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13-1教学卫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教学卫生HealthofEducationProcess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教研室白春玉电话:62215713邮箱:chunyubai@163.com教学卫生的任务是:从卫生学角度出发,研究各项教育措施对不同年龄期儿童少年脑力和体力工作能力,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根据身心发育的年龄特点,脑力和体力劳动生理以及心理卫生知识,提出组织教育过程的卫生要求,排除或控制不良的影响因素,以防止脑力和体力负担过重,避免疲劳发展为过劳,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卫生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卫生、作息制度卫生、劳动教育卫生、体育卫生以及对各种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等。第一节教学卫生一、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及卫生意义二、脑力工作能力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三、学习负荷评价四、作息制度卫生一、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及卫生学意义1、优势法则:(dominantrule)2、始动调节:(initialregulation)3、动力定型:(dynamicfinalization)4、镶嵌式活动:(mosaicsituation)5、保护性抑制:(protectiveinhibit)1.优势法则(dominantrule)皮质能从机体受到的大量刺激中,选择最符合自身目的和兴趣的一些刺激,在脑皮质引起强烈的兴奋区域称为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的特点:兴奋性高于其他区域;可将大脑皮层其他部位兴奋灶的兴奋性吸引过来加强自身的兴奋度;抑制其他部位的兴奋性。卫生学意义:年龄越小,有意注意时间越短,优势兴奋灶持续时间也越短,因此,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教学时间应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与生物的适应性、目的性和趣味性有关,因此,在学习时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优势兴奋灶,提高学习效率。2.始动调节(initialregulation)学习开始时脑皮质的工作能力从低到高逐步进展,此现象称为始动调节。卫生学意义:在安排学年、学周、学日的教学、劳动、体育锻炼等方面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增强。3.动力定型(dynamicfinalization)当身体各内外条件刺激按一定顺序重复多次后,皮层上兴奋、抑制过程的时空关系将相对固定,这种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按一定先后次序和强弱配置而构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称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形成通常分为三个时相第一时相的特征:兴奋过程扩散。第二时相的特征:兴奋过程逐渐集中。第三时相的特征:动力定型的巩固、完善和自动化。卫生学意义:年龄越小动力定型越容易建立,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已经建立的动力定型,不要轻易改变。因为这会造成儿童神经细胞的巨大工作负担,对年龄小的儿童可以引起不正常反应,甚至可导致高级神经活动的病理反应;动力定型不全是好的。4.镶嵌式活动(mosaicsituation)人从事某项活动时,皮质只有部分神经细胞群处于兴奋状态,其他部分则处于抑制状态。形成兴奋区与抑制区、工作区与休息区互相镶嵌的活动方式,称为镶嵌式活动。卫生学意义: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中,注意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方法的课程轮换;合理安排一节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注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交替进行,学习和休息交替进行。5.保护性抑制(protectiveinhibit)皮层的功能活动必然伴随能量的消耗,功能损耗引起恢复过程加强,工作能力增加,继续工作,损耗恢复,工作能力下降,出现保护性抑制,休息则恢复;继续工作则过劳。一旦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损耗超过其功能限度时,大脑皮层反馈性地进入抑制状态,称为保护性抑制。卫生学意义: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学生早期疲劳,及时组织休息以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避免过劳。二、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一)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学日中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类型:Ⅰ型:学日开始后工作能力逐渐升高,约两小时后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午间休息后回升,然后逐渐下降;学日末时,下降到略低于学日开始时的水平。Ⅱ型:与Ⅰ型相似,区别在于学日末出现终末激发现象。Ⅲ型:表现为工作能力从学日开始到学日末持续性升高。Ⅳ型:与Ⅲ型相反,表现为工作能力迅速地下降。终末激发(finalarouse):学习日末时因即将到来的休息性活动引起前驱性兴奋增高,而使工作能力略有回升,称为终末激发。Ⅰ、Ⅱ型是理想的神经类型;Ⅲ、Ⅳ型是不良的神经类型。在学周、学期、学年中脑力工作能力变化?(二)影响脑力工作能力的因素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遗传、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生活条件、情绪和学习兴趣等。三、学习负荷评价(一)疲劳、疲倦和过劳(Fatigue,tirednessandexcessivefatigue)(二)学习疲劳的表现(Expressionoflearningfatigue)(三)学习疲劳的评价(Appraisaloflearningfatigue)学习负荷(learningload):是指学习时脑力工作的强度和时间。影响学习负荷的因素:除学习内容的难度、数量和学习时间外,还有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一般用学习时间(learningtime)为指标来评价学习负荷。(一)疲劳、疲倦和过劳(Fatigue,tirednessandexcessivefatigue)疲劳(fatigue):是在过强、过猛的刺激,或刺激强度虽不大但持续长时间的作用下,脑皮层细胞的功能消耗超过限度时所产生的保护性抑制。疲倦(tiredness):不同于疲劳,疲劳是客观的生理现象,疲倦是主观感觉。过劳(excessivefatigue):因疲劳的长期延续导致慢性疲劳并进一步发展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况。(二)学习疲劳的表现(Expressionoflearningfatigue)早期疲劳(earlyfatigue)的特点:优势兴奋灶的兴奋性降低,不能实行对周围区域的抑制,即出现所谓的内抑制障碍或兴奋的泛化。显著疲劳(significantfatigue)的特点: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加深、扩散,表现为兴奋过程和内抑制过程都减弱或发生障碍。全身症状:记忆、思维全面障碍;情绪变化;体征表现。反应与刺激的强度法则:早期疲劳出现均等相破坏,对强弱刺激反应一致;显著疲劳出现反常相破坏,强刺激弱反应,弱刺激强反应,或强弱刺激都不反应。内容早期疲劳显著疲劳机制兴奋过程泛化而致兴奋和抑制过程均减弱内抑制过程减弱行为多动打呵欠、瞌睡条件反射试验错误错误或反应时间长、反应量且反应时间长、反应量剂量作业试验错误或工作速度错误且工作速度反应与刺激的均等相反常相强度法则早期疲劳与显著疲劳的区别(三)学习疲劳的评价(Appraisaloflearningfatigue)学习疲劳评价方法选用原则:1.能直接反映大脑皮层的功能状况;2.能评价疲劳的不同阶段,早期发现疲劳;3.方法简单易行,不增加其脑力负担,便于现场使用。常用方法:1、体征与行为观察法2、教育心理学方法3、生理学方法明视持久度、临界闪光融合频率4、生理-教育心理结合法剂量作业试验(dose-worktest)运动条件反射法(action-conditionedreflectivetest)体征与行为观察法:直接观察法:观察学生的靶行为。间接观察法:采用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疲倦的感觉。健康调查法:常见病的患病率,生长发育状况。教育心理学方法:通过检查学生在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和思维能力方面的变化,间接反映疲劳的发生。如:短时记忆量法短时记忆量法:脑力工作能力下降而疲劳出现时,大脑皮层对信息的编码和贮存能力下降,表现为记忆量的减少和记忆时间缩短。计算默对率,默对率下降,可表示疲劳出现,但不能区分是早期疲劳还是显著疲劳。也可计算全体受试者的疲劳发生率或平均默对率,作为集体评价指标。生理学方法:间接的生理学方法:可通过测定明视持久度、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等视觉功能变化,来间接反映脑力工作能力水平。直接的生理学方法:皮肤电活动测定、脑电图测定、条件反射测定、血、尿儿茶酚胺类物质测定。明视持久度:是指眼睛注视视标的明视时间与注视总时间的比值。立体方块图正“品”倒“品”临界闪光融合频率:也称闪烁光融合临界频率,从闪光感觉到融合感觉(或相反)变化瞬间的闪烁频率,即为闪烁光融合临界频率。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剂量作业试验:在限定时间内让受试者完成指定的作业,根据其完成作业数量和产生的错误,判断高级神经功能状态。主要指标:工作速度和错误率。可区别疲劳的时相。评价:剂量作业实验结果类型评价结果评价指标Ⅰ良好速度错误率Ⅱ不变速度、错误率不变Ⅲ早期疲劳速度或错误率Ⅳ显著疲劳速度且错误率剂量作业测定表运动条件反射法:也称语言强化运动条件反射法。以光和声为直接刺激,结合语言指示的强化,形成手指或脚趾按压的运动效应。具体方法:视觉运动反应时、听觉运动反应时。主要指标:反应时和错误次数。可区别疲劳的时相。运动条件反射法:运动条件反射法:四、作息制度卫生(自学)(Hygieneofdailyregime)本节课重点、难点:重点:1、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2、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3、疲劳、疲倦和过劳的概念及学习疲劳的评价。难点:1、结合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理解学日中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2、学习疲劳评价的常用方法思考题:1、学习疲劳的概念。2、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特性及卫生学意义。3、动力定型形成的三个时相的特征。1、学日中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5、学习疲劳评价方法选择的原则。6、学习疲劳的表现及评价方法。7、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负荷。8、结合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特性理解学日中脑力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