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试卷第1页(共2页)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考试资源经济学试卷(课程代码242239)本试题一共五道大题,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1、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题号不清或无题号的以零分计。2、答题前,请在答题纸上准确、清楚地填写各项目;3、学号、考点名称、考室号、姓名、身份证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培养层次等,不写、乱写及模糊不清者,答题纸作废;4、开卷考试,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1、推动国土开发整治的中心环节是(D)。A、专题规划B、重点区域规划C、区域开发规划D、国土规划2、在各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中,发展中国家显著区别于发达国家的特点是(A)。A、合理利用能源B、减少环境损害C、发展经济D、消除贫困3、贴现实质上是一种加权未来的(B)的方法。A、成本B、收益C、利率D、权重4、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是按照(C)来制定的。A、天然资源为对象B、初级产品的加工部门C、提供服务的特点D、劳动对象的特点5、损失赔偿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D)。A、积极手段B、消极手段C、有效手段D、一般手段6、以下哪种计算方法适用于效益相同的两个方案的比较?(A)A、还本年限法B、经济效益系数法C、抵偿年限法D、计算支出最小法7、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B)。A、西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中南地区8、对旅游经济的评价,主要是对(C)的评价。A、旅游产品B、劳动占用和消耗C、旅游产品、劳动占用和消耗D、经济效益9、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依赖当地的人力资源来满足自身的人力资源需资源经济学试卷第2页(共2页)求,这是因为人力资源的需求具有(A)。A、地区性B、职业性C、行业性D、特殊性10、只有当信息价值大于零时信息才值得被收集和采用,这属于信息鉴别中的(B)。A、真实原则B、相对性原则C、典型原则D、经济原则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资源综合考察评价是(ABDE)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A、合理利用资源B、保护生态环境C、进行资源评价D、实现现代化E、实现可持续发展2、对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指(ABCD)。A、着重从自然属性定义B、着重从社会属性定义C、着重从经济属性定义D、着重从科技属性定义E、着重从系统属性定义3、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BCDE)。A、天然保健饮料植物资源的开发B、天然香料植物资源的开发C、药用植物资源开发D、用材林的开发E、花卉植物资源的开发4、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主要有(ACD)。A、生态经济平衡B、生态经济失衡C、生态经济协调D、生态经济正相关E、生态经济负相关5、根据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任务以及方法的不同,土地资源评价可分为(ACD)。A、潜力评价B、用途评价C、适宜性评价D、经济评价E、生态评价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20分)1、只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可实施的财产权结构,就可以通过消除污染的市场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答:正确。由科斯定律可知:只要材产权被界定了,即财产权是明确的、排他的、可转让的及可实施的,交易费用较低且交易有利可图,无论何方经济当事人拥有产权,双方当事人都可以通过自由谈判使经济活动水平向社会最优点移动,使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从而消除外部不经济性,实现资源的高效率的配置。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即经济效益。答:错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有直接和间接效益;有有形和无形效益。经济效益只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的一个方面,单纯考虑经济效益必然带来其他效益的损失,从而影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3、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察时,既要全面分析各种资源条件,又要深入研究主资源经济学试卷第3页(共2页)导因素和限制因素。答:正确。自然资源具有整体性特征,即各种自然资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有机整体,所以在对自然资源进行考察时,必须把多种资源条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各种资源条件对不同作物和生产部门的意义、作用和适宜程度不同,在综合考察时,又不能把所有因素放在同等的地位,而必须着力于对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的研究。4、发展极——增长点理论对于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四、简述题(每题8分,共32分)1、简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答:保护生态平衡,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持续发展需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生产结构。开发新能源。2、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的途径。答:中国目前土地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面积土地质量退化;二是土地浪费,优良耕地减少。前者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以及土地污染等;后者是指土地利用不合理,乱占滥用耕地等。主要有:(1)水土流失严重。毁林、毁草开荒和不适当地樵采、放牧,破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这是当前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工矿、交通及其他大型工程日益增多,建设中不注意水土保持,也造成水土流失加重。(2)土地沙化在扩展。土地沙化是指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3)土地次生盐渍化面积较大。(4)次生潜育化水稻土面积在扩大。(5)耕地肥力下降。(6)土地受污染和破坏。(7)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占用了大量耕地。3、何为人口承载容量?为什么要研究人口承载容量?答:答:按照国际人口生态学界的定义,人口承载容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维持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球上的陆地和净初级生产品以及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地球上可居住和生存的人口数量不可能是无限的。从全球或区域的角度看,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耗、更多的大气污染排放、更多的可耕地和居住地需求、以及更少的森林、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因此,人类必须考虑自身的增长限度。而确定人口增长限度就是考虑自然资源和土地的承载容量,即人口承载容量。通过人口承载容量研究,为确定人口增长限度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资源环境的持续资源经济学试卷第4页(共2页)利用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4、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答:(1)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且参差不齐;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水量惊人;水旱灾害严重,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2)治理对策:对现有水利工程全方位配套挖潜,治理病库、全面配套,提高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兴建必要的蓄水工程;跨流域调水;把中国建成节水型社会。五、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中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答: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1)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新的发展观。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中国国情,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摆脱传统发展模式,逐步由资源型经济发展过渡到技术型经济发展。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在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重点是提高增长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中国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地区,重点是消除贫困,加强“发展”所必须的诸如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提高经济对区域开发的支撑能力。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等手段,逐步使农业走上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向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发展中国独具特色的乡镇企业,引导乡镇企业走向专业化、社会化协作生产,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源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根据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以上的特点,把能资源经济学试卷第5页(共2页)源发展重点放在发展清洁煤技术上。运用经济、终端导向等手段大力提倡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以及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速度,为今后可持续能源发展打下基础。(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尽管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基数庞大,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仍很大,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及教育、就业等已不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城乡三级医疗卫生妇幼保健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举措;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挥中国人力资源的优势。(3)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将水、土、矿、森林、草原、生物、海洋等各种自然资源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行资源保护、利用与增值并重的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将环境的外部化转向环境的内在化。要由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与资源等相分割的战略、政策和管理模式,转向环境与发展紧密结合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4)关注全球环境问题。中国的国家战略要与全球环境与发展战略相协调。对诸如全球气候变化、防止平流层臭氧耗损、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止有害废物污染转嫁越境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问题,要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和行动方案。此外,要从机制、立法、教育、科技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能力建设的重大举措来保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试论述外部不经济性及其对资源配制的影响。答:(1)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不利影响。只要某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除受到自己所控制活动的影响外,还受到另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所控制活动的不利影响时,就存在着外部不经济性。(2)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图2中,SD为社会需求曲线,PS为私人供给曲线,SS为社会供给曲线,SD与PS和SS分别相交于E点和N点,对应的价格分别为Po和Pn,产品数量分别为Qe1和Qn1。①当不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时,生产者只考虑私人费用,供需的均衡点为E点,对应的均衡产量为Qe1。②当外部不经济性存在时,社会费用为私人费用与外部费用之和,社会希望达到的均衡点为N点,对应的均衡产量为Qn1。通过比较发现,当外部不经济性存在时,有(Qe1-Qn1)的产品剩余,这意味着投入该产品的资源太多,而投入其他产品的资源不足,从而导致资源没能达到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