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078《学校德育工作概论》简答题选编1、品德发展规律的各种观点:1、品德发展中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差异性2、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3、品德的发展是长期的积累的过程4、品德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5、品德发展具有年龄特征,有关键期6、品德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2、品德发展研究对德育工作和研究的指导意义如重视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德育目标和内容遵循阶段性,注重衔接,注重关键期,把握教育时机,自我教育终身教育,提高德育的科学化水平。3、品德发展的时代特征产生的原因首先,遗传虽决定了个体发育成熟的过程,但是遗传作用的实现有赖于后天的物质环境。(后天环境会影响某些生理上的特点,如性成熟的提前)其次人类的思维能力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密切联系的。1)比上一代人更早更多地接受社会信息的刺激2)早期教育的兴起加速了儿童思维判断能力的发展3)由于计划生育,直接与成人交往更多,作为独生子女的儿童出现成人化倾向和思想的早熟4、当代中国青少年品德的特征最主要特征:思想品德认识的主体性和认识结果的多样性,主体性表现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不盲目“惟书”“惟上”不是不加分析得接受,而是十分注重自己的直接经验和现实感受。一方面把政治思想道德的认识和选择作为一种发挥个性和自主性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现象具有多样性甚至矛盾,让青少年无所适从,转而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但是由于认识水平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导致了认识上也有局限。多样性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遇到的观念上的冲突也导致了学生品德认识结果上的多样性,价值观多样,有时甚至有模糊矛盾,错误的认识结果如封建迷信。5、认识青少年品德的时代特征的意义1)使德育一般规律与特定时代青少年品德发展特征想结合,2)为具体规定德育的时代任务与方法提供现实依据(现代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现代人的德性)6、德育目标的价值(在德育活动中的作用)德育目标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这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每一种德育活动措施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服务的。德育目标支配、调节,指导,控制着整个德育过程。具体来说有以下作用:1、对德育内容、方法的导向作用,2、对德育活动的激励作用(明确而适宜的目标能调动积极性)3、对德育实施的协调作用(家校社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努力的方向)4、对教育评价的参照作用。7、德育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关系?教育目标、德育目标与内容是内在一致,有共同特征,1)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都是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与内容,没有普遍适用的。三者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都具有阶级性,都是人规定的,体现一定的阶级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2)都具有超前性或理想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都是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设想。目标和内容都要立足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为未来社会培养人,体现超前性,高于现实,但又可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3)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德育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确定的,德育目标对德育内容的选择起着导向作用。(自己添加)8、确立德育目标、内容的方法论原则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一致,要把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初级阶段的社会特点和国情,历史任务、基本路线是规定和理解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重要基础,新时期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确定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最直接依据。2)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适应性即目标内容要适应急速变化的社会,在现实基础上的超越性,是起导向作用,走在社会实际生活的前面,走在人的发展前面。3)传统美德于时代精神的统一。4)民族性与全人类优秀文化因素相融合。9、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精神实质(中小学德育目标基本精神的理解)1)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1)改变了以往片面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基础文明和道德教育的情2况(2)把心理品质的发展列入了德育目标要求,改变以往单纯规定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目标的状况。(3)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思想准则,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与培养,忽视培养和发展道德能力,这些变化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德育发展性的要求。2)具有层次性,是在总结了过去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发展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的。在德育目标上区分层次,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既体现了从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又体现了引导性,超前性,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3)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改变了过去忽视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充分顾及了年龄特点的差异性。10、中小学德育内容及实施体系1)德育内容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德育内容的主旋律(体现在两史一情,国家观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际友好合作教育等)2)基本文明规范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和文明修养3)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思想和道德的培养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创业意识,时效观念;科学道德,生态道德,经济道德,网络道德等。4)培养现代人的心理素质5)培养和发展思想品德能力(道德思维,道德判断,道德践行能力)6)青春期性道德教育。11、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与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区别: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顺从性和德育活动的纪律性、惩罚性,强调德育内容的传统灌输,以权威管理和灌输行为规范为主要特征。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探究,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鼓励儿童不断进行了批判性探究的过程,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道德分析,促进思考的自主性、自我制约或精神自由的获得,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理解力,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已成为当代学校德育的重点,特别是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成了当代学校德育的转折点,实现了时代性转型。现代认识性德育课程彻底改变了传统认识性德育课程只注重道德知识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判断、思考能力的做法,客观上实现了从灌输向促进认识能力发展的转变,确立了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12、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结合德目主义主义的传统教育不断受到批评和否定(杜威)一方面由于德目容易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忽略了道德的价值主体性特征,以规范约束取代了它固有的应到性和创造性,从而最终把道德规范变成了一种纯外在的,消极被动的约束性概念。全面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一切机会,去养成学生的道德品质,以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但在实施中也暴露一些问题,如各环节协调一致发挥整体性教育的力量,不是轻易能做到的,人人负责德育可能变成无人实际负责,成果难以量化,容易流于形式。所以总的来说两者正趋向结合,,加强道德课教学的同时,把德育目标作为各科教学,全部学校活动,教师工作的总目标。避免单一道德课的缺陷,又弥补了全面主义的不足。13、认识性德育课程的特征1)认识性德育课程,具有教学活动的独立性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是德育的基础课程有专门教师,教材,规定的教学时间,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有关思想,政治和道德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2)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于,教育性或思想性是它的第一要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是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德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其着眼点应该始终放在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要素的协调发展上。14、认识性德育课程的功能最主要功能就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它重立志,尚系统,注重道德行为中智慧的启迪,3诉诸学生的理解,养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促进其道德认识,道德观念,直至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15、认识性德育课程的优化1)要把德育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范、原则。注重对推理的训练,代替以往的知识型或美德型的德育模式。2)要大胆吸收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来改进课堂教学。3)加强德育教师培训,使他们对各种德育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能熟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探究与讨论活动4)优化认识性德育课程,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16、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内容主要有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1)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各科教学和思想品德培养都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室的环境、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方法、师生交往形式都是隐性教育因素,教师的个性、思想政治信念和道德信念都感染着学生,充分利用各科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道德教育水准)2)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第三开展多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班集体建设,1对学生明确地提出要求、2培养学生积极分子、3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4积累集体的优良传统。17、隐性德育课程的功能:隐性德育课程对人的个性形成具有全面的影响作用,不但具有德育功能,而且也有益智、审美、健体方面的功能。这里主要指德育方面的(1)陶冶功能(2)导向和激励功能(3)规范、约束功能。以上都是从积极方面说的。其实隐性课程的功能具有两重性,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效果来说有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可能有四种类型:正向显性、负向显性,正向隐性、负向隐性,要追求一、三效果。18、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组织和编排原则:1)活动的完整性,个性的成长具有完整性和多方面性,个体的一切特征和品质都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同时发展和形成的,不仅要增强道德意识,还要培养相应的道德行为。2)活动的积极性活动课程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效果大小取决于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待活动的积极性和态度,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19、社会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有那些?主要有:(1)组建校外德育队伍,使校内外德育队伍组合成整提德育力量。(2)建立校外德育基地,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3)争取社会对学校德育提供一定的财力、物力支持,改善学校德育条件。20、建立德育网络的必要性是什么?(一)构建德育网络符合青少年品德形成规律,也是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二)改变“教育孤岛”状况,使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三)适应现代德育时空结构变化,发挥课外生活发展性功能。21、德育网络的功能1)保证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教育影响的一致性2)开发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德育力度3)优化学校的外部环境(动员各单位力量,齐抓共管)4)通过信息筛选,保证教育目标的事实(不是简单拒斥,而是通过比较、对照、鉴别,提高受教育者辨析能力,自觉地排斥)22、学校在德育网络中的有利条件学校是联络整个德育网络的支点,是各种社会文化思想产生和发散的中心(1)学校具有文化的传递,继承,发展功能,各种优秀的文化道德思想的集中地,学校对各种社会影响能进行筛选、吸收,调节,整合(2)在社会上,学校成员扮演着价值观导向者的角色,是榜样(3)学校的科学思想,精神,思维方式对当地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4)在社会文化薄弱地区,学校的文化活动往往是当地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23、学校在德育网络体系中的作用和作为学校在德育网络中的有利条件,决定了它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它所可能具有的主导的、积极的作用。(一)导向作用1、通过在网络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把握方向。2、利用学校的优势,提高德育网络中成员的教育水4平和活力。(二)调节作用,学校在协调三方教育影响,长早良好教育氛围方面具有更大责任。要主动是三者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使之有机合成一体化的教育共同体,发挥整体效益。(三)精神文明辐射作用1、道德教育,道德同化作用2、文化宣传、政策宣传作用3、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环境。24、德育方法种类有:常分为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实践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和品德评价法六种基本形式。或者根据德育工作对象的共性,特征,个性分为划一教育法、类别教育法、个别教育法。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