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33号钟斯影【学习目标】1、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2、概括全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归纳本课词类活用的类型、古今异义字和通假字等。4、归纳本课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别动句和省略句。5、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优秀品质。【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学习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很多的人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之前大家都预习过了《烛之武退秦师》,那么现在就由我来为大家上下《烛之武退秦师》这么课。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板书)之前大家都有预习我们知道这篇出至《左传》,这里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左传》这本书《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其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他和其他古代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当当只是英雄和君王的传记。而这次要讲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的一篇。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全文,在他诵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一些问题1既然这篇文章叫烛之武退秦师,那么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2.烛之武是怎么退秦师的?3.最后结局怎么样?在读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能对这篇文章的大概和整体形成一个了解。这位同学读得很认真,那在同学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容易错的读音氾(fàn)南第一段佚(yì)之狐第二段开头夜缒(zhuī)而出第三段开头亡郑以陪(pèi)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é)秦第三段末尾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第一段:秦、晋围郑现在我们来讲解第一段: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1.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第一段讲了什么内容?甲:…………………….师:(稍等一会)很好,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围攻郑国,这句话在这里写出了当时的形式,“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同学们这里的贰是什么意思。甲: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师:(若无回答)这里是指一方面怎样另一方面怎样。这句则是交代了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其实在历史上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这里的隐含信息就是秦可以争取);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里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意思的。这句则是写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大家可以看这形式图(事先画好的)两个国家的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两国是分兵驻扎.那么秦晋两国不是同盟吗?而他们却“分别驻军”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甲:……………………………师:其实作者写两军分兵驻扎是为了表明下文的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这里是为下文做铺垫。同时也为下文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只有不信任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所以说在看似凶险的危机下,并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秦晋郑第二段:临危受命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文章一开始没写烛之武而写佚之狐,这里的佚之狐有什么作用?甲:……………………师;这位同学说得不错,这里写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是为了表明其的重要性,从侧面的烘托出烛之武的价值,大家都看过电视剧都知道英雄往往是最后出场。就是为了提升其价值,被佚之狐这么一说其价值性明显的提高了。师:公从之。郑伯答应了,郑伯答应了那烛之武有没有答应呢?甲:…………(无视)师: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推辞了,“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从烛之武这句话大家可以看出他的情绪是怎样的?甲:………………………………..师:很好,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在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早年没有得到重用现在危机时刻才想到他,心里不免有些牢骚。师:既然烛之武不答应那么郑伯又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呢?同学们接着看师: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大家注意下郑伯在这里称烛之武为子,谁知道子是什么意思?甲: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师: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大家可以看注解。用子这表明郑伯对烛之武的一个态度:恭敬。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句则是写郑伯对烛之武主动道歉,要知道郑伯当时可以一国之君,他向烛之武道歉。这表明什么啊?师:表明其态度的诚恳。我们接着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见还烛之武没有答应,郑伯话锋一转。用郑国和烛之武自身的利益来说服烛之武。烛之武答应了么?师:许之,答应了他。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爱国之情。师:烛之武经过郑伯的说服答应他去说服秦君,那他又是如何说服秦君的呢?大家请看第三段。第三段:说退秦师1.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翻译:夜晚用绳子吊下烛武出城。(烛武)拜见秦王说道:“秦、晋围郑,郑国当然知道(自己)要灭亡啦。如果灭郑国有利于您,那就辛苦您的部下(也值得)了。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边远的地方当做边邑,您知道他的难度,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您的实力的削弱啊。如果(您和您的部下)住在郑国让我们尽东路上的主人,往来的使者,困乏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而且您曾经赐予晋国(粮食),(晋国)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这是您知道的啊。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还请您考虑。”秦国国王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驻防(氾河南岸),(自己率大部队)回国。师:夜缒而出。谁能翻译下这句是什么意思甲:夜晚用绳子吊下烛武出城。师:那他为什么要夜晚用绳子出城呢?为什么不走城门?甲:………………….师:没错,这里“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势之严重。秦、晋已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这时,郑国的命运将取决于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进一步突出了烛之武的重要性。师: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武)拜见秦王说道:“秦、晋围郑,郑国当然知道(自己)要灭亡了。烛之武不是要说服秦君么,那他为什么要说郑国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呢?甲:……………师:烛之武这里这么说是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板书)。一般说来,敌我谈判,双方都有戒备,只有尽快消除对方的戒心,才有可能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现在这情况很明显,两大国围攻一小国,秦君占尽优势,可以说是锐气正盛,如果和秦君正面冲突明显是不明智的。所以烛之武说郑既知亡矣。一定程度上避开了秦君的锐气,消除了对方的戒心。这样才能让烛之武更好的采取进一步的动作。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里翻译可能会有点问题,哪位同学知道这句什么意思甲:如果灭郑国有利于您,那就辛苦您的部下(也值得)了。师:很好请坐,大家请看注解19这里的执事指办事的官吏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边远的地方当做边邑,您知道他的难度。大家可以看注解20这里的鄙是边邑的意思。师: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您的实力的削弱啊。师:大家来归纳下这几句是讲什么?甲:………………………….师:大家可以看这形式图,这是郑国的位置,这是秦,这是晋。按照烛之武所说的那么郑国灭亡了,那个国家获利啊?甲;晋师:所以可以归纳为亡郑无益于秦(板书)在这里烛之武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鉴于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既然动摇了秦君的信心,我们接着看烛之武怎么说师:––同学你来朗读下接下来那句甲: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师:很好,你接着把它翻译一下甲:如果(您和您的部下)住在郑国让我们尽东路上的主人,往来的使者,困乏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师:这里的东道主和现在的意思一样么?甲:不一样,这里是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师:嗯,还有同学们要注意下共其乏困的共是个通假字他通供给的供,上一层我们把它的话归纳为亡郑无益于秦,那这句可以归纳为什么?甲:存郑无害于秦。师:(板书)我们知道上一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那么这一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了。希望秦国能够放弃灭亡郑国,而郑国则帮助秦国扩张他的影响力,使秦国能够获得实在的利益。而不是和晋国灭亡郑国而一无所得。师:我们要理解一下烛之武这么说得精妙之处,假如烛之武继续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很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警觉。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当然,这些好处的前提,就是要秦国放弃进攻郑国。这样一分析,攻郑与友郑的利弊轻重,自然就摆在了秦伯面前。那么接下来就看秦君的选择了?师:那么秦君被说动了没有呢?师;没有。大家继续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句解释大家可以看课文注解26而且您曾经赐予晋国(粮食),(晋国)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这是您知道的啊。这里的为怎么解释是给予的意思师: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