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近几年广东高考历史命题来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影响;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内容、特点、实质;“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表现、影响及评价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015年高考复习备考时,注重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重视探究“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过程及影响的理解,注意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利弊。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十月革命胜利,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________政权(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国内战争(2)经济:多年战争导致经济濒临崩溃,物资奇缺,出现饥荒。(3)军事: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武装颠覆活动,苏俄进入了__________时期,革命成果面临危机。2.内容:普遍义务劳动共产主义(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形式:实行实物分配制,和______________制。3.特点:兼有“战时”和“__________”两种特色。4.影响: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粉碎了武装颠覆活动,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余粮收集制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921年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用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粮食税国家租让①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仍归国有,由______经营。②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以________的方式把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分配(4)分配形式:废除____________制。3.特点: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4.影响:(1)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2)政治: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3)理论:是对社会主义过渡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整体把握】新经济政策主要特征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背景:(1)1922年12月苏联成立。(2)列宁去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过程:(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___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__________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工业公有制集体化(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__________运动,建立集体农庄。【图说历史】“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两幅图片反映的是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左图漫画大意: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资产阶级嘲笑说:“这是幻想!乌托邦!”但是五年计划建设成就给予了资产阶级有力的回击。右图是反映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宣传画,过分突出重工业使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3.内容和特点:(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斯大林执政时期所开创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形成的标志为苏联______________(又称斯大林宪法)的通过。(2)内容:建立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_________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1936年宪法计划经济计划(3)特点:单一公有制;______经济;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4.影响与评价:(1)积极:①使苏联较快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②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发挥过积极作用。(2)消极:①片面发展________,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____________不高。重工业生产积极性计划指令③长期执行________,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必要性1.国内:(1)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国际:(1)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等国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政权。(2)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材料一高尔察克和邓尼金是苏维埃共和国主要的和唯一的严重的敌人。如果没有协约国(英、法、美)帮助,他们早就完蛋了。由于协约国帮助,他们才成为一种力量。——列宁材料二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研读:材料一表明列宁指出国内反动势力是在帝国主义国家支持下发动叛乱的,叛军的猖狂进攻使苏维埃政权受到严重威胁,说明集中一切力量誓死保卫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性。材料二说明在苏维埃政府面临严重战争威胁情况下,其以“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来动员人民群众参加红军,抗击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狂进攻;也反映出当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材料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论粮食税》研读:材料表明列宁等人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新政策“新”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考向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1.(2013年广东文综)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解析:选A。“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项。2.(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选择B项。3.(2013年海南单科)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选C。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征收粮食税,这则材料是1922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故选C项。4.(2010年辽宁、湖南、宁夏文综)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选B。材料中城市的工人、水兵等到农村征粮,体现了余粮征集制。“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粮食危机,故B项最符合题意。考向二“斯大林模式”5.(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选D。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地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6.(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选B。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年内完成工业化,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1936年“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1.(2013年广东梅州五华二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A.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选A。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使危机不断加剧,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2.(2013年广东惠州二模)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解析:选A。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3.(2013年广东佛山一模)当苏联政府每年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时,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在工作。”苏联工人的话实质上反映()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B.“斯大林模式”存在弊端C.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优越性D.新经济政策存在弊端解析:选B。根据所学史实,苏联重视积累资金,工人工资增长较低,忽视了民生水平。这属于斯大林体制时期的弊端。4.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段炳林《世界当代史》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