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语文学科教学备考建议及2014年河南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河南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组:高振旺吴勇飞王沙蒙李双营于恩宏葛红敏祝念亭一、201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试卷分析(一)试题综述2014年的高考课标一试卷,和往年相比,显示出“稳中求变,力求出新”的特点。在命题形式上继续沿承了以往的结构模式和命题顺序,在命题点、命题方式等方面有了一些预料之外,期待之中的变化。试题区分度高,难度不大,较之往年更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现代文阅读的第1题以往是以考查概念为主,今年虽仍考查概念,却呈现出理论概念在文内,选项内容在文外的特征,有效地让考查试题向学生的思维和平时知识积累延伸,突出了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文言文阅读材料仍是人物传记。第4小题由以往的考查单个实词的理解变成了考查“双音节词语”;第5小题由以往考查人物性格特征的信息筛选题变成了文言断句。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在理解诗歌内容上考查应该说比较简单,从题型来看,第8题是典型的篇章结构题;第9题是一道考查情感和手法的综合题。就手法而言,实质上考了一个动作描写,难度并不大。名篇名句默写。在今年试卷中变化较大,侧重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命题给出语境,要求考生结合平日对诗词的理解来填充语句,与仅考查识记相较难度增大。小说阅读。侧重考查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结尾技巧三个方面,难度不大。传记文阅读。主要考查了归纳概括、性格品质分析等题型,难度也不大。语言文字应用。成语题由以往的辨析正误改为选词填空;辨析病句题、语言连贯题、填充句子题和以往的考查相同;第17题是一道图文转化题,要求考生将一个框架图变为一段文字,解题的关键在于要读懂图意,这道题的创新性较强—选材为某中学对暑期社会实践考察的规划,贴近考生的生活,关注语文与考生生活的联系,突出考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是新课改精神的极好体现,也代表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查的方向。作文题。依然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就审题来看,一句“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展现了这道作文题目具有多向思维的特质,只要不脱离原材料均可视作切题作文。总体上有以下特点。(1)暗含时政,巧妙构思。“山羊过独木桥”是学校体育传统的比赛项目,说明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规则,所以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探讨“规则”的问题,联系当下的“反腐”大潮,法律本身就是一个规则,而腐败者想尽办法逾越规则。所以说这道作文题时政性鲜明。(2)多向思维,全面立意。站在传统思维的角度,这道作文可以写“坚守规则”;从“互相抱住,转身换位”的角度思考,这道作文可以写“合作双赢”,也可以写“创新思维”;从“引发人们的争论”来看,还会出现更多的立意。(3)辩证思考,思辨深刻。材料本身暗含思辨性。就规则而言,要不要突破?当然,好的思维值得提倡,错误的违反规则将会带来无穷的危害,所以说有些规则要突破,有些规则不能突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相对而言,2014年的课标卷作文还是比较容易的,最少不会出现审题偏差的问题。总之六个变化:1.现代文阅读难度增加,首次出现理论在题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2.文言文阅读的实词考查由单音节词变成了双音节词;3.文言文首次出现了对于文言断句的考查;4.名篇名句默写改变常态,形成语境考查的格局;5.成语题考查形式,由以往的辨析正误改为选词填空,难度降低;6.图文转化题由以往的表文转化、图文转化、徽标解读变为框架图解读,难度增加。总体而论,2014年的高考语文课标一卷保持了近年来命题的基本形式,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做出些许调整,让课标卷的语文考查滋生了活力。(二)2014年高考试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中强调“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而B项所述则是历史事实,不是文学作品中的悲剧事件;其余三项都是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且都具有悲剧的审美价值。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学科网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有两处错,“人们不至于获得悲剧感”错,据原谅第③段歌剧《白毛女》演出的效果可知,人们获得了悲剧感;还有“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错,原文只说是“不易介入悲剧冲突之中”。“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所说的“悲剧的性质”选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只能从选文第一段前三句“悲剧产生于社会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悲剧。”中获得这样的认识:悲剧的主体,即代表着真、善、新的一方必定是弱小的一方,是无法与强大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而失败、死亡、毁灭的一方。然后依此来判断B项不属于。因为甲午海战时期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并不弱于对方,只是李鸿章存有私心,贻误了战机,水师统帅指挥适当而落败。而致远舰也不是只能选择这种毁灭之途。他们牺牲得壮烈,但却不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这一题虽然考查的依然是理解能力,但难度明显增加了,同时还必须借助有关甲午海战的历史知识,体现了注重综合素养考查的特点。这是一种新趋势,应引起我们的重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奴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因果关系不当,“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错,人们喜欢悲剧是因为悲剧通过美好一方的毁灭或失败引起了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它的错误在于是它说“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而这里“快感”不准确,它容易让人理解为生理上层面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实际上应该“强烈的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是指道德、精神、情感的提升和灵魂的净化。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日:“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学科网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