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贾鹤鹏-气候变化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气候变化、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气候变化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分析1贾鹤鹏论文摘要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渐引人关注,中国在其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作为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世界第二大排放国,中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有关全球气候的谈判中,其地位至关重要。然而,与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相比,公众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非常贫乏。在本篇论文中,笔者结合了对媒体报道内容的分析与面向气候变化科学家及科技记者的问卷调查,试图得出那些造成媒体报道气候变化问题不充分及其公众对此问题的见解贫乏的社会经济的、科学的和传播学方面的因素。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让知识界、媒体和公众回避了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负有责任的讨论。缺少制度化的科学传播途径导致了媒体对这一题材上报道能力不足。在传播技术上,缺乏对科学争议、细节和与读者相关性的报道,则让这类新闻的影响力相当有限。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氛围下,提高公众对全球变暖以及中国在其中之责任的认识,需要我们在科学传播方面进行更加系统的工作。这包括促进公众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辩论、进一步沟通科学家与媒体、改变现有的科学报道中的一些陈规,增加媒体与读者的互动等。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科学传播AbstractChinahasbeenwidelyattributedasamajoremergentemitterofgreenhousegasesanditsroleinthepost-Kyotoglobalclimatenegotiationispivotal.However,comparedwiththerisingimportanceofChinaintheglobalclimatechange,thepublicunderstandingoftheissuehasbeenextremelypoor.Inthisthesis,themethodsofmediacontentanalysisandinterviewswithclimatescientistsandsciencejournalistsarecombinedtorevealsocial,economicandscientificfactorsleadingtothelukewarmmediacoverageofclimatechange1本文的英文版曾经在第九届公众科学传播国际大会(PCST-9,韩国首尔,5月17日—20日)宣读。本文在翻译基础上进行了精简和加工。issue.Whileprofit-orientedatmosphereandtherapideconomicgrowthofChinahaveledtheintellectuals,media,andthepublictoshunanydiscussiononChina’sobligationintheglobalclimatechange,theinsufficiencyintheinstitutionalsciencecommunicationhasresultedinthebarrenmediaknowledgeofglobalwarming.Technically,thelackofdetailsandcontroversieslowersthepublicinterestinthetheme.Inthegeneralsocial,economicandscientificcontext,theeffortstoimprovethepublicawarenessoftheglobalwarmingandChina’simmediateobligationinthefieldhavetobebasedonmoresystematicapproachesinvolvingboostingthepublicdebateonclimatechangeissues,bridgingclimatescientistsandmedia,andcreatesinteractionsbetweenreadersandthemediacoverageinclimatechanges.Keywords:Climatechange,Globalwarming,Sciencecommunication一.引言及文献综述在西方科学传播界,有关气候变化在公众中的传播一直是一个热烈讨论的题材。在学术界,科学家们也普遍相信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气候变暖的程度。[1]目前,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的作用分析。例如,研究者们发现,在全球变暖问题上,记者们同时在扩大和缩小特定发现的重要性。[2]研究者们也探索了媒体对气候变化的报道如何影响美国公众的态度。布什政府退出遏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其理由之一就是有关全球变暖缺乏确凿的证据。为此,Maxwell和Boykoffb对美国媒体如何报道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诸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这些美国的主流媒体,寻求信息来源的均衡恰恰意味着一种偏见,因为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在报道全球变暖的事实时,总是援引反对气候变化的人士的话语,中和了关于气候变化具有紧迫性的科学发现。[3]在Corbett和Durfee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媒体对气候变化的报道,就像他们报道其它科技问题一样,总是集中于追求轰动性效果。它们的报道经常对有关气候变化的争议非常热衷,但是对这些辩论的背景很少给与足够的关注。结果,公众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经常被搞得更加困惑。[4]在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的传播研究方面,英国的PANOS研究所调查了洪都拉斯、牙买加、斯里兰卡和赞比亚四个国家的47名记者,发现他们在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知识相当贫乏。[5]与大量的国际研究相比,中国本土的科学传播研究很少关注气候变化的传播问题。这种情况与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地位很不相称。而且,比较一致的估计普遍认为,中国将于2025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二氧化碳的排放国。[6]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气候变化科学的传播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报纸,毫无疑问,大众化媒体在传播与环境相关的问题上,具有专业媒体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7]本文分析了四份国内主要报纸--《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和《新京报》。这四份报纸分别代表了三种中国媒体的主要类型,《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是党报,《科学时报》是科技类专业报纸,《新京报》则是一份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都市报。2在本文中,作者分析了2005年1月到2月,7月到9月,以及11月到12月这三个阶段上述媒体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报道。在第一个阶段,《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引发了大量媒体报道。在第二个阶段,卡特琳娜飓风袭击美国、在苏格兰鹰峡举行的主题为气候变化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以及中美澳等主要排放大国签署亚太气候协议等,都是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吸引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在第三个阶段,吸引本文重点考察的则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启动的后《京都议定书》谈判。由于上述三个阶段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集中了大多数重点事件,对媒体在这些阶段对气候变化报道的分析,会有助于我们获得这方面国内媒体报道的全貌。本文并没有止步于媒体报道内容分析。作为一名科技记者,笔者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访问了气候变化/全球变化的科学家,以及从事相关报道的记者,并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媒体分析的内容与问卷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印证和互相补充。二.媒体的气候变化报道分析(一)、四份国内报纸气候变化报道的主要区别在上述的三个阶段,《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和《新京报》等四份媒体有关气候变化的新闻和评论文章共有164篇。详细情况见下表:表格1.四份媒体发表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文章数量媒体名2005年1月~2月2005年7月~9月2005年11月~12月人民日报232413科技日报242723新京报653科学时报457就四份媒体对气候变化的报道数量而言,党报性质的报纸,如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报道了更多的气候变化新闻。这与《新京报》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考虑到《新京报》平均每期的版面数量分别为《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的三倍、四倍和五倍,那么这种差别就更大了。32此处的划分只能是一种相对标准。《科技日报》就兼有党报和科技类专业报纸的共同特性,而《科学时报》同样可以算作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党报。3《新京报》平均每期80版,相当于《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和《科学时报》三份对开报纸的40版。《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每期的平均版面分别为16版、12版和8版。在《新京报》非常有限的气候变化报道中,没有一篇谈到了气候变化背后有关的科学理论。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变暖被作为一种预设的常识。作为一份都市报,适合大众口味非常重要。因此,《新京报》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较少报道似乎可以被看作大众读者对这个话题缺乏兴趣的指征。另一方面,《新京报》对气候变化的报道,特别强调了那些轰动性效果,诸如《京都议定书》对中国的挑战陡增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飓风对美国的突然袭击等。这种情况与Mazur和Lee等人的研究是吻合的。他们发现,媒体对包括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变化,是重要新闻、突发事件和轰动性效果相结合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因为其中涉及的新的科学发现。[8]与《新京报》相比,《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和《科学时报》的气候变化报道内容篇幅更多,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它们向公众传递了更多有关这一领域的有效的科学信息呢?笔者的研究得出了近似相反的结论。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大多数有关气候变化的报道与外交、政治和经济活动相关,而《科技日报》和《科学时报》尽管涉及到了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它们主要是纪录了科学界相关领域的活动,诸如召开学术会议和举办学术活动等,很少有关于具体的气候变化研究的报道。例如,在《科技日报》中,只有14篇文章提到了有关气候变化的具体研究或者科学家的观点,仅占该媒体这三个阶段气候变化文章总数的19%。总体而言,党报类媒体,不论是《人民日报》还是《科技日报》或者《科学时报》,都是把气候变化报道作为报道其重点宣传对象的常规报道之一,而《新京报》则侧重于具有轰动效果的大众化新闻。(二)、四份报纸气候变化报道的共性分析尽管笔者分析的四份报纸在气候变化报道上具有上述区别,它们的报道仍然有一些显著的共同点,揭示这些共同点对于了解中国媒体气候变化报道的特点很有帮助。首先,本文发现与前述研究中西方媒体对气候变化报道的争议性报道不同,上述四份报纸都把气候变化作为一个预设的、没有异议的事实。在笔者分析的所有164篇文章中,只有《科技日报》中两篇报道提到有关全球变暖还存在一些争议。可能由于这种普遍接受的确定性,本文研究的四份中文报纸都没有关注国际科学界新发现的支持全球变暖的证据,例如美国Scripps海洋学研究所的TimBarnett发现的海水升温的确凿证据。[9]44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是由于上述国内媒体缺乏获取国际科研资料,因为包括《科学时报》和《科技日报》等科技媒体,都会定期刊载前一期美国《科学》和英国《自然》杂志的文章精选。更可能的解释是,在上述媒体的编辑看来,气候变化的确定性已经不需要任何新的证据,所需要的主要本文分析发现,评估和预测气候变化在将来造成灾害的这类文章的比例仅次于对国内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政治和科研机构活动的报道,它们包括气候变化对大洋洋流的影响,对青藏高原和南北极冰川的消融、对全球渔业的冲击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飓风灾难。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媒体绝大多数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报道,都没有提及青藏高原冰川之外的中国的情形。5通过搜索中国期刊数据库,同期中国的专业媒体上刊发了上百篇中国科学家对本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但是它们无一得到本文所分析的大众媒体的关注。与它们对国内气候研究的报道寥寥相一致的是,四份报纸在气候变化报道的文章中,很少采访和引述国内科学家。唯一的例外是这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