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灾害与防治归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高三地理复习资料--《自然灾害与防治》总结一、《自然灾害》知识结构体系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在防灾的应用1.遥感(RS)技术(拍摄)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台风、寒潮、沙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进行全天候观察、监视,及时了解掌握灾害变化;;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防减灾中的作用:对各种灾害进行准确定位,及时掌握灾害发生地点,作出防减灾方案。3.地理信息系统(GIS)(电脑)在防减灾中的作用(1)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2)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22一、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一)地震1.影响地震灾情因素: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②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财产密度③建筑物抗震系数④防震意识、防灾措施2.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3.中国的地震分布: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多分布在活动性断裂带上。3.某地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地震):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滑坡):①地势起伏大;②岩体破碎或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多;③暴雨或冰雪融化多④多地震诱发滑坡;(泥石流):①地形陡峻;②松散或碎屑物质多;③植被覆盖率较低;④暴雨或冰雪融水多,山区沟谷在短时间内汇集大量水流。⑤多地震诱发泥石流;人为原因:⑤植被破坏,如开垦、乱伐、采矿,造成地表松散物多,诱发泥石流。⑥工程建设中防范地质灾害意识和措施不到位。⑦建筑物、人、财趋于密集,单位面积的资产密度大。(注意:有灾害,一定有受灾体,否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4.危害:滑坡——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泥石流——在很短的时间内,堵塞江河,摧毁建筑物、耕地、道路(铁路公路)、森林,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环境破坏。5.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非工程措施”①到④和“工程性措施”)①加强地质灾害科学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或政策法规);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如防震演习自救与互救)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及的民众。⑤提高建筑物的抗灾强度。(减轻伤亡和财产损失)⑥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⑦建立护坡、挡墙、栅格坝等支挡物。(防止滑坡、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⑧大力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减少滑坡、泥石流)⑨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33二、气象灾害--台风、旱灾、寒潮、冻害、冰雹、霜雪沙尘暴、雾、暴雨、雷暴、干热风、龙卷风(一)台风1.成灾原因: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2.台风危害:①危及海上船只的航行;②危及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农业建筑物;③引发风暴潮,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农田。④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次生灾害台风的好处:①带来丰沛的雨水,缓解旱情与酷暑,利于农业丰收;②使水库蓄满雨水以供发电之用,从而节省大量原煤。3.某地台风灾害多发原因:①距热带、副热带海域的台风源地(如西北太平洋海域)近②该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单位面积的资产密度大。4.台风防御措施:通用(非工程性防御措施①到④)+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台风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台风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③加强教育,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危害的民众。⑤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须加强管理和设施维护⑥渔船靠港,船只停开(防御风暴潮)⑦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防御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⑧海岸建防护林工程和加固海岸堤坝工程(防御风暴潮)5.我国台风灾害时空分布(1)时间:夏秋季节(尤其是7、8、9月)(2)空间分布:沿海灾情重、南方灾情重(台粤闽琼浙)。台风登陆后为何会逐渐减弱为低气压?①陆地磨擦力加大,风速减小;②水汽补充少(二)干旱1.干旱危害:①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成长需要,造成减产甚至绝收;②地表径流减少,造成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③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和工业用水短缺。④可能诱发火灾、荒漠化、沙尘暴问题3.旱灾防御措施:①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如树立节水意识)④兴修水库蓄水,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⑤合理抽取地下水,适时人工增雨,沿海地区可适量海水淡化,增加淡水供给;⑥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喷灌、滴灌),改种(或培养)耐旱作物;⑦改进农业耕作制度(改一年三熟为一年二熟)⑧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⑨推行工业节水降耗技术,节约生产生活用水;⑩预防和治理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4.我国旱灾多发(可能)原因(自然原因:①到⑤人为原因:⑥到⑦)①地处季风气候区,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或雨季降水变率大,长时间没降水②纬度较低(或夏季),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③植被覆盖率较低,山区涵养水源少,或江河湖泊蓄水少(如岛屿)④江准和华南地区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降水稀少⑤云贵桂省区石灰岩地区广布,地下暗河、溶洞多,水分渗漏多,地表不易蓄水⑥正处农作物生长时期,需水量大;⑦人口稠密,城市众多,耕地多,生产生活用水多,或人们节水意识较差,44★华北地区春旱成因:①春季降水少,全年降水集中在夏季;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增;③农作物开始返青,急需大量用水。④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发达,需水量大;⑤部分地区水污染严重,导致清洁淡水减少。5.我国旱灾主要分布:有东部季风区,尤其是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的平原。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江准(伏旱)、西南(四季均可能旱灾)、东北(盛夏旱)。6.我国旱灾特点: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严重(三)寒潮---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强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天气1.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属于快行冷锋天气系统)2.时空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我国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半年,尤其是秋、春季(深秋到初春季节)3.影响寒潮强度因素:冷空气的温度和将要影响地区的温度,温差越大危害越大。4.危害:冻害、大风、大雪、冻雨,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影响交通安全、农业、牲畜、基础设施、生产生活。5.我国的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2)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与北冰洋面(3)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4)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6)各地寒潮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等。(7)我国北方寒潮(快行冷锋)灾害多发原因①纬度较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寒潮多发且风力大②地形平坦广阔,冷空气没有阻挡,或处于山体北侧冬季风迎风坡,冷空气滞留堆积③农牧业处于生长时期(北方的秋春季、南方的冬季),冷冻危害大北方冷冻灾害为什么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因为北方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生长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春秋季节农作物仍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南方冷冻灾害为什么多发生于冬季: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危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对农业危害较小。(四)冻害、暴雪、1.冷冻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且南方多于北方。(南方冬季农业活动多于北方)2.冻害灾情大小如何分析:①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小;②纬度高、接近冬季风的源地、降温(雨雪)强度大、霜期持续时间长;55③南方缺少抗冻雨和雪灾的基础设施,抵御能力差;④适逢…(春运、节假期),人口流动大;⑤农作物耐寒性差。3.暴雪成因:①冷空气势力强,活动频繁;②水汽较充足;③快行冷锋影响,或遇山地地形抬升,易形成降雪。4.雪灾危害:①阻断交通;②中断通信、输电;③危害越冬作物、树木;④生畜受损,⑤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等生活困难。5.寒潮(冻害、暴雪)灾害防御措施:①加强寒潮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实行防灾保险③增强民众防寒潮灾害意识(以上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防寒潮、冻冷害、暴雪工程性防御措施)④推广和培养耐低温的农作物品种;⑤发展温室(塑料大棚)农业或进行地膜覆盖;晚间燃放浓烟;⑥牧区做好防寒冻工作⑦加强交通管制,统一指挥⑧居民注意保暖(五)沙尘暴1.沙尘暴危害:①严重的大气污染,损害人体健康;②破坏基础设施,影响通信、交通、生产生活;③风蚀土壤,破坏植被,掩埋农田牧场;④引起天气、气候恶化;2.我国沙尘暴时空分布:多发西北、华北、东北――冬春季,尤其是春季多发。3.华北沙尘暴多发原因:自然原因:①冬春季气候干旱,大风天数多;②植被覆盖率低,沙土裸露多;③土壤疏松干燥;人为原因:④植被破坏严重,如四滥——滥伐、牧、垦、挖,导致草场、林地退化、沙化;⑤建筑工地废沙、弃土随意堆放4.沙尘暴灾害防治措施:①加强沙尘暴监测和预报。②建立防应急机制;③增强民众防沙尘暴意识(以上为“非工程性防御措施”)④植树造林种草,建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⑤降低载畜量,推广轮牧⑥矿区注意复垦和再种植⑦建筑工地注意防风沙措施⑧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⑨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大雾沙暴天气,能见度低)(六)雾:1.雾形成条件:水汽较充足;微风或大气层稳定;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雾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2.雾灾危害:①影响交通(能见度、事故);②含有污染物,吸入对身体不利;③使农作物缺乏光照,影响作物生长和病害发生。为什么秋冬早晨多雾的原因: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秋冬的清晨气温最低,便是雾最浓的时刻。66城市烟雾:早晨和晚上,大量燃煤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蒸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如被称为“雾都”的伦敦。雾消散的原因:一是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二是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3.雾灾防范措施:①加强大雾监测和预报;②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防雾应急机制;③增强民众防减灾意识④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安全⑤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⑥减少户外活动,并注意安全。(七)暴雨(有台风雨、强对流雨、冷锋雨、梅雨锋暴雨)1.危害:诱发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交通阻塞、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2.暴雨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中国暴雨日及雨量的分布从东南向西北内陆减少,山地多于平原。而且东南沿海岛屿与沿海地区暴雨日最多,越向西北越减少。太行山、大别山、南岭、武夷山等东南面或东面的夏季风迎风坡地,都是这些地区暴雨日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