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2013·河北石家庄二模][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材料二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为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羲基本没有言及。——摘编自林树青《论黄宗羲的“学校”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学校”的功能。(2)根据材料二,归纳英国“议会”与中国“学校”的主要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不同的思想根源。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据此回答“功能”。第(2)问分析材料信息,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不同”:议会和“学校”同君主的关系;议会和“学校”的组成人员;议会和“学校”与法律的关系。结合第一小问可知二者的思想根源不同,英国“议会”的思想根源是“主权在民”,而中国“学校”的思想根源是“主权在君”。答案:(1)功能:培养管理人才;议政;舆论监督。(2)不同:议会权力高于君主,“学校”依附于君权;议员来源广泛,“学校”群体成分单一;议会以法律制度保障运行,“学校”则没有。思想根源:“主权在民”“主权在君”。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的国家,在性质上,并不是自由的国家,政治自由只在宽和的政府里存在”。孟德斯鸠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原则,他认为,在一个宽和的君主立宪政体中,这三种权力应该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或政治集团,而不应该掌握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政治机构手中。他的政治自由理想是以社会不平等的合法化为基础的。2材料二“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人的依附都要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引自卢梭《社会契约论》)面对孟德斯鸠等人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思想,卢梭说:“他们把主权者弄成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好像他们是用几个人的肢体来凑成一个人的样子。”他明确表示,主权不仅是不可转让的,也是不可分割和不可代表的。主权或者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行政权则是属于政府的。(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德斯鸠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两人思想的共同点及其对东西方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政体”“以社会不平等的合法化为基础”概括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主权或者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等概括回答。第(2)问,先依据两则材料分析两人思想的共同点,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两人思想对东西方社会变革的作用。答案:(1)内容:遵守法律是自由的前提;君主立宪政体和三权分立制度是政治自由的保障;自由理想建立在社会不平等的合法化基础上。卢梭的主张:社会平等是实现政治自由的前提;反对三权分立;主张主权在民。(2)共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自由。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准备,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对东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变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2014·云南省昆明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调研测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对于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人来说,“真正的民主”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但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美)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1)根据材料,分析18世纪欧洲人对“民主”的认识与公元前5世纪相比取得的进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世纪以来的法国对“真正的民主”的实践。3解析:第(1)问由材料信息“理性的审判、权力的分享、公民美德”概括公元前5世纪的民主内涵。由材料信息“自由、平等、博爱”、“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概括18世纪欧洲人对民主的认识。将两者对比即可体现民主认识的进步。第(2)问紧扣时间限制“18世纪”,结合书本知识梳理法国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实践历程。其实践历程应包含法国大革命、一系列法律文件、民主制度确立等基本史实。答案:(1)进步:民主由理性审判、权力分享、公民美德发展为自由、平等、博爱;政府由少数人操纵演变为必须接受公民的有效控制和制约;政府由不能采纳公意到必须保证所有社会成员表达公意。(2)实践: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颁布《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拿破仑时期颁布《民法典》,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个协会无论是在工人自己眼中或是在资产阶级及各国政府眼中,都可以说是活生生地表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性质,使无产阶级欢欣鼓舞,使无产阶级的敌人恐慌畏惧。——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材料二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宣言》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把各国工人运动统一起来,竭力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即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宁、英国的自由派工联主义、德国拉萨尔右倾分子等)纳入共同行动的轨道,并同所有这些派别和学派的理论进行斗争,从而为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制订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列宁全集》材料三第二国际是一个没有中央领导机构的松散的联合组织,一切国家的任何工会、工人党及社会主义团体都可以参加代表大会。第二国际没有一个明确的纲领、正式章程、机关报,也没有统一的纪律。1900年成立的社会党国际局也只是各国党的通讯和统计中心,对各国党没有组织上的约束力。——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国际的性质以及马克思对第一国际成立的贡献。(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的组织特点及形成的原因。答案:(1)性质:第一国际是一个国际性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组织,是一个国际工人组织。贡献: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并指导着第一国际的斗争,他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和真正的领导者,是第一国际的灵魂。(2)特点:自愿联合、共同讨论、自由协商、独立自主。原因:是由当时国际工人运动4的发展水平造成的,各国工人阶级先后成立自己的政党或组织,各国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党需要根据本国情况独立自主制订自己的路线和策略;另外当时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各国党的领导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斗争经验,完全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党的斗争策略。5.[2014·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条文: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进行复议。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材料二《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思想原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国《临时约法》对两国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解析:第(1)问,材料一的第一条第七款非常明确的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材料二则反映出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第(2)问,可从两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两方面分析。社会现状可从经济发展程度、民主思想的传播程度等方面分析。答案:(1)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由平等。(2)原因:美国:缺乏专制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思想传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袁世凯的独裁统治。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层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5(1)依据材料中的图片和文字,联系中外近代史上有关史实说明世界及中国近代化的变革顺序。(2)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导致中国与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答案:(1)世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精神层面的变革;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制度的变革;工业革命——器物的变革。中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即器物——制度——思想)。(2)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