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吴金群:wujinqun@sina.com新浪微博:吴金群__传说中的大师兄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2.42.32.2城市的形成与发展2.1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政策中国的城市化推进模式2.52.1.1城市的概念与特征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共同体。它具有人口密集、资源密集、文化汇萃、信息集中、工作高效等特点,在有限的城市地域空间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建筑、资本、文化、科技等)高度密集且相互交织在一起。国际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根据人口密度根据人口规模行政划分法职业界定法如日本规定人口密度超过4000人/km²的区域为城市如在加拿大,1000人以上的居住区就被视为城市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政治地位、人口规模等划分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作为划分城乡的标准2.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2.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非农业人口、经济资源、社会财富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社会分工、规模经济、交易费用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多种经济、社会、文化功能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功能辐射、功能吸引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多元文化共存、相互影响2.城市的基本特征2.1.2城市的历史发展2.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城市的发展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以商品交换为生存方式的居民点形成,是早期城市的雏形出于筑城御敌以保护部落、首领及富人的需要,出现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以欧洲为先导,工业革命导致城市数量加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世界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表现:①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②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③形成大都市区和大都市连绵带④形成很多国际性城市⑤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启动2.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人类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西亚两河流域,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城市。随后,在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早期的城市相继诞生。从唐朝直至清朝的康乾盛世,世界首位城市一直为中国的都城,先后经历了长安、杭州、南京、北京的变迁。公元16世纪以后,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欧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增长。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1800年,世界上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只有北京,1900年增加到16个。199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94个;195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只有纽约和伦敦;2000年已经增加到28个。2.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2.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2.2.1城市的复合功能生产中心功能: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基地商业中心功能:商品流通和贸易集散地交通中心功能:通常沿江、沿海、沿路信息中心功能:有专门的设施传播信息政治中心功能:国家或地区的政治中心复合功能2.2城市的功能和作用2.2.2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大都市区(metropolitanregion,也称metropolitanarea),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线,不断向周边扩展,导致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为一体化地区。大都市区通常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以及与该中心具有密切经济和社会联系的周边社区。1910年,美国在人口统计中首次使用“大都市区”概念。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他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区化趋势也十分明显。2.2城市的功能和作用首先,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其次,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效应。大都市区的企业数目和集中程度远远超出非大都市区。最后,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今天,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心经济所在。2.2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年份所有大都市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数量人口数(万)占美国人口比重(%)数量人口数(万)占美国人口比重(%)1920583593.633.961763.916.61930965475.844.4103057.324.819401406296.647.6113369.125.519501688450.055.8144443.729.4196021211959.566.7246262.734.9197024313940.068.6348326.941.0198031816940.074.8389286.641.1199026819772.579.64013290.053.4200031722598.180.34716151.857.51920-2000年间美国大都市区情况比较美国大都市区GDP总量前十名纽约洛杉矶华盛顿旧金山芝加哥波士顿休斯顿达拉斯费城亚特兰大2.2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大都市区如何治理?2.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3.1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城市化是个外来语,英文为urbanization,其字面意思是指“使具有城市属性”。也有学者将“urbanization”译为“都市化”或“城镇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的特征在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农业人口不断地向非农业人口转变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2.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3.1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广义地看,城市化既伴随着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数量和用地不断扩展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经济活动、文化形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不断扩散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3.1城市化的基本含义城市化既包括城乡地域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测量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方法有:城市非农业人口测量法、城市土地比重测量法、城市化人口增长速度测量法、城市数量增长速度测量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城市人口占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测量公式是: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区域总人口。城市化突出地表现为城市规模、数量和非农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2.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3.2城市化的发展阶段2.城市化的普遍发展阶段1.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从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欧洲和美洲,这是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城市化迎来了普遍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广大亚非拉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立,走上了自主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城市化的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趋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迅猛21几千年前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现在缓慢发展加速发展(起步)空前发展2.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3.2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在城市化速度趋缓的同时,还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向。所谓“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职能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和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过程,不是城市人口重新回归为乡村人口的过程,而是城市化发展的更高阶段。“逆城市化”导致城市中心人口开始向郊区和乡村扩散,大城市的绝对人口下降,郊区和小城镇人口呈增长态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2.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3.3城市化的发展模式英国模式:城市发展与乡村现代化同步推进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近100年的时间里,英国城市人口比例从20%提升到51%,从而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高度城镇化的国家,实现了城镇化与乡村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第一个面临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住房短缺、贫民窟密布、公共卫生设施匾乏、环境污染、犯罪率居高不下等“城市病”的国家。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到20世纪初,英国基本解决了“城市病”问题。美国模式:低密度蔓延式扩展美国的城镇化起步于19世纪30年代,到19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1.2%。1920年以后,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许多城镇人口移居到郊区,美国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城市规划者、学者和居民都开始意识到低密度城镇空间布局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拉美模式:缺乏产业支撑拉美国家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战后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而且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集中布局于几个大城市。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且主要是几个大城市。城市的重工业基础,缺乏吸纳这些人口的能力,造成了城市严重的贫困化现象。拉美城镇化水平虽然已接近发达国家,但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1/10-1/20,甚至更低,城镇发展质量较低。前苏联模式:政府主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了现代工业化进程,城镇化随之全面展开。1928年,前苏联开始制定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大批工业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既推动了所在城市的建设,又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进入城市,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到196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2%。进入20世纪70年代,城镇化水平在超过60%以后速度逐渐放缓。在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安排实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模式:城乡交错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亚洲发展中国家选择的“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迅速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形成了以大城市和周围地区的高速增长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模式。中心城市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在城市边缘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城乡交错地带。同时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使过去独立发展的城市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而且沿城市之间的交通通道形成了新的产业走廊。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沿着大城市周边地区蔓延,出现了大量“似城非城,似乡非乡”的“灰色区域”型城镇化地带。2.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3.4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城乡关系始终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制度创新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大主题2.4中国的城市化政策2.4.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1842—1948年的城市化畸形萌发阶段2.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3.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4.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5.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持续发展阶段2.4中国的城市化政策2.4.2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进程342.4中国的城市化政策2.4.3城市化滞后的政策效应从总体上看,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长期的重工业优先政策;二是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市化滞后的积极效应: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迁徙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避免城市出现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城市化滞后的负面效应:(1)城市化滞后制约农业规模经营。(2)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发挥城市经济效益。(3)城市化滞后使生态环境付出代价。(4)城市化滞后限制了人口素质的提高。2.4中国的城市化政策2.4.4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政策的反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一直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主张以大城市建设为主,另一种观点主张以中小城市建设为主。在公共政策层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城市化的路径选择倾向于以中小城市建设为主。2.4中国的城市化政策2.4.4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政策的反思1989年12月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