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一考能综合测评一、选择题1.[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B.嫡长子继承制C.不断强化王权D.王位世袭制[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由“十等”“臣”“社会结构”等可知,材料蕴含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其基本特点是社会结构等级化、秩序化。故答案为A。[答案]A2.[2014·辽宁五校第一协作体联考]合理的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料的正确解读。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2[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涵和外延。A项史料阐述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征,右侧解读错误,排除A项;C项史料与解读不对应,错误,排除;D项的史料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解读错误,排除。答案为B。[答案]B3.[2014·温州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汉承秦制,但往往承其职而易其名。如汉代的“执金吾”,其职能是率禁军保卫京城和宫城,这显然沿袭了秦代________一职的职能。划线处应填入的是()A.中尉B.少府C.御史大夫D.典客[解析]本题考查秦汉的官职对比。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汉少府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典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由此排除B、C、D三项,答案为A。[答案]A4.[2014·温州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其中十一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据此可知()①汉代中央集权逐渐强化②汉代儒学地位上升③汉代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④秦代以来的监察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由东汉时期出现了州、郡、县三级的地方行政区划,可排除含有③的A、D两项,由“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3知,此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强化,可知①正确,故答案为C。[答案]C5.[2014·辽宁五校第一协作体联考]下面为西汉至唐前朝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分析表中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的变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前期东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由材料可知,A、B、C三项都从某一方面体现了这一时间内的变化,而D项则与史实相违背,唐代时期比汉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答案为D。[答案]D6.[2014·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③实行4“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私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商人的主体;流通领域出现纸币是在宋朝;“工商食官”出现于西周;大量市镇出现是在明清时期,由此可知D项排序正确。故答案为D。[答案]D7.[2014·济南模拟]《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图所示)这一体制()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分封刘氏宗亲,但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答案]C8.[2014·深圳高三一调](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5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由题干中的“诸王皆居京师”“支庶得自奋于功名”“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等关键信息,推理出当时中央通过约束宗室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答案为D。[答案]D9.[2014·辽宁五校第一协作体联考]《儒林外史》中有一故事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意在()A.表现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B.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C.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D.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通过老秀才支持女儿追随已故丈夫寻死,女儿死后又非常痛心后悔的故事来揭露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与戕害,与此吻合的是C项。故答案为C。[答案]C610.[2014·襄阳调研测试]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下列材料。据此,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中国古代南方经济逐步发展D.中国古代北方经济发展缓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表格内容反映了古代北方人口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小,南方人口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且超过了半数——这说明南方经济逐步发展并开始超越北方。说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显然不妥。材料也没有反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和北方经济发展缓慢,故答案选C。[答案]C11.[2014·广西四市联合调研]宋敏求在《长安志》中说:“(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衙茫茫空有月”。这种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A.城市布局合理B.城市规模过大C.推行抑商政策D.城市功能单一7[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从材料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当时的长安城棋布栉比,街道笔直,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但当长安城街头集市已罢、行人散去的时候,街上变得空空如也。由此可见,当时的长安城功能还比较单一,D项符合题意。[答案]D12.[2014·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后汉书》中记载:“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其强调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下列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是()①克己复礼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③致良知,知行合一④人是万物的尺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以德治国的理念。①强调人要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符合题意。②强调金钱不能使自己迷失堕落,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符合题意。③强调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符合题意。④在肯定人的价值的同时忽视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项符合题意。[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4·淮坊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和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摘编自《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8材料二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导致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这导致了古希腊社会政治结构的迅速变化。——摘编自毛寿龙《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材料三在清朝的最后十年,中国社会结构加剧变化……产生了新知识分子、从旧绅士阶层分化出来的新绅士。……每一个阶层都有着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新绅士希望参与政权;商人阶层在政治上紧随新绅士,对清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新知识分子公开反满;而下层民众则反对新政进而反对清政府。清政府无力驾驭这一变化了的社会。只好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材料四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此外,“经理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渗透等,各种因素促使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不满……政府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长远目的,被迫通过立法推行一些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资本家与其他高收入者相当一部分收入被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摘编自吴浩《新中产阶级的崛起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1)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古希腊社会结构分别发生的变化,并请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概括并说明材料三中关于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3)据材料四,指出“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影响。9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出战国时期、古代希腊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然后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对二者的不同影响。第(2)问,解题关键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即概括的是材料三的观点,而且是运用材料三的内容来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保证论点、论据的一致性。第(3)问,可结合材料三中的“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关键信息推理出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原因,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答案](1)变化:古代中国士阶层崛起;古希腊工商业奴隶主队伍壮大。对古代中国的影响:随着士的崛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古希腊的影响:工商业奴隶主的势力增强,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2)观点:由于社会结构变化,不同阶层(阶级)的共同斗争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说明:新知识分子宣传民主启蒙思想,营造了反对清政府的舆论环境;新绅士鼓吹宪政,加剧了清政府的分化;工商阶层宣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下层民众掀起的反清斗争,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崩溃。清政府面临全面危机,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变化;经营者革命的推进。(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改变了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缓解了贫富分化;有利于社会稳定。(任答两点即可)14.[2014·淮坊高三模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10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颜之推《颜氏家训》材料二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中的教化内容增多、有关女子的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节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摘编自《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材料三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摘编自《梁启超家书——1912年12月致思顺书》(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3)与材料二中的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自古以来中国家训的发展演变历程。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孙:同逊,恭顺”“俭”“稼穑”“宽仁”等关键信息分析概括出《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明清家训发生的显著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加以分析。第(3)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三的内容进行分析;“原因”结合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11角度分析即可。[答案](1)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求宽容、仁义。主要因素:小农经济;儒家思想。(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理学的影响。(3)变化: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原因: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资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