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二章城市建设什么是城市?古代城市的功能有哪些?古代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受到哪些思想体系的影响?古代城市布局结构是怎样的?……内容大纲城市建制城市选址筑城办法城市布局结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汉长安城曹魏邺城北魏洛阳南朝建康唐长安(隋大兴)北宋东京(开封)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明南京南宋平江府“城”是防御性设施,“市”是交易场所。“城”与“市”结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商业交换职能的有防御设施的居民点。什么是城市?日中为市,各易而退,各得其所。三个基本要素:1、统治机构(官署)2、手工业和商业区3、居民区城市建制•1)商、周:分封制,城意味着国家,受封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2)战国:自行建城。•3)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并基本上沿袭下来。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城市形态随着三个基本要素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河南安阳殷墟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战国、秦、汉里坊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曲阜鲁故都遗址平面图齐临淄遗址平面图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日落前1.5至2小时)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不遵循者,以犯夜论罪,重罚70大板。到了唐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门禁制度逐渐被破坏。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代及以后的城市模式城市选址•1)解决水源问题(饮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2)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要求•3)风水上的要求筑城办法•1)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2)唐以后:砖包夯土墙–城门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开始逐步推广–瓮城:二道以上城门–敌台、马面:城墙上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唐宋以前——版筑夯土宋以后——砖包夯土(包石)城门:木过梁砖拱券门敌台和马面中国古代建筑史瓮城城楼北京正阳门全景城市布局结构•1)城郭之制–城:子城、内城、阙城–郭:罗城、外城、国城《周礼·地官》:“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郭)。明南京与北京有四道城墙。•2)《周礼•考工记》中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燕下都曲阜鲁故都赵邯郸齐临淄都城:宫城,皇城,外城城市布局结构•3)城市布局–帝王宫殿总是都城主体–居住形式:从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北宋开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局形式为主–市: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宋以后出现商业街和集中于庙宇前的市场贸易–娱乐场所: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外风景区;宋以后有单独的娱乐场所(瓦肆)•4)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从商代起总结并确定了这条建筑布置经验)–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5)都城绿化–道路绿化、道路彩画–两侧种植,北方:槐、榆南方:槐、柳–中轴线御街绿化,设御沟,饮水灌注,沿沟种植城市布局结构•6)市政设施建设防火–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砖砌望火楼–设钟楼、鼓楼排水–长安城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城明沟–宋东京利用河道排水、春秋时苏州建城考虑河道排水–明北京由“沟董”专事内城沟渠疏浚挑挖城市布局结构都城选址:西、中原——东类型:1.新建城市,平地起城(先秦)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以后)新城建成后,旧城废弃不用(随大兴城)旧城继续使用,新旧城共用(元大都)3.旧城基础的扩建明初南京和北京,优点:充分利用旧城基础,为新都城服务汉至明清都城建设1)汉长安城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汉陵邑制2)曹魏邺城5、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主宫城次宫殿戚里王室专用园林衙署2)曹魏邺城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宫殿位北居中“丁”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里坊制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思考:对唐长安城的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建设3)北魏洛阳是营国制度传统在城市建设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外郭、皇城、宫城三重不规则方格网路礼制格局及变通——加强了南北中轴线——依礼制格局布置官署、太庙、太社,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对佛教的重视:永宁寺封闭的里坊制集中设市制中国古代都城建设4)南朝建康六朝古都(吴、东晋、宋、齐、梁、陈)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布局中间一条御街砥直向南,可直望城南的牛首山,作为天然门阙借鉴曹魏邺城的布局,也受《考工记》影响防御体系依托周围的自然环境宫室皇城并列设置城市中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对东京城开放的街巷制是一种启示开创了建设人工湖的先河(玄武湖)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礼制格局:延长了南北中轴线·风水格局:玄武门、青溪、朱雀、主山·防御:设东府城、石头城5)唐长安城(隋大兴)高颎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城建设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宇文恺(555-612)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字安乐,朔方夏州人,后居长安。隋文帝时,任营新都副监。曾征民工开凿广通渠,决渭水以流入黄河,籍通漕运。隋炀帝建东部时,任东都副监,转升将作大匠。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及宫殿衙署。包括隋宗庙、仁寿宫(唐九成宫)、隋文帝陵等重大工程。宇文恺还曾对周明堂进行了研究,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制作了立体模型(木样);在明堂建筑图和木样中都使用了比例尺。宇文恺著有《东都图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史》中流传到现在外,其余都已失传。中国古代都城建设隋唐洛阳城权贵居住区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日本古代城市奈良古都平城京日本平安古都平安京6)北宋东京(开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转折点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三重城墙,三条水系(五丈河、汴河、蔡河)宫城——金水桥——千步廊——朱雀门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化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汴河7)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胡同(蒙古语)刘秉忠、郭守敬、黑迭儿元大都三重水系:西山昌平泉水金水河(供应宫城)通惠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明北京城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五里,南进一里,凸字形城墙城市更为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内城的街道坊巷仍沿用元大都的规划系统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再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东市西市望春园斜街市角市元明二代北京城发展示意通城外主干道内城的南门外城五门中轴线8)明南京城功能分区明确皇城区:城东;居民和商业区:城南;军事区:城西北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郊城墙围和成及其自然的形态中国古代都城建设1、选择城址的区位原则——“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证明中心位置对于都城选择的重要意义。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心位置是管理全区的最佳区位。2、选择城址的自然背景原则——“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3、城市的总体布局原则——“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祖庙、社稷、外朝、市场环绕皇宫对称布局,以宫为中心的南北中轴成为全城的主轴。这一布局原则对都城有深远影响。在皇宫内部,前朝后寝,“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思想4、城市功能分区原则——“仕者近公,工买近市”。从政的住在衙门附近,从商从工的住在市场附近,“农民”住在城门附近,出入耕作方便。5、道路布局原则——“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根据车流和人流密度,城市道路可分为不同等级。6、城市规模等级原则——“国都方九里,公国方七里,侯、伯方五里,子、男方三里”。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思想随地形,汉长安城棋盘式和以中轴线为中西的布局突出皇权,明清北京城宋以前里坊制,宋以后开放的格局道路,笔直,道路两边建沟渠利于排水商业区沿河,运输方便宗法思想,左祖右社注重水运,河流贯穿全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1、曹魏邺城的特点并举两个以上以其为原型的城市例子。2、唐长安城、宋东京城的布局比较。3、明北京、明南京城市特点及城市形成过程。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