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1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单元分析】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第一单元的特点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下设4课: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比如: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方式一:谈话法“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课,在教学时,可以使用谈话法。师:“我是大家的历史老师,从今天开始,我给同学们上历史课,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历史吗?”生1:“历史就是这本书!”有位同学站起来拿着课本大声说。生2:“历史就是《思想品德》”一位学生看来对小学时的《思想品德》记忆深刻。生3:“历史就是稀……”后面的一位同学说了句粗话,全班哈哈大笑。第一堂课宽容点吧,我也笑起来。师:“‘历史’有两个字组成,一个是‘历’,一个是‘史’,谁能用‘历’组一个词?”我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生:“经历”、“历来”。看来学生的词汇也不多。师:“经历、历来是什么意思呢?”生:“已经过去了!”沉默了一会,有个学生大声地说。师:“对,‘历’就是过去的意思,‘史’就是‘事情’,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牢牢抓住了。方式二:图片显示法向学生展示一组旧中国,特别是晚清王朝时期,中国民众的图片:男子长长的辫子,女子的三寸金莲小脚,面黄肌瘦的鸦片吸食者,等等。由此,中国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东亚病夫”。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他们来到中国,是向中国传送文明的。殊不知,当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时,他们的祖先还没有出现呢!那么中国民族的祖先又是如何生活的呢?由此导入。方式三:实物(家谱)导入老师带来一本家谱,可以使自家的,也可以是借的,向学生展示,然学生发表对家谱的认识,老师一辈一辈向上说……最后导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其他建议见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参与者:陈集二中徐爱香【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回答1-2题:注意:时间不能忘了“约”字。2.元谋人使用什么工具?他们能吃到熟食吗?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使用简单的石器。一种说法:(老师以此种说法为主)能吃到熟食。根据是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另一种说法:(老师简单介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虽然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但这并不能证明这是元谋人主动使用火,也许是雷击而起的火,因而留下了火烧的痕迹。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注意:(1)学生看书时,向学生说明,生产工具后就一个空。(2)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天然火。也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天然火。(3)提示旧石器时代。【共同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1.我国伟大的首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让学生先看教材第三目“山顶洞人”注意:(1)解释人工取火比天然火有何优越。(不用保存火种、可以随时取火等)原始人类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用火北京人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磨制石器和骨器等会人工取火3.北京人距今年代:约70—20万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体质特征①有猿的特征,但能直立行走。②手发展较快。③下肢和大脑发展缓慢。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生产和生活生产工具:打制石器。(也可以是石器)用火:使用天然火。生活方式:由于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我来回答!1.元谋人距今年代:约170万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老师让我来说!(2)怎样人工取火?(钻燧取火,进一步解释燧石;另一种说法就是钻木取火。)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1)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地;(2)大河流域多,沙漠戈壁地区少。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沙漠戈壁地区少?学生可能会回答: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恶劣。【归纳整理】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网络图。可以让学生看老师的板书提纲;也可以领着学生再列一遍板书提纲;也可以把板书提纲擦一部分,留一部分,让学生爬黑板。最好别让学生直接到黑板去做;也别留在课下,留在课下不会起到作用。【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老师最好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选择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一)选择题1.(2010·湖南邵阳)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2010·山东威海)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1.8万年的远古人类,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3.(2010·湖南岳阳)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4.(2010·广东深圳)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5.(2010·湖南湘潭)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