生子女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尤其是我们学校地处城郊地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于孩子的日常行为管理较差,学生日常卫生习惯以及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家长大部分是外地务工人员,或者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所以,体现在学生身上问题就比较多。例如我校低年级学生个人卫生总是很差,常年不洗澡,不定期更换衣裤,孩子自己洗脸,经常是洗了脸,不洗脖子,不剪指甲,不洗头。到校仪表不整。中高年学生学习卫生习惯较差,书不包书皮,刚开学没几天书本就弄脏掉页,书包,书桌内杂乱无章。还有乱丢纸屑,不爱护环境卫生等不良习惯,中午吃饭也不洗手,不带四带(抹布、手绢、水杯、餐具)这些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这些不良习惯也给学校日常生活环境管理带来不利因素。另外,因为一些家庭条件稍好一些的孩子,从小生长在蜜罐里,接受的完全是父母、长辈、亲朋好友的爱,过着4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挫折。连上学、放学的书包、行李都是由六亲包办收拾,因此,这些在爱河中泡大的小皇帝普遍出现生活无规律、行为霸道、不懂礼貌、丢三落四、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意志薄弱、孤僻胆小、个人卫生差、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加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化和一些宣传媒体的渗透都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生活习惯较差、贪图享受、盲目追求、自以为是等。使学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由此可见,当今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情况,结合本校实际,针对学生存在不良行为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为使学生能自觉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及个人卫生意识,我校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入手,把行为习惯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尝试通过课内与课外等各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总课题方案,我校将参与实施课题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子课题: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健全人格,而健全人格必须以一系5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因此,我校要从课题为研究依据,坚持常抓不懈的原则,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切入点,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少年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为大方向来探讨小学养成教育模式,从而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在新时代条件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少年儿童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以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健康人格,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二、理论根据1根据教育的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把教育本质理解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成长的道路。习惯对人极为重要。而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运新形成的一种行为定势。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事实上,我们的前辈们早已做了艰辛的努力和不懈地探索。国外,许多教育专家对良好行为习惯作了精辟的论述。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马申斯基指出:“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6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文明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2根据本校情况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失地农民的子女和外来打工的子女,社会和家庭环境都比较复杂.虽然好多农民已由农民转变成了城市居民,但是他们的一些不良文明习惯依然没有多大改善.另外,我们外来人员又非常多,总体情况并不理想.应该说我们学生所处的家庭和周围环境都比较差,尤其是文明行为方面以及卫生习惯,对我校学生的不良影响比较大。在我校校园里,学生的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1、乱抛纸屑现象严重,尤其是到放学前和中午校园环境更是面目全非,牛奶袋纸屑漫天飞,另外,在各班包干区与包干区的交界处经常出现“三不管”区域;2、课间追逐打闹、大声喊叫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尤其是男同学;3、破坏绿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时常看到课间有学生在花坛间跑动,践踏草坪;4、爱护公物方面也不尽如人意,雪白的墙壁上一眨眼就留下了一连串的脚印,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5、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较差。这些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我校实际出发,让我们深感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也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7长的必要保障。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因而对小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生家长绝大部分是失地农民和外来打工者,在这些家长的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倾向:重智育,轻德育。学生家长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为此,我校提出了该课题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要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目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纠正农村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向优秀的人学习,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3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定。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否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培养起良好的习惯与健康的人格成了决定孩子能否学好知识,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本保证。也可以说,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好习惯导致成功,坏习惯导致失败,己经成为他们成长的规律。三、条件保障a)经费保证。设立科研专项资金,保证经费技入。8b)研究资料及网络保证。c)组织保证。d)人员保证。e)时间和培训保证。四、实验目标1、培养目标首先,要体现时代要求和农村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的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验,探索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改变育人环境,以校园环境的正面影响去抵制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其次,通过研究和实验,让学生逐步养成讲究卫生、美化环境,真诚友爱、文明礼貌,文明守纪、热爱劳动的文明行为习惯,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培养目标指标具体培养目标★个人生活习惯方面衣着整洁,勤洗澡,勤洗手,勤换衣物,早晚能刷牙,培养学生正确的洗漱习惯。仪表整洁端庄。书写、阅读卫生,坐立行的姿势正确。学生能正确地做眼保健操。★家庭生活习惯方面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时间。提高生活技能和智力能力。学会帮助家人做力所9能及的家务活。珍惜金钱,不大手大脚花钱,不娇宠,不任性,具有独立性,不追求享受,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与能力。校园生活习惯方面节约水电,节约一切能源,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课间宜进行有意义的活动,不奔跑追逐,不大声叫喊。爱护学校公共财物,保护学校花草树木。文明礼貌,尊老爱幼,会使用文明用语。爱劳动,懂得爱惜,珍惜劳动成果。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积极参加值日生工作和学校大扫除,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能避开生活中潜在危险,建立起安全意识。坚持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2、科研目标(1)通过研究和实验,逐渐提高我校教师科研能力。(2)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抓实践活动,优化教师的科研能力。(3)教师对课题研究整体感知和初步操作基础上,着眼于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和创新性,以提高全体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坚持科研持续性。(4)抓一体化管理,升华教师教育科研情感。10(5)让教师体味到科研成功之愉悦,另一方面在愉悦中生发对科研挚爱之情。3、工作目标(1)充分发挥学校生活管理作用和老师队伍的管理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阵地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生活习惯的主题宣传、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意识。(2)课内与课外结合,齐抓共管,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结合学生实际,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教育的方式体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更具体化特色。(4)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卫生习惯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深入研究行为习惯与人格发展的关系,促使人格健康发展。(5)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生活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五、研究内容本课题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个人生活习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