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能力训练卷八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中美两国在义和团立场上一致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2.1905年2月,陈独秀、柏文蔚联合安徽公学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宣誓,订立章程,宣称“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这表明岳王会()A.深受传统封建忠君思想影响B.与义和团的目标相似C.其成立反映了国内政治形势D.与同盟会有本质区别3.(2014四川成都一模)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来源:学#科#网Z#X#X#K]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4.(2014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下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这幅漫画反映了()[来源:学,科,网Z,X,X,K]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B.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C.中华民国建国原则名存实亡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5.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①19世纪中期传统纺与织结合紧密②土纱遭到了国内外机制纱的排挤③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④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下表是民国初年统计的国内若干个地区的农村消费情况统计数据,该数据反映出的主要结论是()区域情况北部平均安徽怀县河北平乡河南新郑山西武乡中东部平均福建连江江苏淳化江苏江宁自给(%)73.367.379.3[来源:Z.xx.k.Com]77.572.058.159.646.242.1购买(%)26.732.720.722.528.041.940.453.857.9A.北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B.中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C.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影响D.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7.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8.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时间厂家数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1913年6983308240002707171920年1759500620000557622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领导新文化运动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9.下面是1880~1930年中日经济增长比较表(据《中国近代经济史》)[来源:Z+xx+k.Com]国民收入(亿元)[来源:Zxxk.Com]年增长率(%)人口(千人)年增长率(%)人均收入(元)年增长率(%)1880年1930年1880年1930年1880年1930年中国143.43257.981.213776365000.583851.510.62789日本18.08149.9514.3238437692401.1847.04216.563.10该表反映的中日经济增长率差异的成因包括()①中国的闭关政策和天朝心态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③两国近代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不同④中国长期战乱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10.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11.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A.否定了上帝的权威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C.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12.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A.中体西用思潮B.维新思潮C.马克思主义D.新文化运动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1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材料三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昌言,万国所同喻,前此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飚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孙中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故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务有以阻止国民革命目的之进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自袁世凯以于至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孙中山1924年《北上宣言》(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10分)(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10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对西方列强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孙中山认识发生变化的因素。(10分)1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超稳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兴盛与危机》材料二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材料三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19世纪下半叶改革的特点。(6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将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主张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最大的贡献是什么?(8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1.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马克·吐温“和义和团站在一起”,即反对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干涉与侵略,故D项为正确答案。2.C解析:据材料中“尽力排满”可排除A项;义和团的目标是“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排满思想不符,排除B项;与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有相似的排满思想,故选C项。3.B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提取信息“改革的路被堵死”后革命爆发,革命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明确得出清政府改革失败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4.C解析:题目信息“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表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C项最符合漫画主旨。5.A6.D解析:材料反映了农村消费中东部地区的自给百分比小于北部地区,而购买百分比大于北部地区,这说明自然经济解体存在不平衡性,故D项正确。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未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故排除②,本题选B项。8.D解析: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A项;近代企业中,华资企业并没有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C项表述不符合“最大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都在壮大,这为近代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奠定了基础。故D项符合题意。9.C解析:注意时间信息,此时间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主要与社会制度、环境有关,此时的中国已经被迫开放,不再是天朝心态了;人口基数虽庞大,但并不是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10.C解析: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借鉴中西思想独创的,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都是“欧洲之学说”,排除A、B两项;孙中山三民主义中不包括民主主义,排除D项。11.B12.D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第13题30分,第14题22分,共52分)13.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或民主政治)。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3)变化: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称帝国主义为“友邦”,对其抱有幻想;在《北上宣言》中孙中山认识到“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主张推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因素:吸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再受挫的教训;目睹帝国主义勾结军阀阻挠国民大革命;得到中国