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20151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什么是实践?2.实践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什么是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2.为什么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4.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下列认识都是真理吗?为什么?“上帝创造了人”“发展是硬道理”“供求影响价格”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才能被称为真理呢?×理解真理探究一: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谬误相符合不符合认识客观对象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认识真理下面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1.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2.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3.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例如:“钓鱼岛是日本领土”这一命题对日本政府是“有用的”,但它不是真理,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探究二: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1、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2、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3、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启示立场不同探究三:白纸与黑点一天,一个老师拿出一张中间有个黑点白纸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盯住白纸,齐声喊到:一个黑点!老师沮丧地说,这么大的白纸没有看见,只盯住一个黑点。思维方法不同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结论: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启示三角形的内角和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80度吗?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几何之父——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275年)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真理。探究四: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思考: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2、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征?说明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启示1、“造反有理”2、“先在城市夺取政权”3、“农村包围城市”辨析:这些认识对不对?探究五:“造反有理”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毛泽东说“造反有理”,指人民要求解放。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真理谬误说明真理是具体的,要在具体的历史范畴来判别某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1958年9月23日,前苏联发射首枚月球探测器,拉开人类探月序幕。1967年1月,“阿波罗1号”飞船在发射前的模拟演习中突遭火灾。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思考:以上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为什么?追求真理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方法论要求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特征追求真理客观的(绝对性)具体、有条件(相对性)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请同学们务必背熟辩证唯物论部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请同学们务必背熟1、(2010年1月会考第32题)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视沙漠为害,是资源的“荒地”。如何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认为,“沙漠是资源”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的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少企业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广袤无垠的沙漠,利用沙漠资源创造经济效益,使被动的治沙转变成主动的沙漠生态构建。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沙漠是可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中的哪些道理?迁移应用参考答案:(1)对于治理沙漠、化害为利,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中国科学家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提出创建沙产业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突破。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沙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经济效益,这体现了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4)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再次升华:科学开发利用沙漠为人类造福。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这一主题旨在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向污染宣战是破解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向污染宣战的主攻方向,是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力度,深化工业污染防治。通过采取稳、准、狠的举措,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向污染宣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这一主题旨在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向污染宣战是破解我国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向污染宣战的主攻方向,是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力度,深化工业污染防治。通过采取稳、准、狠的举措,逐步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看到政府的决心,看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国家向污染宣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严重的现状要求改善污染现状,保护生态环境。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能很好的引导国民一起努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确定“向污染宣战”这一主题是遵循了客观规律,有利于环境的改善。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全社会行动,积极关注环保问题必将有力的改善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也有利于世界环境的保护。S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主要做法是:坚持政府引导,立足市情,盘活老城资源,大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非文化企业以及非国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结合材料,分析S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S市大力扶持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3分)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S市正是在经济发展规律的指导下,从本市的实际出发,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3分)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S市把握本市的实际情况,立足市情,去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坚持用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3分)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S市立足市情,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成功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避免了这两个误区。(3分)1982年,我国首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定并发布实施,之后先后经过了三次修订。在96年版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中,PM10被列入控制标准,未将PM2.5列入;2008年,环境保护部启动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第四次修订工作,但在2010年底首次征求意见后,只对PM2.5设立了参考限值,未纳入强制性限值。但相关专家表示,“时机不成熟”是PM2.5未进国标的主要原因;2011年11月16日,新国标首次提出将PM2.5纳入国标,另外一项重要的指标---臭氧8小时浓度也同时被纳入。二次征求意见稿获得了公众“普遍赞同”,并于2011年12月底在环保部常务会上获得通过。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PM2.5认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哲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对PM2.5认识的变化来自人们生活实践的需要,适应了当前国内环境变化发展的新要求。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国对PM2.5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