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二轮通史复习知识体系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5年高考通史复习知识体系概览中国古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当前,高中新课改的历史课本体例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编写的专题史,有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25个专题构成,时间和可见的跳跃性很大,没有清晰的时序性知识脉络,给中学师生带来较大挑战。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时序概念,加强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横向整合,勾勒出各个大的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下面,对中国古代史的六个历史时期进行简要分析:一、社会大转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希腊和中国逐渐形成欧亚两大文明中心。经济: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步定型。1、⑴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农业生产力革命;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改革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个体小农经济普遍产生;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修建;2、⑵冶铁技术提高;煮盐、酿酒、青铜业发达;3、⑶商业繁荣: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空前繁荣,私商崛起、货币丰富,很多诸侯国的国都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政治;分封制瓦解;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出现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文化:⑴春秋老子、孔子等思想家和《诗经》;⑵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0——公元220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两大文明中心开始直接交往。1、经济:⑴农业发展迅速:东汉灌溉工具毕岚发明翻车,⑵手工业成就辉煌:汉代开始使用煤做冶炼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东汉晚期瓷器工艺成熟;丝绸之路开通,中国被成为“丝国”;⑶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统一五株钱,官方垄断盐铁经营;2、政治: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度,官僚体系逐渐代替贵族体系;汉武帝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3、文化:⑴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秦朝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实现思想大一统。⑵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为临床学经典;西汉发明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⑶秦汉文化气势恢弘:代表成就是长城、兵马俑和《史记》;⑷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亚、印度的文化随丝绸之路流入中国。3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581年)由于三个模块的专题史内容对本时期涉及较少,具体阐释从略。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公元581——907年)隋唐时期西欧正处于中世纪国家分裂、政局混乱、经济衰落、文化低潮的黑暗时期,亚洲却生机勃勃,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阿拉伯大帝国,与中华隋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1、经济:⑴农业发展: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发展,唐发明筒车;农具改进,江东地区发明曲辕犁;茶叶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⑵手工业发达:地区分布更广,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多,技艺水平提高并融入外来风格。丝织业发明缂丝技术,南方成为丝织中心;隋唐白瓷成熟,形成“南青北白”体系,唐三彩和秘色瓷成为特色。⑶商业繁荣:运河开通,交通便利,外商云集,外贸繁荣;长安和洛阳成为两都,长江流域扬州和成都成为东西两个中心;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的时空统一管理;农村出现草市。2、政治: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版图辽阔,并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⑵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分割,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失误。⑶科举制代替门第世袭作官的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文化:⑴文化政策宽松、开放,儒、佛、道三教并行;⑵科技领先世界,僧一行测量子午线;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发明;《唐本草》成为世界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⑶唐代书法、绘画、诗歌、古文、戏曲等文学艺术也取得辉煌成就。4五、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金宋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这个时期长达460多年,此时欧洲仍处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亚洲强大的阿拉伯帝国走向衰亡。1、经济:⑴农业有重大发展:经济中心已经由北方转到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水利专家有元代郭守敬;⑵手工业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南宋开始使用焦碳,棉织业开始发展,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松江成为全国棉织中心;宋代出现景德镇等地方瓷窑体系,元代生产青花和釉里红进入彩瓷生产时期;⑶商品经济活跃:宋代城市和商业兴盛,城镇商业在空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边境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的陶瓷贸易活跃,外贸税收成为南宋主要财源;铜钱的发行量加大,四川出现纸币交子;2、政治:⑴国家由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大统一;少数民族政权通过改革逐渐汉化和封建化,宋代出现王安石变法。⑵北宋空前强化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从中央到地方全面分割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但出现了冗兵冗官、积贫积弱现象。3、文化: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⑴科学技术世界领先: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都在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⑵儒学思想吸取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⑶宋朝最高的文学成就是词,元朝是元曲,适应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兴起,话本等世俗文学、娱乐场所瓦舍、南戏、元杂剧出现;⑷书画艺术领域出现苏黄米蔡四家和文人画。5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公元1368—1840年)新航路的开辟使新旧大陆密切联系起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14、15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7、18世纪英美法三国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历史进入新的大转轨时期。中国从明中期以后逐渐落伍了。1、经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臻于鼎盛,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⑴农生产的发展:⑵手工业进步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⑶商业出现新特点:众多工商业市镇和港口城市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异常活跃;大量经济作物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劳动力成为商品,雇工现象普遍;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业群体崛起;清初开始实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2、政治: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⑵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设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清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同时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3、文化:明清时期文化的明显特征是承古萌新。⑴科学技术取得新成就,《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⑵理学走向极端,李贽、黄宗羲等人的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⑶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戏剧和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⑷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编纂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⑸西方传教士东来,中国开始了解到先进6中国近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的近代史。之所以把这一段独立成一个体系,是因为社会的性质与前后有别。要理清近代中国发展的脉络,必须先澄清三个问题:第一,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对,即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当然这是从整体上讲的,并不排除在一些具体7阶段中阶级矛盾会成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后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三次国内战争等。第二,近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也因此有两个,即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两者的关系: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以富强为先,独立为后,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均告失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先独立后富强,实践最终成功。国家富强,在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主题和目标是资本主义化,但未成功;近代后期,主题和目标是新民主主义,然后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切都取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第三,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由以上两个因素决定,是双重性质,即以反帝反封建为基本目标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简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前后两段,即旧民主革命、新民主革命阶段。其分界标准,是领导阶级及由此决定的指导思想、革命前途、群众基础等因素的不同。但社会性质、社会两大矛盾、革命性质及目标还是相同的。一、近代前期的知识体系近代前期从1840年到1919年近八十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二十年、中间四十年和后二十年。其分段标准和依据是社会性质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即依此分成开始、形成和深化阶段。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为近代百年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全过程。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是两部分。半殖民地,是就社会地位而言,指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向殖民地方向演变过渡,是向下的沉沦。但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相互争夺,这个过渡没有完成,即半殖民地的另一半是半独立。半封建社会,是就社会的发展形态和进程而言,指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是向上的进步。百年之中,虽然封建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在不断瓦解,资本主义各方面的因素在不断增长壮大,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这个过渡也没有完成,即半封建社会的另一半是半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另一层含义是半独立的、半资本主义的社会。当然,近代前期的三个阶段,主线既可以按照社会性质的演变展开分析,也可以转换角度,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重新整合,建立灵活、生动、立体的知识体系。8(一)第一阶段的二十年(1840-1860年)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从两次鸦片战争后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外勾结局面的形成看,体现半殖民化(半独立)线索。从自然经济瓦解、新思潮、《资政新篇》看,体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线索。太平天国从反侵略角度,是殖民化的反力,可归入半殖民化线索;如果从打击封建主义和学习西方的角度,又可划作半封建线索。整体而言,以后者为主。这二十年尽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发展都开始了,但主要以半殖民化为主。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化仍需一个较长时期才能发展起来。2、阶段特征:政治方面,鸦片战争使中国主权丧失,在两大矛盾作用下,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进行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激烈斗争。经济方面,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方面,开始学习西方,思潮萌发。(二)第二阶段的四十年(1860-1901年)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思潮和戊戌变法上,可以明确地看到半封建化的线索。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学习西方的层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都向近代化迈进。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和八国联军侵华,又明晰地看到半殖民化的特征。2、阶段特征:政治方面,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形成,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也出现高潮,而且变法运动已从太平天国的旧式斗争转为资本主义新式斗争。经济方面,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初步发展,但民族经济却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双重的排斥打击,举步维艰。自然经济在内外冲击下进一步解体。思想文化方面。从学习西方的器物长技发展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思潮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和启蒙。(三)第三阶段的二十年(1901-1919年)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辛亥革命、民国成立、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发展”和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新文化运动,体现出半封建化(半资本主义)的明显特征,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列强干涉破坏辛亥革命、扶植袁世凯和多派军阀,日俄英等国乘中国政局混乱之际扩大侵略,9军阀割据,府院之争,明显体现半殖民化特征。2、阶段特征:政治方面,列强与军阀相互勾结,统治黑暗,使中国半殖民统治秩序进一步深化;但同时,以民主共和为目标的辛亥革命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社会政治的核心主题是民主共和。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高潮。思想文化方面,新旧思想文化冲突激烈,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新文化运动等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