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训练(十三)一、选择题1.文物部门对某一皇家陵墓进行抢救性挖掘,发现陵墓按阴阳五行之宫、商、角、徵、羽对应方位,按山北水南座落于河南黄河边上。经过专家勘察,从地面建筑到地宫都曾经遭受少数民族报复式的破坏。由此推断,这一皇家陵墓可能属于()A.汉代B.唐代C.宋代D.明代【解析】宋代开封符合“山北水南”的条件,且存在较大的被游牧民族侵入的可能,故C项正确;汉、唐长安均不在黄河边上,唐东都洛阳则在黄河以北,故A、B两项错误;明代皇陵不在黄河边上,故D项错误。【答案】C2.(2014·泉州质检)“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若要查阅孟子的言论,可以看()①经部②史部③子部④集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论当然记入儒家经典,故①正确;孟子言论不属于专门的史学著作,故②错误;孟子的言论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应该收录在子部,故③正确;集部专指诗词文赋,不符合孟子言论的特点,故④错误,选择C项。【答案】C3.(2014·锦州质检)“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A.人们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B.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C.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烦琐的历史细节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解析】据材料“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和“经世”可知王夫之主张把历史研究与研究者自身和时代统一起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很难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烦琐的历史细节,C项错误;材料是王夫之《读通鉴论》的启示,不能说明《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故D项错误。【答案】B4.(2014·沈阳质检)“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上述材料对“这场革命”的认识突出反映了()A.近代化史观B.全球史观C.革命史观D.社会史观【解析】据题干“假如没有这场革命……中国必然会在旧有的轨道上徐徐而行”可知近代化史观与题干相符,故选A项。全球史观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B项错误;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故C项错误;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D项错误。【答案】A6.(2014·日照二模)史学大师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作者认为,研究历史应当()A.尊重史实B.集思广益C.一分为二D.设身处地【解析】材料“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表明的是设身处地,而不是尊重史实,A项错误,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提到集思广益,故B项错误;虽然题干提到可以进行批评,但这种批评是对设身处地好处的一种具体阐释,而非强调批评,C项错误。【答案】D7.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解析】对题干的趣闻要批判地来看待,存疑,然后多找其他资料进行印证,故选D项。只是根据材料一家之言,并不能判定题中趣闻是真实的,A项错误;虽然题中趣闻只是孤证,但并不能说明是假的或者没有价值,B项错误;野史信息并不一定虚假,有时恰好是官方史学的补充,C项错误。【答案】D8.(2014·福州质检)史学家甲:“美国企图保障其在全球的贸易利益,是‘冷战’最主要的起因”;史学家乙:“‘冷战’应归咎于美苏双方的误解与反应,两方都应对‘冷战’负责”。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史学家甲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历史B.史学家乙应用整体史观诠释历史C.两位史学家分别代表不同国家的利益D.两位史学家分析视角有较大不同【解析】甲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历史,乙是从双方的责任出发分析“冷战”,故D项正确。甲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分析历史,A项错误;乙是从美苏两国角度诠释历史,B项错误;从甲、乙的主张可以看出两人持中立立场,故C项错误。【答案】D9.(2014·宝鸡质检)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兴起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述评论应用了()A.文明史观B.现代化史观C.社会史观D.整体史观【解析】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整体史观将整个人类历史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史观关注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变化来研究历史的发展,从题干材料来看,选C项。【答案】C10.(2014·长春四模)“如果过去30年间的妇女运动相比以前有什么变化的话,那就是,它已经更多地意识到需要利用一种有关过去的记忆。对女权主义者而言,这种需要并不能通过对一些非凡女性的研究来加以解决,例如伊丽莎白一世,她在一个男人世界成功进行了统治,而应把重点放在大多数妇女所遭受的经济和性别剥削上,放在激进分子纠正这种状况的努力上。”史学家在此认为妇女史研究应()①注意历史时代发展的变化②突出代表性人物的研究③重视群体性情况的研究④重点研究妇女的政治状况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解析】由材料“它已经更多地意识到需要利用一种有关过去的记忆”可知研究重视历史发展变化,故①正确;由“这种需要并不能通过对一些非凡女性的研究来加以解决”,可知②错误;由“而应把重点放在大多数妇女”可知③正确;由“应把重点放在大多数妇女所遭受的经济和性别剥削上”可知妇女政治状况不是研究重点,故④错误,选择A项。【答案】A11.(2014·广安三模)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古代希腊或者中世纪的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布罗代尔意在强调()A.一切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B.应以现实的立场解读历史C.以整体视角探究过去的历史D.从文明价值角度解读历史【解析】布罗代尔对文明的历史进行了界定,即“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强调的是文明价值的传承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历史的关联性、传承性,从过去、现实和整体的视角认识历史都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12.艾伦·布林克利认为:事实上,对历史持不同见解是试图理解历史的关键,正如对当代持不同见解是试图真正理解当代一样。对当代史学界持批评态度的人,经常指责历史学家不断改变对以往的阐释;有些则指责阐释行为本身。他们认为历史就是“发生过的事”,历史学家就应该“尊重事实”。但学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形成了当今围绕历史学研究的许多争议。作者在此阐释的观点是()A.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后人只能尽力阐释B.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其阐释就是权威著作C.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找出真实的历史事实D.历史事实并不真正存在,任何阐释都是可以的【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历史事实是存在的,只能尽力阐释,故选A项;“其阐释就是权威著作”与材料意思不相符,且过于主观,B项错误;材料表明历史学家应该尊重历史,并未涉及找出历史事实,C项错误;D项解读过于主观,与材料意思和史实均不符,故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13.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材料二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英国历史上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不仅为英国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而且为城市化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1750年,英国2500人以上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1801年增加到33.8%,1851年上升到50.2%。而农村人口则从一个半世纪前的70%降至49.8%。英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材料三近代中国的所谓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只是一个通商口岸化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半个多世纪,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市发展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方面说明近代条约口岸的“双重作用”。【解析】第(1)问从“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等信息总结特点。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获得答案,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3)问结合材料判断史观,说明近代条约口岸“双重作用”时要突出积极方面是通商口岸客观上对中国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另一方面就是通商口岸的设立是外国侵略的结果,是便利外国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途径。【答案】(1)特点:城市大量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出现了街市;出现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发展迅速;起步早;不是以旧城镇为基础,以发展新型城市为主。原因: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积累了资金、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工业革命促进新型工业城市的涌现。(3)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论证:一方面,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另一方面,通商口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刺激了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14.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01年9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中国史叙论》,指出:“前者史家,不过记载事实;近世史家,必说明其事实之关系,与其原因结果。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华书局2009年5月)材料二1956年新中国颁布了《初级中学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认为:第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因此,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发展阶段,安排章节内容。第二,“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为此,大纲以阶级斗争的重大事件为“社会制度改变”的转折点。第三,突出苏联的历史,其第九部分“现代——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总危机”,可以说是苏联史的缩编。材料三2011年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世界史部分构建了这样一个体系:世界史内容体系①一条主线: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②两个系统纵向系统(时间为序,生产力为动力)横向系统(空间地域联系、交往为动力、市场的作用)③三个阶段及阶段特征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从分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