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局部血液循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学习目标】重点掌握充血、贫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概念和病理变化。了解其原因、发生机理、类型和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并注意充血、淤血、出血三者的病理鉴别和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综述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通过循环向各器官组织输送营养物质,同时把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运行综述血液循环是维持动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如果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将引起器官组织的代谢紊乱、功能失调、甚至形态结构改变。综述血液循环障碍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是整个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如心力衰竭、休克等)的结果,常伴有血液量与质的变化。综述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可表现为局部血量异常(如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和栓塞)及血管壁通透性或完整性的改变(如水肿、出血)等。血液循环障碍全身性心力衰竭休克局部性血量异常血液性状异常血管壁完整性异常充血贫血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水肿出血第一节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一、动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简称充血动脉性充血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侧支性充血减压后充血病理变化:结局:红、肿、热、功能增强。促进物质代谢、增强功能,在病变情况下可有血管破裂原因2020/1/1213充血示意图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局部贫血正常血流状态(一)原因动脉性充血可分为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1.生理性充血在生理情况下,当某器官组织机能活动增强,就会引起充血。如运动时的骨骼肌一、动脉性充血2.病理性充血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局部组织或器官引起的充血,称为病理性充血。(1)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引起的局部组织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一、动脉性充血(2)侧枝性充血某一动脉由于管腔狭窄或阻塞,周围的动脉吻合枝(侧枝)为了恢复血液供应,即发生反射性扩张而充血,建立侧枝循环,使缺血组织得到血液供应,称为侧枝性充血。一、动脉性充血2020/1/1217(3)减压后充血动物机体某部因血管长期受压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当压力突然解除后,原受压组织内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反射性地扩张充血,称为减压后充血或贫血后充血。所以在瘤胃鼓气放气时应控制速度一、动脉性充血(二)病理变化眼观:血液供氧增多,局部温度升高,呈鲜红色,体积轻度增大,机能增强。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一、动脉性充血(三)结局充血是机体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一般短时充血对机体有利(临床应用:热敷、理疗)。一、动脉性充血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若病因作用较强或持续时间较长可造成血管壁的紧张度下降或丧失,血流逐渐缓慢,进而发生淤血,水肿和出血等变化。对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引起死亡一、动脉性充血长时间充血→血管壁紧张性降低→消失→淤血、水肿、出血。二、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由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局部器官组织静脉性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一)原因全身性淤血:心功能衰竭、胸膜及肺脏的疾病。二、静脉性充血静脉血管受压静脉管腔阻塞局部性淤血:2020/1/1225(二)病理变化眼观:局部组织器官体积肿胀,颜色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代谢机能减弱,散热增多、局部温度下降。二、静脉性充血淤血若持续发展,可继发水肿(淤血性水肿)、出血与坏死,还可继发结缔组织增生最后导致器官硬化,称为淤血性硬化。二、静脉性充血镜检: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小血管周围的间隙及结缔组织内积聚水肿液,有时发生出血。如果淤血持续时间更长,淤血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二、静脉性充血2020/1/1230淤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淤血的范围、范围、部位、程度、发生速度、持续时间、侧枝循环建立的状况。2020/1/1231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1轻微淤血时,若病因消除即可恢复(可逆性)2长时间的淤血,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和渗出性出血3实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甚至形成淤血性硬化。5淤血组织抵抗力下降易继发感染临床实践中,淤血比充血常见;包扎时应注意松紧程度。(三)结局短暂的淤血在病因消除后可迅速恢复正常。如果淤血持续时间过长,淤血局部除水肿与出血外,还形成血栓。淤血组织或器官的代谢及机能下降,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组织或器官硬化等,称为淤血性硬化,淤血的组织抵抗力降低,损伤不易修复,容易继发感染。二、静脉性充血1.肝淤血主要见于右心功能不全,肝静脉与后腔静脉回流障碍时。眼观:肝体积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重量增加,呈紫红色,质地较实。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凝固不良的血液。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肝切面上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与槟榔切面上的花纹相似,故有“槟榔肝”之称。二、静脉性充血慢性肝淤血——槟榔肝见于右心衰竭第二节出血血液(主要指红细胞)流出血管腔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腔或组织间隙内,称为内出血。一、原因和发生机理按照出血的原因和发生机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破裂性出血是指由于心脏、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多为局限性。①机械性损伤割伤、咬伤等②血管壁被周围的病变侵蚀如肿瘤、炎症等③心脏或血管壁本身病变如心机梗死(二)渗出性出血是指由血管壁内皮细胞间隙的扩大和血管基底膜的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引起的出血。常为全身性。只发生于毛细血管前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1.血管壁的损伤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而发生渗出性出血。2.血小板质与量的改变(数量减少与功能障碍)血小板数量减少,质地改变,均可引起渗出性出血。3.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大量消耗或合成障碍,均能导致凝血障碍而发生出血。二、病理变化出血的病理变化因出血的原因、血管种类、局部组织的性质、出血的速度及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不同血管出血的病理变化A动脉出血速度快,喷射状,鲜红B静脉出血慢,线状,暗红C毛细血管出血红色点状出血,称为瘀点1.点状出血:针尖到针头大小或更大。常见于皮肤粘膜淤点:直径不大于1mm的出血点。淤斑:直径数1mm至10mm的出血病灶。内出血积血:血液流入体腔内。胸腔积血血肿:大量出血局限在皮下、器官被膜下或肌间等部位,血液聚集一处,呈球行或半球形的肿胀。小的血肿可被吸收,大的被周围结缔组织包裹而形成包囊出血性浸润:毛细血管的血液渗入血管周围间隙,随后浸润到邻近组织内,使出血组织呈弥漫性的红色或暗红色。范围小可被吸收,大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取代,形成褐色硬化出血性素质:机体表现为全身渗出性出血倾向,如外伤性出血三、对机体的影响一般小血管的破裂性出血,多可自行止血。流入组织内的血液量少时,出血灶可完全吸收而不留痕迹。出血的后果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和持续时间而不同。2020/1/1248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一般器官组织小血管破裂性出血可自行止血(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影响不大,但长期小量出血→机体贫血。2020/1/1249大血管破裂出血:短时内失血量达循环血量的20%-25%→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重要器官的少量出血也会导致严重后果。心脏出血→心包填塞。脑出血→内压↑→中枢神经受损→死亡。2020/1/1250***临床应用***外科手术时,避开大血管,注意止血与结扎。淤血与出血的鉴别活体上,指压是否退色。肉眼不易区别时,可作切片鉴定,原则上以血细胞在血管内外为鉴别的依据。第三节贫血范围和原因局部性贫血全身性贫血局部性缺血局部性器官或组织的小动脉发生阻塞或变窄而使供血量减少的现象,称为局部缺血。局部缺血可以是全身性贫血的局部表现,也可以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结果。一、原因和发生机理根据局部缺血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如下类型:1.压迫性缺血:动脉血管受压使血管腔变狭窄或闭塞所致。2.阻塞性缺血:动脉管腔阻塞,血液供应受阻而发生局部缺血。局部性缺血3.动脉痉挛性缺血:缩血管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动脉痉挛性收缩而造成缺血。4.侧枝性缺血:瘤胃穿刺放气过快及休克等,因大量血液急剧流入腹腔脏器,而造成其他器官、组织的缺血。局部性缺血二、病理变化局部缺血的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局部温度降低,充实感减弱,被膜皱缩。切面少血或无血。由于含血量减少,呈现器官组织的固有色泽(如肺、肾和黏膜呈灰色,肝呈褐色,皮肤粘膜苍白色)。对缺氧敏感的组织细胞常发生萎缩、变性或坏死。局部性缺血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局部缺血的后果取决于缺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器官组织对缺氧敏感程度及有无侧枝循环代偿等因素。若贫血时间短,侧枝循环建立快,贫血组织可立即恢复正常,若贫血时间长,侧枝循环建立慢,贫血组织可由于缺氧而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局部性缺血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为标志全身性缺血全身性缺血(一)类型及病因1溶血性贫血2失血性贫血3营养不良性贫血4再生障碍性贫血1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被大量破坏所导致的贫血如某些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都可以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病理:总血量不减少,但大量红细胞破坏,使得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急性贫血时,在心血管内膜,粘膜等处可出现明显的溶血性黄疸2失血性贫血血液大量流失所导致的,可分为急性(外伤和产后出血)和慢性(胃溃疡)病理:急性,短时间内血液总量减少,但单位容积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正常,若大量丧失,机体来不及代偿,可导致休克或死亡若慢性失血且血流量不大,可实现代偿,若长期反复失血,则可导致贫血3营养不良性贫血由造血原料不足或缺乏所导致如铁,蛋白质,维生素病理:动物消瘦,血液稀薄,血色淡,血红蛋白含量低,4再生障碍性贫血由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而引起的贫血,常见于某些毒物或药物病理:正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呈进行性减少或消失,骨髓造血组织发生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对机体的影响患病动物生长缓慢,精神萎靡不振,消化不良,皮下水肿,可视粘膜苍白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减少,导致机体缺氧,机体器官组织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第四节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动画)。所形成的固体物,称为血栓。血液内存在着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正常时,凝血与抗凝血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破坏,血液便可在心脏、血管内凝固,形成血栓。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发生机理血液在流动状态中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而发生的异常凝固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一)血栓形成的条件⒈心、血管内膜受损④黏附的血小板破裂后,释放血小板因子,激活整个凝血系统。③内膜受损,释放出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②内膜受损,使内皮下胶原纤维裸露,激活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①表面粗糙,有利于血小板沉积和粘附;内皮细胞正常抑制血栓形成损伤血栓形成启动内、外源性凝血血小板活化并粘集抑制纤溶(PAIs)屏障作用破坏机械屏障作用抑制血小板粘集(NO、PGI2、ADP酶)抗凝血(膜相关肝素样分子、凝血酶调节蛋白)促纤溶(tPA)2020/1/1269凝血活素+Ca2+正常血液凝固过程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漩涡形成和血流停止等。2020/1/1271(一)血栓形成的条件⒉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血栓发生情况:静脉比动脉多4倍;下肢静脉内血栓比上肢静脉内多3倍⑴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轴流变宽、边流变窄或消失→血小板壁立(沉积)⑵血流缓慢粘集的血小板和形成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释和冲走。(一)血栓形成的条件(二)血流状态改变涡流形成血流缓慢1血小板进入边流2凝血因子局部堆积、活化3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细胞1血小板靠边2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运走3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在局部滞留4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白细胞粘附血栓形成

1 / 1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